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南航的故事】我在昌航立志定向
初中畢業時,為了響應學校做一名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號召,同時減少家庭負擔,我決定報考南昌師范學校。1955年8月中旬,臨近報到時,班主任胡美玢老師卻通知我背著行李去三道橋南昌二中大門前集合,至于分配去哪個學校學習、去哪兒報到,胡老師不知道,接站老師也不告知。就這樣,我乘坐招生學校開來的大卡車往羅家集方向飛馳,進了辛家庵馬路北側的一個學校,在大食堂門前下車卸下行李等候招生辦介紹和分配。彼時,我們這些新生方知這所學校是中南第一工業學校(現為南昌航空大學,以下簡稱昌航),是一所為國家培養航空材料和制造工藝技術人才的學校,對外非常保密,招收的學生要求是工農子弟出身、思想進步、學習成績優秀、身體健康的初中畢業生,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食宿和學雜費全免,畢業后分配到航空工廠為國家造飛機保國防。能上這樣的學校我當然喜出望外,父母和兄姐聽后也格外高興。從此,我開始逐夢藍天,走上航空報國之路。
入校后,我發現報到的新生湖北佬最多,湖南伢子次之,江西老俵較少,其他省市只有個別人。多數人年紀比我大,青年團員居多,根紅苗正。開學不久進行班委選舉,我當選了班生活委員,武漢來的一位干部子弟、大我2歲的王敏當上了班長,大我2歲的女生梁鳳榮當上了本班團支部書記,老同學曾繁昌被選為體育委員。班委選舉之后,我更加積極地向組織靠攏,要求進步,加倍努力學習,認真負責地做好生活委員的工作。1955年10月我向班團支部遞交了入團申請書,由王敏和曾繁昌兩位同學作為我的介紹人,經班團支部大會討論通過,校團委12月10日批準我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
入校后不到一個月(1955年9月),中南第一工業學校更名為南昌工業學校,半年后(1956年2月),學校又更名為南昌航空工業學校。畢業于武漢大學、1937年就參加革命的知識分子、高級干部張時超被任命為校長兼黨委書記;抗戰初期的地師級老干部牟桂本、張光庭分別就任校黨委副書記和總務副校長;參加過兩航起義、政治可靠的高級知識分子張本祿被任命為教務副校長。學校的教師隊伍也十分雄厚,有多名在美國求學的海歸老教授王士倬(曾為錢學森的老師),沈一龍、徐心源等,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南京中央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和湖南大學等著名高校畢業的高才生李緒鄂、孔德諄、彭本善、冀殿英、吳純素等紛紛來校執教。蘇聯的有關部門也先后派出了多名航空制造工藝專家來學校指導教學工作。當時的學制為三年,學校規定,在校學生用一年半的時間學完高中的文化基礎課和大學的數理化及力學制圖和政治、語文、俄語等基礎課程,再用一年多的時間分別學完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最后用3個半月的時間下廠進行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和畢業答辯,學習考核非常嚴格,必須修完全部學業才正式分配到航空工業相關企事業單位工作。
在昌航學習的三年,是我終生難忘的時光。在毛澤東思想的哺育下,在中央和省委領導及革命先輩的諄諄教導下,在學校黨政領導和專科領導及班級主任殷殷囑托下,以及老教師老專家老技師的言傳身教和精心培育下,我學習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才能成為一名毛澤東時代又紅又專的航空事業專門人才。在昌航學習期間,我曾先后親耳聆聽過團中央胡耀邦書記“把青春獻給祖國,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激情演講;江西省委書記處劉俊秀書記用自己親身經歷生動講述土地革命、紅軍長征、西路軍突圍、重振旗鼓反“圍剿”回延安等戰爭,體會他們身經百戰,百折不撓,為了理想的實現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
影響我一生的還有兩本書,一本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蘇聯偉大的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抱著病殘的身軀,根據自己為建立蘇維埃政權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進行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斗爭經歷,寫出了這本文學巨著。這本書中特別提到“人最寶貴的東西就是生命”,他寫道,人的一生是應當這樣來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他在臨死的時候就能說:“我整個生命和精力都已貢獻給世界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保爾的這句名言影響了我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有一本是革命先輩吳運鐸的《把一切獻給黨》。作者講述了自己奉新四軍總部命令籌建兵噐修造廠,制造和修理槍砲子彈等兵器以及研制火藥,先后炸斷了左手4個指頭,炸傷了左腿膝蓋,炸瞎1只眼睛,遍身傷痕累累。吳運鐸為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刻苦鉆研,頑強拼搏,攻堅克難,奮不顧身,不怕犧牲,無私奉獻,把一切獻給黨的動人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把一切獻給黨”成為我的座右銘,也是我追求的理想和信仰。
1956年春,時任校學生會生活部長的54級工具制造科的陳先菊校友推薦我到校學生會生活部協助工作,暑假期間我便全身心地投入校學生會生活部的工作。1956年秋季開學后,校學生會換屆,我被選舉為新一屆校學生會生活部長,校學生會的主席是我同屆調干生的呂雪三(湖南人,老黨員,畢業后分配到430廠擔任廠團委書記),副主席是同屆的張明杰(武漢人,黨員,畢業后分配到航天二院,曾先后擔任過699廠和206所的黨委書記,直到退休)。
在校期間,我連任了三屆校學生會生活部長,課余時間一頭扎進了學生會生活部的工作中,在得力助手李榮初摯友大力支持下,我們倆認真傾聽各專科同學呼聲,依靠團隊智慧力量,分工合作,大力協同,以身作則,苦干實干,幫助學校行政部門做好學生食堂的伙食改善、住宿管理、校園美化、衛生健康、勤工儉學、義務勞動等工作。還緊密配合學生會文娛部、體育部、女生部等部門,做好文藝會演、周末舞會、體育競賽的后勤工作,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通過在學校學生會工作的實踐鍛煉,為我走向工作崗位后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信念,對提升我獨當一面的工作能力和較強的組織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校期間,專科主任兼專科黨支書記彭本善老師曾多次教導我:要成為一名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首先要樹立共產主義世界觀,要從黨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出發,正確了解與處理每個問題,堅持原則,不斷提高階級覺悟,培養與建立無產階級思想感情,勤勤懇懇,終生不渝地為勞動人民的幸福而奮斗的精神。在彭主任的引導下,在本專科學生黨支部書記于首生(調干生、老黨員)、校學生會主席呂雪三等同學的幫助和鼓勵下,我主動向黨組織靠攏,迫切要求進步,積極參加各項政治運動,成長為黨的積極分子,并決心把一切獻給黨,永遠跟黨走。于是1957年春天,我用心用情地書寫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當時因本班無黨員,9月1日開學后才正式將入黨申請書交給專科學生黨支部書記于首生,當時我還不滿18歲。1958年3月,專科學生黨支部討論了我的入黨申請,指定時任黨支部組織委員、同屆同專業615班的楊孟南和黨員班長王發善(參加工作后改名王洪濤)為我的入黨介紹人,由于當時我即將離校去外地參加畢業實習,黨支部決定待到畢業實習返校后再討論。
完成校內全部學業后,5月1日上午,我校一行300余名畢業生乘坐火車,途經杭州、上海、南京、合肥、濟南、天津、山海關、錦州等城市,歷經四天四夜到達沈陽。昌航各專業到沈陽飛機廠的畢業實習生共有150余人,總領隊兼黨支部書記是彭本善老師,我擔任實習大隊的團總支書記。期間,我被分配到冷沖壓車間工藝組學習實踐,跟著指導老師、老工藝員針對不同零部件編寫工藝規程,設計沖壓模具,與跟班工人參與生產全過程并抽查產品質量,使我受益匪淺。實習期間我自選了一個機身結構上帶有孔窩、凸臺較復雜的沖壓零件進行畢業設計和模具設計并進行加工,最后制造成了合格的零件并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畢業答辯。實習期間,我有幸在現場目睹了新中國第一架自行研制的殲教1型噴氣式教練機飛行的試驗慶典,并在現場首次遙望了各型號飛機總設計師的風采。通過三個多月的畢業實習,我圓滿完成了中專時期的全部學業,并獲得實習大隊勞動模范的榮譽稱號。8月15日,在沈陽飛機廠工學院大禮堂舉辦的昌航、哈航和北航等航校聯合舉辦的畢業典禮上,大名鼎鼎的沈陽飛機廠牛蔭冠廠長(老革命家,中國航空工業奠基人之一)應邀在畢業典禮上作了精彩報告,勉勵大家學以致用,把青春獻給新中國航空工業的建設和發展事業,為國防工業現代化努力奮斗。大會結束后,各校實習大隊總領隊分別召開了畢業實習工作總結大會,展示了優秀畢業論文,表彰了實踐鍛煉的先進人物,并宣布了畢業分配方案。從會議上我得知,我和十幾名同學被分配到國防部工作,8月16日日傍晚,我們登上了開赴首都的快車,從此,我走上了逐夢九天,航天強國的道路。
在校學習期間我結識了眾多的良師益友,對我影響最深,使我受益最大的恩師中有張時超校長、張光庭副校長、彭本善專科主任及畢業后熟悉的冀殿英專科主任。是昌航為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茁壯成長的沃土,逐夢藍天的翅膀,勇于擔當的力量;是敬愛的恩師的諄諄教導,殷殷囑托使我立志定向,牢固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使我成為一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人。
(作者熊國卿,我校1958屆鍛造與沖壓專業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