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輔導員抗疫圖鑒:用行動上一堂生動的戰“疫”思政課
1
“我是黨員,我先上”
“我沒事,還能堅持,不需要換崗”
“我有經驗,讓我先去”
“再檢查一遍,不要漏掉一個同學”
同樣的話,不知道說了多少遍,每一遍后面都是一個感人的片段。同樣的動作,不知道做了多少遍,每一遍后面都是一顆滾燙的心。
當前南昌市的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為了早日戰勝疫情,讓兩萬多學生重回往日的學習生活,在接到學校通知后,全體學工戰線的同志聞令而動,立即進入戰斗狀態,除了因遵守屬地要求居家的少部分外,全部第一時間返校到崗。
從3月17日到3月25日,9天,五輪核酸,15個站點,10萬余人次檢測……不管是學院黨委副書記,還是剛入職的輔導員,不管是停課孩子的父親母親,還是年邁老人的兒子女兒,全部化身為了“大白”“小藍”“紅馬甲”“紅袖章”,沖鋒于抗疫攻堅戰中。
3月17日,從下午4點半一直到凌晨1點半,整整8個小時,面對2萬多學生全員參與的第一輪核酸檢測,大家都沒有經歷過,有些新輔導員甚至還有些慌,但沒有一個人提前離開,因為他們知道“只有自己站在學生身邊,學生才會安心”。
3月19日,此時南昌街頭的車輛和人員已經很少了,但剛經歷了第一輪全員核酸檢測的輔導員們,依然拖著疲憊的身軀7點鐘全部到崗。他們有的從家開車到校要將近1個小時,這意味著他們只能在家待三四個小時,但沒人有一句怨言,依然精神飽滿。
清晨,他們踏著第一縷晨曦,走上崗位。
深夜,他們伴著滿天星辰,踏月而歸。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他們是凡人,也是英雄。
2
“老師,這么晚了您還在辦公室啊?”
“我這段時間都睡在這里,跟大家在一起。”
“爸爸,你什么時候回來啊?”
“孩子,要聽媽媽的話哦,爸爸很快就回去了”
幾句樸實的回答,背后卻是很多的感人故事與責任擔當。
文法學院黨委副書記羅暉,身患高血壓,從接到任務第一天開始就住進學校,降壓藥吃完了就讓妻子送,一直堅持守在校園。輔導員張侃,妻子身患疾病需要人照顧,但他安頓好家人后,義無反顧回到學校,他說,“我的孩子跟學生一樣的年紀,我知道,這個時候他們需要我”。
航空制造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陳薇娜,在得知居住小區只進不出后,毅然帶著女兒住在學校,白天組織學生做核酸檢測,只能將女兒交給其他同事,到晚上才回去陪一陪。輔導員聶瑋母親生病,女兒讀高中,康志兵兩個小孩在家,愛人線上教學,但他們一直住在學校,甚至衣服都沒時間換洗。
飛行器工程學院在一個輔導員摔傷、一個輔導員懷孕、人手十分緊缺的情況下,黨委副書記袁寧主動承擔了人數最多的14號站點檢測任務,每次都組織得非常有序。輔導員熊家發把愛人留在家中,直接住進辦公室,每晚只能通過視頻和妻子見面。
軟件學院輔導員溫素梅,經濟管理學院輔導員楊宏艷、陳利萍,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輔導員李政綱,航空服務與音樂學院輔導員彭志紅……這些于學工戰線上工作將近20年的輔導員們,沒有一刻懈怠、一絲后悔,號召一出,便如當年剛工作時一樣,投入“戰斗”。當然,這樣的輔導員還有很多很多,用愛和責任為青春護航。
他們詮釋了忠誠奉獻、愛崗敬業,詮釋了愛校如家、愛生如子,詮釋了聞令而動、顧全大局……
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沒有人不害怕,只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身后是學生。
沒有人不想休息,只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同疫情賽跑。
沒有人不想家,只因為他們知道學校的孩子更想家。
這一刻,講臺變成了檢測點,衣服換成了防護服、隔離服,辦公室成了休息室,輔導員變成了講授人。
他們用行動給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戰“疫”思政課。
病毒傳播速度快,但愛與希望、溫暖與信心,比病毒傳播得更快。
我們相信,不久之后,一切都會恢復如常,陽光依然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