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

您的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南航要聞>詳細內容

南航要聞

【我與南航的故事】深深的回憶 深切的懷念

來源: 作者: 攝影: 發布時間:2022-08-24 瀏覽次數: 【字體:

674ac74c05f34344b158fa0edfe33dbe.jpg

  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不僅是漢口航空工業學校(南昌航空大學前身)的開拓者,更是南昌航空大學優良校風學風的奠基者,他們就是由627名解放軍指戰員組成的漢口航空工業學校(現南昌航空大學,以下簡稱昌航)的第一屆學員,他們對母校充滿著深厚的感情。1994年金秋時節,我曾代表學校邀請他們來校參加相聚母校慶典活動,之后這屆校友、戰友先后組織了多次聚會,我有幸應邀參加過幾次,由此也結識了多位校友,并一直保持著聯系。在校慶70周年來臨之際,他們希望我能夠代表他們寫一篇文章,反映他們在航校的學習與生活。為此,我與第一屆校友胡健進行了多次交談,并共同完成了這篇回憶文章,以此獻給母校70周年校慶,獻給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偉業和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貢獻的全體首屆校友。

  歲月流逝,從漢口航空工業學校建校到如今的南昌航空大學已整整七十個春秋。近年來,參加過當年建校的老同學和老師在相見時曾多次回憶在武漢時的日子。在校慶即將到臨之際,我們衷心地祝賀母校七十年來所取得的令人鼓舞的豐碩成果和振奮人心的發展,亦深情地懷念著那難忘的歲月,雖時日久遠,但有些記憶至今令我們難以忘懷,我們的腦海中還會時常浮現當年的許多片段。

  19526月,曾經為解放全中國和保家衛國戰斗過的一批熱血青年,服從祖國需要,為建設強大的空軍,從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各部隊奉命調往漢口原空軍中南航空修理廠(311廠)。311廠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四面圍墻封閉,廠區內除生活設施外樹木林蔭,大部分是草地,據說是存放飛機的機庫。

  第一批到達武漢的是廣州部隊的117名年輕軍人。時逢六一兒童節,他們到達漢口時車行之處彩旗招展,充滿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像是歡迎這些年輕軍人開始新的征程。之后,從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西等地的軍人也相繼抵達。奉調武漢之前我們并不是很明確地知道是來學習航空工業技術的,后來校領導告知我們,這里是航空工業學校,我們將在此攻讀航空工藝,將來會成為工程師。入校時校名為“漢口航空工業專科學校”(以下簡稱航校),后改為“漢口航空工業學校”和“中南第一工業學校”。1954年遷址南昌后正式更名為“南昌航空工業學校”。

  航校的第一任校長由第一機械工業部航空局局長王西萍兼任(他后調第三機械工業部任領導)。第一副校長是李旭,第二副校長是張時超,教務處長是韋英,印象中還有一位蘇聯顧問。

  初入航校時學員有627人,他們戎裝未換,人民解放軍的八一帽徽和胸章仍戴身上,早晨出操,開會外出均列隊集合,看來仍是現役軍人一般。學員的結構參差不齊,年齡最大的三十出頭,最小的僅十六七歲;有連排級干部,亦有戰士;有的高中肄業,大多數是初中畢業,亦有讀到初中二年級的。學歷的參差對后來教學進度多少帶來一些影響。后因種種原因,我們之中有部分戰友或返回部隊,或轉學醫藥學校,或提前退伍參加經濟建設,之后大家的學習情緒才基本上穩定下來。入校之初,我們都參加建校勞動。當時抗美援朝尚未完結,為防止細菌戰的蔓延,時常要大搞衛生、打蚊蠅、除雜草。記得李旭校長作動員時說:“衛生就是愛國,愛國就是衛生。”此話直至如今不少人還記得。

  19526月至9月底是補課階段,基本上是復習中學的數理化等課程。學校當時一共分了12個班,每個班五十人左右,教室設置在空軍部隊留下來的廠房內的四角,中間有一片較大的活動場所,課間時大家都在此活動,談笑嬉戲,甚是歡樂。武漢的夏天異常酷熱,那時沒有風扇,上課熱了就扇扇子,但晚上常常難以入睡,同學們偶爾露天席地而睡。冬天很冷,在教室內都凍手凍腳,最冷時學校給每個教室置一火盆,燒木炭取暖。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堅持學習,用功讀書。

  航校的師資力量比較雄厚,基本上是解放前后的名牌大學畢業生。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天津大學、中央大學等大學的畢業生進行教學任務,也有幾個知名的學者擔任教師。如:王士倬老師是清華大學早期留美學生,曾任民國航空局副局長,后任新中國國務院參事室參事;文廣鳴老師1940年畢業于湖南大學,曾任廣東某工廠的總工程師;肖功偉老師是1947年上海交大航空系畢業;張本祿老師是香港“兩航起義”參與者,后任學校教務主任和副校長;彭本善老師1949年于上海交大畢業,1954年被選為硚口區第一屆人民代表。1952年之后,每年都陸續有大學畢業生分配來校任教。我們這批學員和老師們大多是同年代的人,在部隊的經歷令我們有異于普通學生,和老師的關系如朋友如兄弟,時常一起打球、閑談。這個時期的師生關系頗為融洽,師生們立志共同完成祖國航空工業的建設,互相尊重和支持,形成了良好的校風。除講授文化、技術課的老師外,每個班都有一位政治輔導員,負責學員的思想政治工作。學員中還成立了黨支部,孫長安、溫毅平、吳蘊聰、曹鳳桐等幾位是黨支部委員。在黨支部的努力下,發展了一批新黨員和青年團員。這幾位黨支部委員還是學生會的領導。他們年紀較大,在部隊又是連級干部,因此受到學員的尊敬,很有號召力。

  補課階段航校的生活很是豐富,學員中不少是部隊文工團團員,他們自己組織的樂隊在周末的舞會上為大家伴奏交誼舞曲。春節到了,學校學生會利用假期組織活動,名曰“航校之家”,狂歡數日。有舞會、有演出、有小食,活動非常豐富,我們首屆學員中有五十多位女同志,她們在部隊時多為文工團員和衛生員,大多數能歌善舞,入校后成為航校文藝活動的骨干,為航校的生活增添靚麗的色彩。航校的體育活動也開展得很好,籃球、排球的水平不錯,后來成立的“鉻鋼”籃球隊,常出外比賽,在武漢市也小有名氣。幾十年后的今天我們還深有印象。

  補課階段很快結束了。109日,漢口航空工業學校正式開學了。正式開學后,我們開始分專業學習。學校一共分6個專業,即焊接(七科)、熱處理(八科)、工具(九科)、鑄造(十科)、鍛造(十一科)、表面處理(十二科)。在學校介紹動員各專業的情況之后采取自愿與分配結合的方法選擇專業。緊張地專業學習開始了。當時學習成績采用蘇聯的五級分制,成績基本上是兩頭小中間大。基礎較好的學習得較輕松,較差的常常跟不上。對較困難的學員,學校采取一對一幫扶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掉隊的極其少數。為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學校在補課時就建立“優等生”制度,全部課程不低于3分,80%以上課程達5分者均可評為“優等生”。此制度一直堅持到第一屆學員畢業,學校給符合條件者發放了“優等生畢業證書”。

  1953年開始,學校開始向地方普通中學招收學員,學校的規模隨之不斷擴大。由部隊調入航校的學員也僅此一屆。盡管當時漢口航校在培養目標、教學方法以及管理工作上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們終究“春風先拂,化雨先沾”,學到了基本的專業知識與扎實的專業技能,在以后幾十年中為建設祖國做出自己畢生的貢獻。

  19546月,正是我們學習最緊張的階段,洪水肆虐了武漢,航校師生響應號召,奔赴江防,融入抗洪鐵流,揮灑血汗,筑堤防洪,拒洪濤于高岸,保住了武漢的社會主義建設成果。在洪水未退時,學校遷往南昌的計劃也正在加快實施。第一批搬遷的是工具專業,我們跨越高筑的堤岸,從武漢乘輪渡到武昌,再由武昌乘火車前往株洲331廠實習,之后再從株洲到南昌。其他專業師生則從武漢乘船到南昌。直至1954年底學校基本上搬遷完畢,開啟了南昌航校的歷程。

  第一屆學員在航校的生活是嚴肅、活潑、歡快、和諧的,雖然過去幾十年了,但那短暫的航校生活始終縈懷,因為我們是戰友、是同學、是摯友,多年來我們互相牽掛著,時有聯系。當我們在闊別幾十年之后,1994年第一次聚會于母校,大家激動地熱淚盈眶、互相擁抱。之后每年都有同學組織的聚游。聚會包括北京、天津、武漢、廣州、四川、貴州、沈陽、西安、云南、安徽、湖南、海南、桂林、南昌、長沙、宜春、成都等地。人數最多時有120多人,次數有十八次之多。足以見證昌航師生與學校感情之深厚,我們把它稱為“昌航情緣”。在母校華誕七十周年之今天,令我們懷舊不已。雖然我們這屆同學中已有許多仙逝了,但“昌航情緣”是永存的,并以此文深切懷念我的同學與戰友。

  七十余載一逝波,相思極目望銀河。

  昌航學子今何在,遙盼慶典再高歌。

  (曾經參與采訪和座談的有:廖彩星、楊春敏、向劉騮、黃其剛、盧國興、李吉孚、肖文禮、簡凡等一屆校友,以及已經去世的彭本善老師、莫煦農、彭希仁、吳蘊聰、宋華、吳濤、陳宇鳴等校友)

  (執筆夏立先,教授,我校1969屆焊接專業畢業生;胡  健,我校1955屆熱處理專業畢業生,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責任編輯:李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