【青春贛鄱行】【媒體矚目】南昌航空大學學子德興實踐 探尋鄉村振興青春密碼
啟航網訊:近日,學校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的青年學子來到上饒德興市龍頭山鄉的古老村落,開展為期七天的“紅壤青苗 綠翼耘鄉”暑期大思政實踐,為靜謐的“石頭部落”注入澎湃的青春動能。多家媒體報道我校。
全文如下:
近日,在上饒德興市龍頭山鄉的古老村落里,一群來自南昌航空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的青年學子,以一場為期七天的“紅壤青苗 綠翼耘鄉”暑期大思政實踐,為靜謐的“石頭部落”注入澎湃的青春動能。他們以“學、講、研、踐”為行動主線,在紅綠交融的土地上,解碼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紅色根脈:在研與講中汲取精神偉力
踏入石頭部落紅色文化館,厚重的歷史撲面而來。實踐隊員深度研習“石縫里的智慧”——鵝卵石建筑群曾為方志敏部隊提供天然屏障,無聲印證“群眾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他們剖析方志敏在德興重溪“紅石包”布設的“口袋陣”戰術,感悟革命智慧。
研而后“講”,隊員們將革命故事轉化為生動的教材,飽含深情地講述了當代“紅綠守護者”的動人篇章:失明老人程樟柱,數十載如一日堅守龍頭山革命烈士紀念館,以指尖觸摸墻壁,誓言“不讓烈士的故事斷在我手里”;江澄清組建護魚隊守護洎水河生態;祝輝旺臉上帶著撲救山火的印記守護莽莽山林。
非遺新聲:在學與講中激活文化密碼
在省級非遺傳承人王土花的指導下,隊員們親手揉制“烏佬果”。韌勁十足的米團在掌心翻飛,捏出象征二十四節氣的二十四道褶,贛東北的飲食文化在升騰的蒸汽中被重新喚醒。
“學”在指尖,“講”在村落。隊員們化身文化使者,向游客們娓娓道出關于“石頭部落”這項“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邃內涵。隊員們更描繪了“石頭部落”如何從閉塞山村,蝶變為融合非遺傳承、康養度假的文旅新地標,帶動龍頭山鄉70余個就業崗位的生動鄉村振興實踐,讓沉寂的石頭“開口”講述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故事。
知行合一:在研與踐中賦能綠色未來
紅色是底蘊,綠色是未來。實踐隊將調研思考與躬身實踐緊密結合,為鄉村產業與生態發展注入青春智慧。在東塢村,他們聚焦龍蝦、梅花鹿養殖,深入探究該村從黃精種植向艾草與油茶復合種植的成功轉型密碼,與村干部共商綠色種植推廣、面源污染治理與生態循環優化之策。在桂湖村羊肚菌標準化生產基地,重點研討綠色技術推廣與生態風險防控。東塢村的稻田里,隊員們俯身插秧,切身領悟“粒粒皆辛苦”,深化對“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認知。在暖水村,隊員們策劃組織“催化健康反應,律動綠色鄉村”活動,帶領村民跳起健身操,并公益贈送運動鞋。隊員們還為鄉村兒童精心開設“紅巖精神照亮綠色未來”科普課,講述方志敏故事激發愛國情懷,通過“扎不破的泡泡”等趣味實驗傳遞環保與科學奧秘。
座談會上,思想的火花熱烈碰撞。隊員們感慨:“東塢轉型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鮮活注腳!”“石頭部落活化非遺帶動增收,彰顯了文化的磅礴力量!”暖水村老支書深情回應:“你們的專業視角和青春活力,讓我們真切看到了紅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希望!”
從紅色史料館到非遺工坊,從羊肚菌大棚到生機勃勃的兒童課堂,南昌航空大學環化學子以“學”悟精髓、以“講”傳薪火、以“研”謀良策、以“踐”顯擔當。他們在龍頭山的紅壤之上,以青春之犁深耕希望田野,用實際行動證明:當青春的智慧與熱忱融入廣袤鄉村,紅綠交融的振興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媒體鏈接:
國際在線:https://jx.cri.cn/2025-07-14/c27dfaa8-c92d-a946-5f24-a2dac904e43e.html
中國網:http://jxjy.edu.china.com.cn/2025-07/14/content_43172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