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教育】告慰歷史的新征程——寫在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戰略實施十周年之際
(一)
夏日的傍晚,江西贛州于都河畔靜謐安寧。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巍然屹立,一對漢白玉砌成的風帆,托舉著中國工農紅軍的軍徽,高揚在碧波之上。
“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里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八十多年前的一個夜晚,一支紅色大軍從這里出發,踏上二萬五千里的漫漫征途。送行的山歌里,飽含著蘇區群眾對子弟兵的深情,寄托著贛南人民對革命事業早日成功的期盼。
歷史不會隨風而去。八十多年來,英烈的事跡早已凝聚成精神的旗幟,動人的歌曲還在于都河畔被后人傳唱。這一曲,穿越悠長的歲月,見證著贛南蘇區舊貌換了新顏。
(二)
人們常常因時間而感懷,不僅因為它是忠實的歷史見證者,更因為它是偉大的歷史書寫者。從破壞一個舊世界,到建設一個新世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始終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人拼搏奮斗、砥礪前行。
青山無言,永懷碧血;日月行天,以鑒丹心。
在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中,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無數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贛南蘇區人民更為之作出了重大貢獻、巨大犧牲。這片浴血榮光的紅土地,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寄托著老區、蘇區人民對黨的無比信賴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期待。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贛南蘇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由于戰爭創傷、資源稟賦、交通條件、產業結構等因素,經濟發展曾遠落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贛州市的貧困發生率高達26.71%,18個縣(市、區)中有11個國家級貧困縣,貧困村數量達到1023個。贛南蘇區特殊的地位,特殊的貢獻,特殊的困難,需要得到國家特殊的支持。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
在習近平同志的親自推動下,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實施,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啟了一段告慰先烈、告慰歷史的新征程。
大樹參天植自根基,江河萬里流有源頭。過去十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貫穿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實踐歷程;老區、蘇區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始終得到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眷顧。
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西代表團審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著力推動老區特別是原中央蘇區加快發展,決不能讓老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并強調“這是我們黨的歷史責任”。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西考察調研,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定要讓為人民共和國誕生作出重要貢獻的革命老區發展得更好”。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江西考察調研,肯定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叮囑“現在國家發展了,人民生活好了,一定要飲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中央蘇區的老百姓們”,要求江西“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
語重心長的囑托,傳遞著溫暖人心的力量,彰顯著人民領袖對這片紅土地深沉的愛、對蘇區人民真摯的情。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為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省委、省政府堅持把贛南蘇區振興發展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切實把戰略機遇轉化為發展優勢,把宏偉藍圖轉化為生動實踐,推動贛南蘇區各領域全方位實現美麗蝶變。
十年來,江西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推動贛南等原中央蘇區21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239.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徹底擺脫了區域性整體貧困。
十年來,贛南蘇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追趕跨越勢頭日益強勁。2021年贛州、吉安、撫州三市地區生產總值分別是2011年的2.7、2.7、2.5倍;贛南蘇區范圍的所有縣(市、區)地區生產總值全部實現十年翻番。
青山為證,綠水為憑。
實踐證明,贛南蘇區的振興發展,最根本原因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在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
追尋思想的光芒,錨定精神的航標,堅定不移、不折不扣地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細化實化為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具體舉措,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目標要求,奮力推動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在贛南蘇區落地見效,我們必定能在這片紅土圣地上續寫新的時代榮光。
(三)
歷史長河中,十年也許只是“彈指一揮間”。然而,對于4500萬贛鄱兒女來說,這是一段我們共同參與的偉大征程。回望前路,我們不僅見證了無數個體命運的巨變,更看見了贛南大地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價值起點。
曾幾何時,由于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住房難、喝水難、用電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一直是贛南蘇區的民生痛點。十年前,位于贛閩交界處的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華屋小組,只有一條爛泥路通向外面,家家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木板床,用的是土灶臺,喝的是土井水,屬于深度貧困自然村。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十年來,贛南蘇區累計改造農村危舊房105萬戶,解決了農村1348萬人安全飲水問題,新改建電力線路12.6萬公里、農村公路6.3萬公里,改造義務教育薄弱學校9125所、面積719萬平方米。
乘著振興發展的東風,華屋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坐在自家樓房敞亮的客廳內,華屋村民、烈士后代華崇祁激動地表示,做夢都沒想到今天能住上這樣好的房子。現在大家種植大棚蔬菜和油茶,發展鄉村旅游,圓了安居夢、致富夢、小康夢。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堅持把國家扶持資源用于造福人民,把近七成財政支出、近八成新增財力用于改善民生,解決了一大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今天,贛南蘇區之所以進入了經濟社會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黨心民心高度凝聚的時期,“人民”正是歷史性成就的價值起點。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產黨。”十年來的紅土蝶變,讓老區、蘇區人民感懷在心,他們紛紛把心中對黨的真摯情感寫在春聯上,成為贛南大地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2022年春節,崇義縣義安村脫貧戶郭起華早早地就請人寫好了一副對聯,上聯:“致富常思國策好”,下聯:“脫貧不忘黨恩深”,橫批:“幸福之家”。這個曾經被疾病和貧窮壓得喘不過氣的漢子,在駐村工作隊的傾心幫扶下,如今不僅有了自己的臍橙果園,還住上了二層半的“小康樓”,每年全家人有10多萬元的經濟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對黨的感恩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得民心者有力量。這種改天換地的力量,來自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來自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黨中央、國務院對贛南蘇區高看一眼、厚愛三分,不僅為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量身定制《若干意見》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還組織40個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贛州,先后安排五批201名掛職干部奔赴贛南,傾力為老區、蘇區人民辦實事、辦好事、辦大事,架起了中央和老區的“連心橋”,開啟了部委與贛南的“直通車”。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滿懷著對紅土地的深情厚誼,“翻箱倒柜、傾囊相助”,給予贛南蘇區特殊扶持,構筑起區域性“政策高地”,使贛州成為“中部的西部 ”“老區中的特區”。
十年來,黨和國家一條條特殊支持的幫扶措施、一個個實實在在的重大項目、一筆筆真金白銀的援助資金,給予贛南蘇區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正因為我們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立中央和地方上下聯動的高效推進機制,凝聚起強大的政策執行力和號召力,才促成偏于內陸一隅的贛南蘇區實現振興發展,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
時間是歷史的見證人。
今天,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歷史長卷里,主角是人民,最大受益者也是人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只要我們披荊斬棘、奮力奔跑,山海可蹈、未來可期。
(四)
歷史是大寫的精神,精神是歷史的內化。
蒼穹之下,“紅軍村”瑞金華屋后山的17棵青松枝繁葉茂、蒼勁挺拔。20世紀30年代初,華屋的17名青年在參加紅軍前夕,攜手在后山種下17棵松樹,相約革命成功后省親故里。今天,硝煙早已散盡,青松依舊聳立,只是不見兒郎歸來。華屋人擦干眼淚,把這17棵松樹命名為“信念樹”。紅色的基因,從當年紅土地的兒女跟著共產黨走上革命征途開始,就如同一顆種子,深深地植根在老區、蘇區人民的心里。
對歷史的最好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
“振興發展”這四個字,對贛南蘇區而言,不僅意味著一系列的變革、更新,更是一段前后相續、薪火相傳的上下求索。開創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新歷史,我們才剛剛寫下序章。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關懷下,2021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同年4月,印發《新時代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工作方案》;2022年3月,批復同意建設贛州、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新時代新征程上,這片紅土地將擔負起“打造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樣板”的重任。
新長征,再出發。我們要始終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作為根本遵循,牢記“四個不要忘了”的殷殷囑托,自覺貫徹“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努力把老區、蘇區建設得更加美好,讓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賡續紅色血脈,我們要努力把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融入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各個方面,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忠實傳人,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我們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成為推動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最大增量”。以提升科技創新驅動力為主線,以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為重點,以改革科技體制機制為動力,我們要協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五鏈融合”,努力構建一流創新高地、一流創新平臺、一流創新主體、一流創新人才、一流創新生態,為書寫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精彩華章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無限的過去都以現在為歸宿,無限的未來都以現在為淵源。穿越百年的風雨,歷經十年的征途,共產黨人留下的每一個腳印都鐫刻著為民的信念、創新的激情、奮斗的艱辛。
我們這一代人,繼承了前人的事業,進行著今天的奮斗,更要開辟明天的道路。然而,征程不是旅程,從來既有鮮花相伴,更有荊棘叢生;既有掌聲相隨,更有艱險在前。握緊歷史的接力棒,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奮力跑好屬于自己的這一程,我們一定能把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