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教育】廬山觀?寫給江西先賢愛國名將譚綸的一封信
譚公:
您好!
今年是您500歲的生日。您的家鄉撫州宜黃縣今天召開紀念您誕生500周年的紀念會。作為您晚輩的晚輩的晚晚輩,一個“進口老表”,我,拜在您的墓前,百感交集,想請教您幾個問題,和您說說話。
您這個剛過而立之年的柔弱文人,面對敵寇攻入明朝留都南京,官員“大駭”,十二萬將士“怯懦不敢前”,僅為留都府小小的兵部主事的您,心中怒火中燒,夜“竟不寐”,毅然上書朝廷,毛遂自薦,請求“募壯士五百人”,士兵們“皆欲拼命效死”,所到之處,銳不可當,直至將敵寇全部殲滅,確保了南京安全,這是何等的情懷,何等的偉業?歷史又怎會忘卻?
您這個歷30多年戰火洗禮,功勛卓著、大權在握的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南御流寇,北抗強敵,屢戰皆捷,海患平息;您轉戰陜川,總督兩廣,巡撫四省,威震八方。您提攜、舉薦了戚繼光、俞大猷等諸多抗敵名將,主持修筑北京八達嶺長城、疏浚成都大金河,造福萬千百姓!當時的朝廷風雨飄搖,很多人都挖空心思買官賣官撈錢,您卻三番五次地辭官“乞歸回籍”,還告誡親朋好友潔身自好,也招來一些親友的不解與怨恨,您后悔嗎?您處高位而謙和,居亂世愈自律,這樣的修為、這樣的境界,晚輩們真的是欠您一個大大的敬禮喲!
譚公,您還記得嗎?那一年,您榮升兵部尚書時,由于“功震朔南,威播華夷”,名滿天下,成了朝廷中的一大紅人,許多官員千方百計與您攀扯關系。那天,您過生日,親朋好友、朝官部將都來祝賀。其中有一名江西籍的部將拉了一車珠寶進京,想見機行事地送給您。可是,這個“老表”等了好久,您也沒給機會讓他獻上。于是,他還想了個辦法,托您的一個親戚幫助進言。在席間,這位親戚乘敬酒之機,對您說:“公功在海疆、邊疆,榮膺天祿,固其宜也。但此得志之時,亦可為子孫計乎?”誰知,您一聽就拉下了臉,酒也不喝,話也不說,立即起身退出廳堂。您那位部將看見您這般舉動,就只好拂拂袖子,掃興而歸。
譚公,您還記得嗎?那一年,您的一位故交,將一位名叫周宗鎬的好友介紹給您,說是此人騎馬劍法很好,只恨報國無門,想求您收留門下,找您給他給出路,求個功名。惜才如命的您,當即出題面試,發現此人兵策箭法很好,可是閱人無數的您,卻發現此人德性、學問較差。于是,您只采用了他所獻的兵策,并未錄用他。您還非常抱歉地對故交說:“你我雖是好友,但兵法忌諱取才于裙帶。能者德才兼備也。”還當面指出了周宗鎬的長處與不足,要其努力修煉后再來找您。
譚公,您還記得嗎?那一年,有個與您一起長大、情同手足,在外任職的內親黃仰虛,嫌其官微和環境艱苦、危險而情緒低落,尤其是他家遭不幸,一月之間妻子與女三喪相繼,心境特別哀痛,多次寫信給您,要您幫忙解憂,或調動崗位,或告老還鄉。您非常珍惜彼此間兒時的感情,更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但在原則問題上卻不含糊。您告訴他:一個人當官靠的是自己的才學,百姓的擁戴,而不應該吹牛拍馬,拉關系走后門。您曉之于情,動之于理,寫了一封長達二千多字的信婉拒了他的求助。黃仰虛聽了您的勸說,毅然拋棄了“兒女態”、“閨房惑”、“生命怖”、“風波恐”及一切悲痛和煩惱,振著精神,與您一道“上報國恩,下盡臣職”,奮力戰斗在江北一帶,為抗敵保民立下了卓越功勛。
譚公,您還記得嗎?您做官30余年,位居極品,親屬們找您求官辦事,您竟然對他們說,家庭有規矩,朝廷有法度,這些我辦不了。并且還警告他們絕不能打著您的旗號在外招搖,告誡他們“不可多才喪志”,不可“以吾名壞其風節”,應該“持身貴謹,待人貴謙貴敬”。您還對您的親弟弟提出了“十七戒”:一戒與武職官往來;二戒與邊將書簡及交際;三戒與鄉里及內臣轉說人情;四戒輕易作詩文,如能為韓柳為李杜則可,不能請罷;五戒信術士;六戒狂飲輕易論事;七戒縱童仆出外生事;八戒輕易去拜京堂;九戒打首飾;十戒與方外及士夫講外事;十一戒奢侈;十二戒用小娼;十三戒說人長短;十四戒受人請托;十五戒遠游;十六戒常請客人;十七戒多拜外官。
譚公,我還有好多話要對您說。您一生戎馬,顛沛流離,您太累、太辛苦了。我就不多打攪您了。
譚公,500年啦,這些故事,就這么一代一代地口口相傳。在您的家鄉撫州宜黃,在您的祖國中國——還會一代一代、永遠永遠地傳下去、傳下去。
因為,人性的光輝永恒,您的生命永恒!
鄭少忠
2020年12月12日
(作者鄭少忠系人民日報社江西分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