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南航的故事】從武漢到南昌——憶建校之初
學校遷入南昌后的珍貴航拍照片
驚濤拍岸辭黃鶴,流火七月下浦江。
乘風破浪三千里,輾轉滬航向南昌。
母校鑄就奮飛翼,矢志不渝獻兩航。
彈指一揮七十年,夢里最憶是同窗。
漢口啟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基于航空工業建設對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國家于1952年分別在北京、沈陽、哈爾濱和武漢組建了四所航空工業學校,漢口航空工業學校組建時沒有進行校園建設,而是利用中南空軍修理廠(311廠)作為臨時校園,庫房當臨時學生宿舍,一間庫房住數十人。原有的加工車間也正好可用于金工實習,學生食堂是臨時建的一間茅草房,一切勤儉節約,因陋就簡。第一屆學生是從1952年部隊復員轉業的青年軍人中挑選的,第二屆是次年首次以漢口航空工業學校(現為南昌航空大學,以下簡稱昌航)的名義從統招中擇優錄取的。當年情況與現在完全不同,工科類中專是初中畢業生的首選,其次才是重點高中。首次參加統招的漢口航空工業學校在許多考區享受了提前閱卷、提前錄取的特別待遇,可保證學校得到優質生源。由于學校剛剛興建,加上當時的嚴格保密制度,在社會上沒有片言只語的口頭或者文字宣傳,通訊地址用的是漢口148信箱。學校大門沒有校牌,只有站崗的警衛。就連武漢市也很少有人知道硚口區張公堤下有一所航空工業學校。心向航空也許是考生們趨之若鶩的主要原因。
辭別黃鶴
1954年的夏天,一場百年一遇的洪水,威脅著武漢三鎮的安危。在武漢防汛指揮部統一指揮下,漢口航校的師生加入了武漢防洪的百萬大軍,日夜奮戰在漢江北岸的張公堤地段,排查險情,加固堤防。防洪過程中,接上級指示,學校提前搬遷(原計劃學期結束后暑假期間搬遷的)。武漢南昌之間距離并不遙遠,現在只不過是高鐵兩個小時的車程,但是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特別是水災的影響,簡單的問題變得復雜了。由于武漢到長沙、九江到南昌的鐵路都遭遇洪水而中斷,最后只得舍近求遠,先從漢口乘船到上海,轉浙贛鐵路到南昌。是一次跨越五省一市(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的長途跋涉。
1954年夏天的一個清晨,數百名師生員工登上了滬申線上航行的輪船“江安號”。這是一艘客貨混裝的大型輪船,底層是貨倉,上三層是客艙,設置了二等艙到五等倉和統艙,能容納旅客2000人左右,師生們坐的是最便宜的統艙。隨著汽笛一聲長鳴,輪船緩緩離開碼頭,駛向江心,在波濤洶涌、水流湍急的長江,迎著初升的朝陽啟航了。舉目西眺,雄偉的黃鶴樓漸行漸遠,消失在茫茫江面,別了,黃鶴樓!別了,武漢!
洪水期間,江面寬闊,行駛在大江大浪中的巨輪依然平穩異常。船上活動空間很大,船頭船尾上上下下都可自由走動,舒適度遠勝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唯一的缺點就是速度緩慢。同學們在統倉鋪開隨身攜帶的草席,席地可坐可臥,舒適感也不亞于有等級的倉位。清晨看東方日出,傍晚觀紅霞映江,晚上賞兩岸燈火。船尾螺旋槳卷起的浪花,吸引著成群的江鷗低空追逐,盤旋繞飛,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令人過目難忘。
經過三天兩夜的航行到達上海,師生們晚上借宿于上海市的一所中學,課桌當床,鋪著席子過了一夜。白天在上海鬧市區南京路一帶,走馬觀花一日游,當晚登上上海至南昌的火車。次日下午,終于結束了這一次長途奔波,到達目的地南昌。
享譽南昌
從南昌火車站到學校,一路只見稻田和零落的村莊。解放路是當時學校通往市區的唯一通道。1949年解放軍解放南昌時從此路經過,故命名為解放路。學校所在地段為辛家庵,但并無庵堂廟宇存在。附近龍王廟地段的高炮陣地顯示當時的南昌仍然處于準戰時狀態,陣地的作用是防敵空襲,保衛洪都機械廠、保衛南昌。
學校地處荒郊,四周稻花飄香,恰似一方稻田包圍的孤島校園里瓦礫碎石遍地、雜草叢生,路面坑洼不平,顯得異常凌亂。生活用水用的是井水,取水方式落后,一根粗大的竹竿做杠桿帶動吊桶取水。
進入學校稍事休息后,同學們立即投入到校園的清理整治,鏟除雜草,修整地面。因為參加武漢防汛,期末考試是到南昌后進行的,當時采用的是抽簽口試為主的方式,一個班的口試通常由上午一直進行到晚上,老師勞累,學生緊張。
學校搬遷到南昌,當時對江西省來說也是一件大好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高校院系調整中,江西的工科教育受到了傷筋動骨的肢解,原中正大學實力雄厚的工科院系全部調整到武漢和廣州兩地了,江西的工科教育成了空白,不僅高校沒有工科專業,中等專業學校也只有為數不多的醫、護、農、林類的專業。南昌航空工業學校的建立正好填補了江西工科教育的空白,在1958年江西籌建江西工學院時,指定昌航進行對口支援,昌航的校長張時超同志擔任了江西工學院的首任院長。教務、科研等處室領導也是從昌航選調的,還從昌航抽調了一批數學、力學、物理、化學、工程制圖等學科的資深教師作為骨干加強一線教學力量。一個中等專業學校對口援建一所高校確是史無前例的,顯示了教育主管部門對昌航辦學能力的充分肯定。
1954年秋季,學校迎來了第一批在南昌入校的同學,三屆同學會合南昌,一個完整的教學循環開啟了,標志著學校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建校初期,教學管理、課程安排基本上都是采用的蘇聯模式,其特點是課程門類多,從基礎到專業課程及至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幾乎與同類高校一一對應。學生的學習負擔比一般中等專業學校繁重的多,不加倍努力是很難在三年內完成學業的,因此,當年的校風學風特別好。
從部隊入校的第一屆同學帶來了人民軍隊的好作風,為學校的校風、學風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習上刻苦努力,政治上追求進步已蔚然成風,有不少同學加入了黨組織,建立了學生黨支部。
學校的文化體育活動開展也很活躍,除了群體性的體育鍛煉外,還培養出幾支高水平的運動隊,如男子籃球、排球、男女體操、男子足球等。其中,男籃是當時江西省內的一流強隊,男子足球曾代表江西省參加全國乙級足球聯賽,學生合唱團的對外演出廣受贊譽。這些活動的蓬勃開展,不僅活躍了校園文化,也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
從1955年第一屆同學畢業開始,每年都有數百名同學離開母校,加入祖國航空航天工業建設大軍。遍布全國的航空航天工廠和科研院所都有昌航學子的身影,他們在祖國航空航天工業發展的光榮史冊上書寫著壯麗的篇章。
(作者錢光宙、陳玉秀,我校1956屆鍛造與沖壓專業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