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熱愛,奔赴下一場山海 ——南昌航空大學畢業季側記
鮮花,笑臉,學士袍;
歡呼,雀躍,忙拍照。
生機勃勃的六月,校園里各處別樣的景致提醒著我們,又是一年畢業季:與四年里曾經陪伴彼此的老師、同學們再道一聲“感謝”;重來一次“校園行”,殲8飛機、火箭廣場,天一亭間、校訓石前,這些昔日再熟悉不過的“打卡地”從此要說“再見”;“畢業簽名墻”上最后留下一段話吧,無論是宏偉夢想,還是細碎叮嚀,“都好”。
那些打包帶不走的,就不要帶走了,比如滿溢的情感、比如深深的眷戀。你們只需要帶著祝福,保持熱愛,奔赴下一場山海……
“這是我的專屬畢業合影”
“同學們,我們相約于金秋九月,分別于初夏六月。畢業不是旅途的終點,而是人生新征程的起點。愿你們所到之處皆為熱土,愿你們所遇之人皆為良善。今天你們即將背上行囊奔赴星辰大海,駐足回首,成功與挫折,歡笑與淚水,喜悅與失落,將永遠珍藏在你們記憶中。面向未來,無論天南海北、歲月更迭,你們永遠是母校的牽掛。”
南昌航空大學2022屆畢業生畢業典禮現場,校長盧超的臨別之言,令全場師生無不動容。
隨后,全體校領導共同走進學生之中,為每位在場的畢業生撥流蘇,并一一合影留念。來自黑龍江海林市的航空制造工程學院畢業生徐振洋用視頻連線的方式,與家人們分享著這一難忘時刻。家校此刻一線牽,師長、家長紛紛送上最美好的祝福。歡聲笑語回蕩在典禮現場上空,而這一幕也就此定格,成為美好的回憶。
畢業生們紛紛在社交平臺曬照,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這是我的專屬畢業合影”,“和校長拍照的感覺挺棒”,“都別搶,此刻,校長是我的”……
畢業典禮上拍照如果還沒拍夠,沒關系,這不,全體校領導們還紛紛走進了畢業生宿舍。詢問畢業去向和就業考研情況,詳細了解下一步工作打算,甚至還一齊對著鏡頭“比耶”,黨委書記羅嗣海的親和,令同學們頗為感動,更紛紛回應著母校的期待:今后在學習和工作中一定會牢記“日新自強,知行合一”的校訓,以實際行動為母校贏得榮光。
“臨別之際話成長”
再一次被留言稱為“別人家的學校”,還因為畢業前的“校長約吧”。在大學生活動中心213室,南昌航空大學校長盧超與畢業生代表們圍繞“臨別之際話成長”主題展開充分交流。“感謝學校、感謝老師,在校學習生活的時光,是我青春記憶中最寶貴的財富”,“學校給予我的人文關懷、文化熏陶、專業培養,對我一生的成長有很大幫助,亦已融入到我的性格和精神之中。將來無論走到哪里,都會以此為傲,并通過努力,為學校增光添彩”。畢業之際與師長道別,動情處,同學們幾近哽咽。
提建議、談想法,畢業生代表們還紛紛圍繞強化學校航空特色,加強學院、學科、專業之間的交流融合,推進學生組織、學生社團管理,提升校園文化活動品質,增強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和拓展學生綜合素質等問題各抒己見。大家都說,希望學校越來越好,希望學弟學妹們受益更多。
“學校將堅持守正創新,一方面堅持好的傳統、特色,繼續為同學們的發展提供優質的教育、優良的環境、優秀的服務;另一方面,也將更加注重同學們的多元化需求,提供多樣化服務,讓學校的管理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群體的變化。”盧超堅定的話語,是承諾、更是希冀,贏得了在場畢業生們熱烈的掌聲。
“熱情歡迎大家四個月后再回豐和南大道696號參加學校七十周年校慶,前湖之畔、臥龍山下,讓我們共同見證青春之母校逐夢再出發、揚帆再起航”,盛情的邀約,印刻在了所有2022屆畢業生的心中……
“人生是場長跑,每一步都是成長”
一步步拾級而上,來到創新創業學院,走進曾經那么熟悉的工作室,劉鑫再次環顧了一下四周,沒有說話,而后,轉身,輕輕關上房門,拔出鑰匙,歸還到了老師手上。
這是畢業前最后一次來到這個他曾經“戰斗”了四年之久的地方,鑰匙交出的剎那,南昌航空大學飛行器工程學院的劉鑫,在心里為自己的大學四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4年前,盡管也有著是否會因為身體原因而不能完成學業的擔憂與恐懼,但,他,還是懷抱著航空報國的夢想走進南昌航空大學。如今,回頭再看,當初的懵懂、害怕,已然轉換為了如今的憧憬與自信。
“我愛南昌航空大學,愛這里的每一片熱土,因為每一處地方都記錄著我奮斗的身影。”是的,奮斗,劉鑫說,這就是他青春的底色。因為出生時大腦缺氧,一紙腦癱診斷書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雙手顫抖無法控制,說話吃力且含混不清,雙腿因不能直立導致無法正常行走,書寫極其困難…… 但,這又如何?劉鑫用行動喊出了那句至今乃至之后很久在校園都極熱的“名言”——我命由我不由天。
18項國家級榮譽、25項省級榮譽,發明專利3項,其他專利十余項, 獲得2020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第十六屆“大學生年度人物”和 “江西省最美大學生”稱號,被授予 “江西省青年五四獎章”……榮譽的背后對應的是,實驗室的一個個夜晚,做科研手上留下的一道道傷痕,還有失敗之后的一次次再站起。
“在我的印象中,學校有三個好地方,至今還讓我流連忘返。其一是圖書館,其二是實驗室,其三是創業基地。這三個地方見證了我從學習知識,到運用知識,再到創新知識的升華。”臨別之際,劉鑫將大學四年時光濃縮成了想保存在腦海中永不褪色的“記憶”,送給了自己的學弟學妹們。他說,我相信我能夠做得到的,所有南航人通過奮斗也都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