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南航的故事】惠風和暢————回憶在昌航的學習生活
歲月的洪流,帶走了我的青春年華,成敗得失都是過眼云煙。現在唯一能牽絆我的是對過往的回憶。在南昌航空大學(以下簡稱昌航)七十周年校慶來臨之際,回憶并記錄我在校學習和生活的片斷,以表達感激之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在經濟建設大潮來臨之時,為了學習科技知識,我辭別了在衡陽市的地方工作,于1953年統招錄入中南第一工業學校。當時被錄入的同學,大都是農民子弟,過去無錢讀書,能在初中畢業后繼續免費深造,都懷有感恩之心,感到無比的幸福。
到校后,才知道校址在漢口,學生分別來自湖北、湖南、河南。入校時我們所有男同學住在一個大工棚里,雖鄉音各異但都一見如故。學校已有首屆同學,來自解放軍部隊的官兵,他們帶來了部隊作風,對新生愛如兄弟。
初到學校的我們,對學習內容十分迷茫,于是,校領導給我們安排了入學教育,介紹學校情況、專業設置和學習目標。當時正是抗美援朝停戰之時,校領導從這次戰爭因缺少飛機,造成了志愿軍重大犧牲的痛心教訓,說明建設航空工業是強軍之所必須,人民之所企盼;而培養合格建設人才,提高學生素質,依靠教師引導,實現以德育人,則是學校的要務。入學教育雖時間不長,但是讓我們這些新生的認識得到了升華,從感恩之心到報國之志,家國情懷由然而生,極大地激發了我們學習的積極性和進取心。
立志航空,刻苦求學求知
同學們跳出“農門”,進城就讀航空工業學校,特有榮譽感和自豪感,大目標有了共識。但分科、分專業時同學們產生了疑慮,在我的同學中,有人就說“前世作了孽,今朝學打鐵”,認為鍛壓就是打鋤頭鐮刀。為消除誤解,班上的輔導員及專業老師,通過各種方式講清學科的內涵,說明鍛壓專業是一門科學,它函蓋了鍛造擠壓和沖壓,是用塑性變形理論來計算成型的方式等等。飛機上有很多的鍛壓件,鍛件在飛機上需要承受巨大力量,才能強勁飛行,這是一門技術,是一門學科。比如一個口杯的成型,是由一塊鋼板壓制而成,但不能一次壓成,究竟要壓幾次呢,就要通過壓延的理論計算才行。這個專業絕不等同于農村的鐵匠,它在航空工業中是不可或缺的專業。通過教育,大家消除了誤解,端正了認識,去除了消極因素,都積極投入學習。學校經常鼓勵同學上進,每年評選三好學生,讓他們成為班上的標兵和旗幟。而對學習困難的,則組織“一幫一”對口幫扶,在班上形成比、學、趕、幫的氣氛,大家齊頭并進,沒有一個同學掉隊。
記得1954年武漢被洪水圍困,水位超過了歷史水平,當時全市抗洪,學校也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我們每天下課后步行前往抗洪,睌上十二點左右返回,連干了三天,白天照常上課,大家仍興致勃勃,毫無怨言。同年六月底,學校決定開始搬遷到南昌,我們班是第一批搬遷的,因岳陽遭水淹,火車停運,只好從漢口坐船經上海轉乘火車前往南昌,經過幾天的奔波才到達南昌。到達南昌后,不少同學因水土不服,上吐下瀉,腸胃不適,即使如此,大家依舊對學習抓得很緊,就是上廁所也手持書本,不忘復習備考,因學校遷南昌,所以期末考試安排在新校進行,考完后,全班沒有掉隊的。
立德樹人,不忘師長教誨
我們能學到知識,走向社會,建設國家,多虧老師的指點、愛護和器重。我的專科主任叫彭本善老師,他是學校創辦人之一,曾當選為區人大代表,參加硚口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從第一屆到十七屆的鍛壓專業的同學,都對他比較熟悉。彭老師在1992年編輯出版一本“鍛壓專業校友通訊錄”發給同學,為同學間相互聯系加深感情,起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我也是彭老師領進昌航的,他對我經常促膝談心、指導教誨,讓我受益很深,我們相互聯系達60多年。老師們在授課過程中都會不時穿插一些國情民情,記得高翔老師在講“熱模鍛”時,有一次巧妙的講了黃繼光的英雄事跡,稱贊他不怕犧牲的精神,保證了這次戰役的勝利。汪時卓老師在講“冷沖壓”旳旋壓和蒙皮加工時說,國民黨在幾十年中,連一架木制飛機也搞不出來,而新中國建立才幾年,我們的雅克十八就試飛成功了,這種成就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取得。這些講解聯系實際,為同學樹立愛國愛黨的情懷,起到了積極作用。
除課堂學習外,我們還下廠實習,接觸實際。我們的基礎實習是在學校實習廠進行,我的指導老師章國偵技術很好,可以把一塊長方型的毛胚,通過手工打制成榔頭。他手把手教我劃線、持鐵鏨握榔頭的姿勢。在加工過程中,大多數同學的手被打腫了甚至破了皮都不舍得休息,心里想著要學技術就不能怕吃苦,只有堅持下去才能成功。章老師今年己95歲高齡,我們見面還常回憶往事,親密和諧。
我們專業實習是在洪都機械廠鍛工車間學手工鍛,當時師傅們都有生產往務,產品不能有差錯,故不輕易放手教,而且他們少言寡語,不喜歡多交流。我們學習上一屆同學的經驗,即去師傅家進行拜訪,增進感情。我幾次去師傅家,交流往事,拉拉家常,逗逗小孩,師傅很高興,和顏悅色,之后話也多了,干活也從此放手讓我干了。至今我還記得師傅說:“學手工鍛并不難,就是大小榔頭要配合好,大榔頭必須擊正指點位置,才能按規定成型,但要學好也不易,如判斷鍛溫髙低、打擊力量大小、成型位置的選擇,都要通過長期觀察和經驗的積累,不是短期可達到的。”這些話對我啟發很大、印像很深,我想工作如此,人生何常不是如此呢?這些很有哲理的言辭,對我的人生起到了重要的啟迪作用。
加強黨建,踐行黨員義務
學校在第一屆各專科中都設立了黨支部,黨員處處帶頭,是同學的榜樣,也體現了軍人風范。校黨委對新生入黨工作十分重視,曾要求首屆學生黨員,常到新生中走訪聯系交流。記得當時常和我聯系的是侯祚祥同志,我們談學習、討論社會的變遷,介紹黨的基本知識。通過他的引導,我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并在1954年10月被批準入黨,我深感光榮。但之后不久,我卻受到一次批評。原因是我把一本黨內通訊放入口袋之時,把此刊的一個白邊露在口袋外,引起了別人的注意,在一次黨員大會上,黨委牟桂本書記說:“有的新黨員,總把黨刊的白邊露在外,是在炫耀自己吧!這是驕傲的表現,群眾反映不好,一定要糾正。”他當時并沒有點名,但我知道,即使我是無心的,但卻帶來了不好的影響,我意識到領導是在給我敲響警鐘,這件事讓我終生難忘。1955年上學期,專科學生成立了臨時黨支部,我任代理書記。當時的任務是除了搞好學習之外,要求密切聯系同學,發展新黨員。每個黨員必須在課余時間找同學交流談心,培養積極分子,引導其入黨,再要求他們聯系其他同學,班內形成了良好的政治氛圍,友愛之情處處存,校風校紀嚴謹,刻苦努力求知蔚然成風。到畢業時,黨員人數為全科的四分之一,且全科同學沒有一個掉隊。在畢業分配時,同學們紛紛表示,堅決服從祖國安排,沒有任何人提出特殊要求。盡管有些同學分配的單位離家千里,但都愉快地奔赴為航空航天事業奮斗的工作一線。
六十多年來,我在黨的教育和培養下,闊步走向社會,在航空工業企業工作近四十年,為富國強軍貢獻了微薄的力量,踐行了我的初心與使命。
在母校建校七十周年之際,回憶起自己出發之地,起步征程之時,惠風和暢之景,永遠銘刻心中。
(作者毛遠濤,我校1956屆鍛壓專業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