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南航的故事】回眸在母校的歲月
王孝和班
勞動是當時航校師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歲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美好,世間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麗。南昌航空大學(以下簡稱昌航)七十載發展史中,一代代昌航人的青春記憶,共同描繪了昌航歲月的美好畫卷。
我們是一群1958年入校的上海籍學生,分在昌航各個專科學習了兩年之后,調到新組建的數學師訓班學習。但畢業后,我們都基本上沒有上講臺從事數學教師的崗位。在書信聯系的時代,大部分同學失聯了。
五十四年后,電子信息幫我們這些七十多歲的老人重新架起了聯系的橋梁,讓失去聯系的老人們找到更多當年的老同學,隔空千里即時暢聊時,大家發現,我們雖沒有當上數學老師,但在航空、機械、金融等崗位上成為骨干。探究其中原因只有兩個字——教育。母校盡其所能給我們良好的教育,傳授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培養了一批能經受壓力、奮發圖強的人才。打開記憶閘門,傾訴對母校的懷念,成為我們聊天的主題。
我們用自己經歷的故事,向母校講述我們受教育的感受。
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江西是一片紅色的土地,南昌又是人民軍隊誕生的地方。古樸的民風,革命印記比比皆是,耳濡目染,沁人心靈。
到昌航報到的第二天,學校就組織我們這批新生參觀革命烈士紀念堂。紀念堂坐落在八一大道東側,雖然不大,但莊嚴肅穆。廣場中間有一座紅軍戰士的塑像,他手握鋼槍,目光向前,邁開大步堅定向前的形象,讓我肅然起敬,也感染了每一個同學,剛才還打打鬧鬧的人群一進紀念堂的廣場,立刻就安靜了。紀念堂里,陳列著紅軍時期犧牲的烈士的事跡和名冊,一本又一本的名冊,成千上萬的先烈用鮮血染紅了紅旗,就呈現在眼前。氣氛凝固了,沒有見過世面的我驚呆了,連解說員說什么都沒有聽清,但她的聲音像重錘敲打著我,提醒著我不要忘記過去,繼承先烈遺志,讓他們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在南昌三年,我去過最多的地方就是革命烈士紀念堂、八一公園、八一起義紀念館。其中一個原因:敬意。
清正廉潔的好領導
1958年的夏天,我和800名上海新生到南昌航校報到。學校十分重視新生入學接待工作,新生的吃住、參觀、入學教育等各項工作都安排得十分周到,還配備了專職學生輔導員,幫助新生適應學習生活。
當年的張時超校長更是親力親為,每天利用早晚的時間到新生宿舍區去看看,及時發現問題,就地解決問題。我在分專科前,有幸在走廊里見到張校長兩次。一次正面相遇,他對我微微一笑,當時我并不在意,也不知道他是誰;另一次是見到他遠去的背影,當時,我不認識張校長,還把他當成了“清潔工”。
原來,張校長下基層從不張揚,他總是穿著洗得發白了的舊軍裝,花白的頭發和胡茬也不刻意去修理,但他精神矍鑠,身板硬朗,慈祥和藹。每次到學生宿舍時,他手里總拿一把笤帚,邊看宿舍邊打掃衛生,完全是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形象。剛入校的第二天,經過一夜休息的我還沒有驅散坐火車的勞累,暈乎乎地去洗漱。在走廊,我看見一個老頭在掃地,視線相對,他朝我微微一笑、這是我到校后看到的第一個員工,對學校為新生派清潔工打掃衛生,感到既親切又感動。幾天后,這位“清潔工”沒有來上班,一打聽才知道,他居然是我們的校長,是上過井岡山的老紅軍、老革命。我驚呆了!一個校領導一點當官的架子都沒有,他沒有隨行人員,沒有長篇的講話;衣著樸素,忠于職守;呵護學生,身體力行,伴隨他的竟然只是一把笤帚。“清潔工”的形象頓時變得高大無比,極其強烈的刺激著我,對我的教育作用是終身難忘的。
張時超校長沒有對我說過一句話,他卻用自己的行為,給我上了人生中難以忘懷的第一課。
學生心里的胡老師
1960年9月,我從6106班抽調到新組建的數學師訓班學習,學校為我們班專門選配了胡祥采老師作為班主任。胡老師一直陪伴著我們,他既是老師,又是輔導員,但我們感覺卻更像是朋友和伙伴。他不僅關心我們的學習,還經常與我們談心,積極幫助我們開展文體活動,很自然地增強同學們的團結和友誼。
在南昌鋼鐵廠勞動最讓我難忘,而這一時期胡老師全程陪伴我們。1958年的“大躍進”年代,南昌市政府在學校東邊的羅家集新建南昌鋼鐵廠。市里的機關、學校、部隊都要參加平整新建廠房場地的義務勞動,低洼地要填平,多余的泥土用火車運走。當時沒有機械化設備,搬運土方只能靠人力。又適逢是初冬雨季,瀝瀝細雨下個不停,工地成了泥漿池,給勞動增加了更大的困難。
進入工地,江西籍同學挑著滿擔的濕泥,悠著扁擔飛跑,光著腳上火車跳板,濕滑的泥漿對他們沒有一點影響。上海同學的差距就顯現出來,缺少勞動鍛煉,肩不能負重,泥漿里掉鞋、滑倒,更不敢爬30厘米寬、坡度超過30度的跳板。為了給同學們創造一個勞動鍛煉的機會,胡老師早有考慮,做了充分的準備,面對當時的困難及時調整分工,鼓勵大家團結協作完成任務。
首先,在出發前,胡老師就為大家準備油布、油紙,保護我們隨身攜帶的被褥不被打濕。由于我們休息的地方是一座沒有完工的廠房,胡老師組織大家在地上鋪上稻草,保證我們可以安全舒適睡覺,給我們很大的關心和幫助。
其次,面對當時勞動場地泥濘易滑的情況,他馬上組織農村來的同學做草鞋,解決腳下打滑摔跤的問題。
最后,是合理調整分工。由女同學裝土,男同學挑土,上海男生少挑些,江西男生多挑些。鼓勵大家勇敢上陣,比學趕超,互相幫助,團結奮斗。
在胡老師的精心指導和帶領下,同學們勞動熱情十分高漲。跳板上沾滿了泥,同學們互相攙扶,互相保護,避免了意外事故的發生。肩膀壓腫壓破了,沒有一人吭一聲;累了、傷了、病了,誰也不愿退縮。勞累一天的同學們晚上很快就進入夢鄉,而女同學們卻為男同學洗衣服洗到很晚。艱苦的勞動,把同學們的心擰在一起。這次勞動讓我們學會直面困難,磨練堅強意志,這是我們最有收獲的一次義務勞動。我們把同學們的友情、老師的親切關懷和鼓勵深深地埋進了心中。
在豐城實習的故事
根據學校的教學安排,1959年的春天,我們班去豐城耐火磚生產基地去實習勞動,這是一次頗具教育意義的經歷。
早晨八點鐘,6106班全體同學就上了一輛只能站立的大貨車,在揚塵的道路上跑了三個小時。路途的顛簸,長時間的站立,大家又累又餓,心想到地方就該吃飯了。可是,事與愿違,當車停穩在山坳里的實習基地時,基地正巧在打開窯門,準備出耐火磚。
任務就是命令,同學們不用動員,自覺戴好勞動手套,組成一條人工傳送帶,一塊塊燙手的耐火磚,在同學們手中傳遞。一塊耐火磚約有十斤重,開始時大家還有說笑聲,沒多久發燙的磚越來越沉重,手臂感到吃力,身上也開始出汗了,已經沒有嬉笑的聲音。半小時、一小時,同學們的肚子咕咕叫。之后隊伍做了一些調整,體力差的女同學去碼垛,將傳送的速度適當放緩,堅持再堅持,歷經兩個小時才完成窯磚的出窯任務。
開飯了!一籮筐的紅米飯,半籮筐的辣蘿卜條搬了上來,大家謙讓著很有次序地盛飯,可是,盛飯時下手都挺狠,一輪過去四十斤米的飯沒了,大家都說沒吃飽。工地馬上又加做了三十多斤米的紅米飯,這才填飽了同學們的肚子。這是我吃得最多的一頓飯,也是我們高強度勞動最好的獎勵。
基地旁邊有兩座山,一座是土山,山上產白堊土,土質又白又硬,經碾碎和水化開后很黏,是上好的耐火磚原料。另一座是砂石山,這種砂石經碾碎成沙后也是上好的耐火磚原料。在砂石斷口面上,經常可以看到有小貝殼形狀的痕跡,貝殼紋理清晰,但材質看起來與砂石是一樣的,這是貝殼的化石,大自然的奇妙,給同學們帶來了好心情,大家都愿意在山上多呆上一會。我是挑砂石塊的,實在太累時,就會在山上躺一會兒,面朝初春的太陽,享受著山中的美景。
我在豐城開始分配的工作是牽牛。我光著腳,和牛一起踩泥,讓白泥和粉碎后的石砂攪拌均勻,是一道簡單地工序。后來,我的工作是牽牛拉磨磨碎石料,雖然師傅教了我怎么趕牛,但有一次老牛趴在地上不干活,我拉牛鼻上的韁繩、趕它打它,它都一動不動,半個小時沒干活,把我急得滿頭大汗。等老師傅來了,他抓了一把草哄牛,嘴里吆喝一聲,牛就乖乖的起來拉磨了。我心里想,任何工作看著容易,都需要學習,都有著學問呢。
大山里的夜晚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我們住的帳篷外,還能聽到像狼的嚎叫聲,嚇得我們晚上不敢出帳篷。后來師傅告訴我們,山里沒有狼,夜里的響聲是山里的風聲。是啊,只有到大自然中,才能了解大自然,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奧秘。
為王孝和烈士畫像
為迎接建國十周年,提高同學們的政治思想覺悟,學校開展了繼承光榮傳統,向革命烈士學習,評選革命烈士先進班級活動。學校評選了黃繼光班、羅盛教班等多個先進班級,我們6106班也被評為王孝和先進班。全班同學歡欣鼓舞,感到無比的高興和榮光。革命烈士王孝和,在上海勵志英文專科學校就讀時就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由黨組織安排進楊樹浦發電站工作,領導工會運動。1948年4月被捕,遭受酷刑,威武不屈,被國民黨政府槍殺。
在學校召開先進班級命名大會的前一天晚上。我們班還在為沒有王孝和烈士的畫像而著急。班長劉殿鴻拿著有王孝和烈士的資料找到我,讓我照資料上的畫像畫一幅大的畫像。我當時很忐忑,我平時只是畫畫黑板報,從沒有畫人像的經驗,但心萬一畫不好會給班級活動帶來負面影響。看到我猶豫之情,劉殿鴻告訴我說可以用他想到的方法來畫。肩負著全班同學的希望,我意識到沒有經驗也得想辦法摸索著去完成,在他的鼓勵下,我接下了這個任務。 我按照劉建鴻同學提出的打格子的方法,把圖片按比例放大,進行反復的修改和修正,經過幾個小時的努力,折騰到下半夜,總算完成了這幅畫像。當6106班參加表彰命名先進班級拍照時,王孝和烈士的畫像完美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忠于職守的好老師
1960年夏天,學校成立一個數學師訓班,由各個專科抽調49名同學組成。目標是一年內學完高等數學、普通物理等課程,使學生的基礎課達到大學專科水平。我有幸被抽調到數學師訓班。
為了培養我們,學校從江西師范學院請來了教數學的魏宗海老師。魏老師身材高大,戴一副近視眼鏡,微笑的臉龐透露著剛毅,話不多卻字字重若千斤。他要帶領一幫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既要完成規定的學業,還要戰勝“自然災害”給師生生活及教學工作帶來的挑戰。
當時,我國面臨著極其嚴重的經濟困難,人們吃不飽肚子是常事,老師和同學常常吃不到菜,普遍營養不良。魏老師教學任務很重,饑餓對他的傷害相當嚴重。記得那年的冬天連續的陰雨天氣,由于長期的營養不良,同學們一點抗寒能力都沒有,一個個都冷得在教室里坐不住了。魏老師和班委會商定,以寢室為小組,在宿舍里進行早晚自習,小組內同學互相幫助,克服寒冷帶來的困難。這項措施受到大家的歡迎,有的同學干脆坐在被窩里自習,但大家誰也不敢放松學習,也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和關心。這時,魏老師苦思冥想,反復研究教材,講課內容盡量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大大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效率。由于魏老師夜以繼日的操勞,又得不到營養補充,身體日漸消瘦。在我們快畢業時,他已經出現咳血癥狀,聽說得了結核病,大家都說魏老師是為我們累病的。
還有一件小事也體現了魏老師的高尚。當年,國家遭受自然災害,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難,許多學生想買一本練習本都是很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省吃儉用。同學們為了節省紙張,想到的主要辦法有三個:一是做題目時盡量減少運算的程序;二是字盡量寫得小一些;三是每一行盡量擠寫兩行作業。總之,每頁作業都被寫得密密麻麻的,看的時候十分吃力。魏老師眼睛近視,每天要批改49名學生的習題作業,眼睛能不累嗎!但魏老師體諒學生的困難,從來沒有向學生提要求,他把困難留給了自己。現在看來,我們當時太自私了,只考慮了自己一點私利,給老師增添了多少麻煩,給老師的健康造成了多大的傷害。沉重的擔子,壓垮了魏老師的身體,我們畢業后就聽說魏老師身體一直不好,以致后來過早地與世長辭了。噩耗傳來,同學們悲痛不已。
人們都說老師是園丁,澆灌花園里的花朵。我們卻認為,老師是用血肉之軀,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新人。
忠于職守的魏老師,我們永遠懷念您!
(作者陳善鈞,我校1961屆數學師訓班畢業生。同班同學徐榮金、周賢才、徐圣量校友對本文進行了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