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人才培養“西工大現象”:軍民協同創新的科技擁軍標桿
1.鼓勵新生入伍
特別的“入學通知書”
8月底,4234名本科新生走進西北工業大學(以下簡稱“西工大”)校園,開啟了學習和生活的新征程。
入學前,他們收到一份特別的“入學通知書”:與入學報到指南、助學金申請表等7份材料在一起的,是普通高校新生應征入伍宣傳單。
作為一所國防特色鮮明的大學,西工大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國防和軍隊建設有著不解之緣。首任校長壽松濤曾先后任華中軍區第八軍分區副政委、第三軍分區政委,首任黨委書記劉海濱是一位因戰斗負傷曾3次截肢的老紅軍。
新時代大力推進軍民協同創新,鼓勵大學生入伍成為西工大的一條經驗。
“部隊塑造了我、改變了我。”2017年,剛上大二的計算機學院女生王樹梨經過各項考核,如愿應征入伍。在火箭軍某部度過兩年軍旅生活的她,至今難忘一次跨晝夜野外徒步行軍拉練。兩天,她跟隨部隊行進122公里。
2017年,已獲機電學院保送研究生資格的楊玉龍報名應征入伍。當兵兩年,這個曾經的“學霸”變得更加穩重成熟:“大學生一定要珍惜當下好好學習,爭取將來為國家多作大貢獻。”
近年來,西工大一直將征兵列入學生工作年度計劃。學校成立征兵工作領導小組,開通24小時征兵工作熱線,還設立專項獎學金鼓勵更多學生入伍。
近年來,西工大先后為軍隊培養輸送2365名本科畢業國防生、176名碩士研究生和34名博士研究生。
如今,人才培養的“西工大現象”在國防和軍隊建設領域同樣引人矚目。攜筆從戎的西工大畢業生相繼涌現出“火箭軍十大礪劍尖兵”邢建軍、“全國大學生基層就業典型人物”尹東、“第十屆全軍學習成才先進個人”李振強等。
2.鑄就軍工之魂
頂天立地看“三航”
前不久, 在珠海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國產新一代隱身戰斗機殲-20換上國產發動機后首次亮相。新聞發布會上,殲-20總師楊偉表示殲-20已經實現批量列裝部隊。
楊偉的西工大校友身份,讓師生們為之驕傲和自豪。
航展開幕當天,由西工大2020級工程博士黃領才擔任總設計師的水陸兩棲飛機AG600也閃亮登場。許多人注意到,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直-20技術總負責人鄧景輝也都是西工大校友。
西工大作為同時具有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全國重點大學,以其“頂天立地”的科技創新創造了眾多富有國防特色的“中國第一”:全國第一架小型無人機、第一臺地效飛行器、第一型50公斤級水下無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臺航空機載計算機……
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樹高千尺根深在沃土。回望當年,為適應新中國建設需要,華東航空學院“西遷”后更名西安航空學院。1957年,西北工學院與西安航空學院合并成立西北工業大學。1970年,哈爾濱工程學院航空工程系整體并入西北工業大學,三脈匯聚、強強融合,共同成就了今天的西工大。
進入新時代,西工大設立“翱翔學子建功立業獎”,引導畢業生“立大志向,上大舞臺,入主戰場,干大事業”,鼓勵廣大畢業生在投身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到西部艱苦地區就業創業的同時,矢志報國,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服務,助力強軍興軍大業。
據不完全統計,在西工大為國防科技事業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輸送的20多萬名畢業生中,走出了65位共和國將軍、48位兩院院士,還有6位中國十大杰出青年。追蹤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西工大畢業生滿意度高達99%。
3.學科體系創新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
前不久,“自主變形仿生柔體潛水器研制”項目通過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綜合績效評價驗收。這款由西工大航海學院自主研發的仿蝠鲼柔體潛水器,此前已在我國西沙海域成功完成大深度滑翔與撲翼一體推進海試,成為全球首例具備此類應用能力的仿生水下航行器。
多姿多彩的生物界歷來是軍事武器裝備研發的靈感源泉。堅持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是新時代中國國防的鮮明特征。西工大人展望未來信心滿懷:軍民兩用的仿生設備將是遏制局部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有力工具。
上述項目負責人、西工大航海學院院長潘光教授介紹,團隊與相關單位合作,對我國西沙北礁珊瑚開展環境監測,并采集了相關深度海域溫度、鹽度、深度等水文信息。
西工大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近年來撤銷了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并對6個學科進行預警。通過優化學科布局,構建起更好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凸顯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學科創新體系。
他們以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大成果支撐人才培養,3個80%引人注目:超過80%的本科生畢業設計、研究生論文選題來源于大型飛機、探月工程、深海探測等重大科研項目,超過80%的研究生科研項目來源于行業領域,超過80%的學生有在行業科研單位實習和開展科研工作的經歷。
西工大的軍工血脈,決定了為軍隊服務竭盡所能。他們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近年來開辦多期專項培訓班,為軍隊培訓數百名專業技術干部。
4.閑不住的老兵
校園“最美退役軍人”
3位女飛行員再次成為閃亮的“星”。
1952年的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那天,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駕機編隊飛過天安門廣場,宣告了新中國女飛行員隊伍的誕生。令人欣喜的是,這其中就有周蘭珍、杜琴芳、錢肇琰,如今的3位西工大離休干部。
2021年秋季開學伊始,由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與航空、航天、航海、材料、機電、動能、物理、軟件等學院共同打造的思政選修課上,“大國三航”成為師生們共同探討的話題之一。“隱身”在西工大的3位女飛行員再次迎來眾多關注的目光。
在西工大,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家國情懷,把師與生、教學一線與服務保障、在校人員與畢業校友等各個群體緊緊凝聚在一起。
2019年八一建軍節前夕,西工大退休干部仲躋為被表彰為陜西省“最美退役軍人”。在部隊工作近30年的他曾是“空軍優秀機務工作者”,退出現役后轉業到西工大工作。退休后,仲躋為組織成立“西工大紅楓葉中老年志愿者協會”,為更多年輕學子全身心投入國防軍工事業提供助力。
就在同一年,西工大校友戚燕杰也被西安市蓮湖區表彰為“最美退役軍人”。戚燕杰退出現役后繼續深造,在西工大攻讀工學博士學位期間,系列論文被世界三大著名索引報道9篇次。由他提出的“海豚曲線”數學模型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有望走出理論研究的范疇進入工程應用領域。
在西工大校園內外,有一大批像3位離休女飛行員、仲躋為、戚燕杰一樣的離退休教職員工、校友默默奉獻,成為傳播西工大精神的種子。廣大師生親切地稱他們為“閑不住的老兵”。
“三航”科技舞臺廣闊,家國情懷凝心聚力。“能與國之棟梁共校,是我莫大的榮耀;能與大國工匠比肩,是我最大的追求。”思政選修課上,許多新生紛紛表態。
傳 承
杜宇 文/圖
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同向同行,將校史校情、大學精神和文化融入各類課程建設中,是西北工業大學構建“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的一大特色。
思政課上,師生們一起來到劉海濱、壽松濤、季文美雕像前,從前輩身上感悟西工大精神,堅定科技報國信念,厚植愛國擁軍情懷。
“紅船”為我指航程
楊省喆 文/司哲 圖
在西北工業大學學習書屋內,一艘古樸莊重、栩栩如生的“南湖紅船”吸引著許多到訪者的目光。這艘小船船身長55厘米,寬9.5厘米,采用3D打印與激光雕刻技術手工制作而成。
伴隨西北工業大學青年宣講團成員仇茂盛的生動講解,人們仿佛回到嘉興南湖湖畔,回到1921年開天辟地的那段日子。
1921年夏,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襲擾,會議被迫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小船上,在那里莊嚴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條小船因而獲得了一個永載中國革命史冊的名字——紅船。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同學們萌生了發揮自身優勢制作一艘紅船的想法,得到了工程實踐訓練中心的大力支持。
經多方調研論證,寇凡老師帶著大四學生楊明輝等同學根據紅船照片影像資料考證細節,建模等比例還原船體。設計完工后采用3D打印技術制作船底框架,隨后進行鋪設甲板、覆蓋表層、搭建船體支撐柱等十多道工序。為還原內飾布置,他們還手工加工內飾窗簾、板凳、桌椅等并進行噴漆處理。
“我們組裝紅船內飾的時候,13名代表圍坐桌前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楊明輝說。
據校團委副書記馬婷婷介紹,西工大青年宣講團圍繞百年黨史組織12個主題的微宣講,并配合制作相應的主題模型。
“南昌起義”那抹紅
張懿萱 文/圖
江西省南昌市繁華的中山路上,靜靜矗立著一座灰色樓房。1927年8月1日的子夜,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領導下,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黨所掌握和影響下的軍隊兩萬多人,在南昌城頭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戰爭和開始創建人民軍隊的標志。
而今,在西北工業大學工程實踐訓練中心,陳列著一件精巧的建筑模型,它長44厘米、寬36厘米、高44厘米,外觀呈銀灰色,兼具秀美靈動與雄渾剛毅之風。
4月初,當力學與土木建筑學院的莊宇璇和同學們準備親手制作一座“南昌起義指揮部”模型時,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團隊成員沒有一人參觀過現場。
他們通過整理圖片資料和查閱歷史文獻,利用三維建模軟件反復論證舊址模型結構的合理性和真實性。“我們改了幾次方案,最后決定剖切建筑,保證正立面與整體和諧的同時可以展示內部,并且可以在切面擋板上發揮想象,加入我們自己的設計語言。”莊宇璇說,“我們認為看歷史應‘剖’著看,從時代背景了解事件,周圍的黑暗環境就是那抹紅色驚艷的原因。”
對這件模型,參觀者普遍給予好評,認為它凝結著制作團隊對那段歷史的敬意,也展示了西工大學子的價值觀念和精神風貌。
厚植愛國擁軍情懷
西北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 萬小朋
徐西軍,西北工業大學畢業生,在新疆紅其拉甫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工作;
夏克強,西北工業大學畢業生,在西部地區從事衛星測控工作;
邢建軍、尹東,西北工業大學畢業生,在火箭軍部隊任職。
每當看到一串串自覺投身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我校畢業生名字,我們總是不由得眼睛一熱、心頭一熱。
2011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組成調研組到西北工業大學調研時,將我校大批畢業生在航空、航天、航海等國防科技領域的突出表現稱為人才培養的“西工大現象”。
思考和總結人才培養“西工大現象”的精神內涵,可以用“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9個字概括:許多畢業生不圖名、不圖利,愿意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他們不怕苦、不怕累,腳踏實地,實干擔當,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他們有韌勁、不畏難,始終保持艱苦創業的優良作風,精益求精,不斷突破,創造了一項又一項成績。
人才培養“西工大現象”的產生并非偶然,是國家戰略需求、學校精神文化和人才培養定位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核心是人才培養中的價值塑造。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西工大始終堅持聽黨指揮跟黨走,堅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與民族振興和國家發展同向同行、同頻共振,體現的是面對黨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時挺身而出、舍我其誰的價值選擇,也正是這種價值選擇奠定了人才培養“西工大現象”形成的基礎。
長期以來的辦學實踐孕育了西工大“公誠勇毅”的校訓、“三實一新”的校風和“五個以”的辦學理念。“公誠勇毅”就是公為天下、報效祖國,誠實守信、襟懷坦蕩,勇猛精進、敢為人先,毅然果決、堅韌不拔;“三實一新”就是基礎扎實、工作踏實、作風樸實、開拓創新;“五個以”就是以學生為根、以育人為本、以學者為要、以學術為魂、以責任為重。
進入新時代,西北工業大學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具有家國情懷、追求卓越、引領未來的領軍人才”。伴隨不同時期國家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西工大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也在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但始終把體現時代精神和時代要求的價值塑造放在第一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扎根人民、奉獻國家,厚植愛國擁軍情懷。
圖說丨西工大雙擁大格局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