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

您的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南航要聞>詳細內容

南航要聞

迎校慶,懷親人——深切懷念南昌航空大學老校長張本祿

來源: 作者: 攝影: 發布時間:2022-11-08 瀏覽次數: 【字體:

4b67a0376b564d07adcef2503ee5bbc7.jpg

1980年張本祿老院長與老教師在黃山

  今年的“109日”為我們親愛的母校——南昌航空大學建校七十周年的華誕,歷屆師友莫不為之歡欣鼓舞,社會各界朋友亦莫不為之欣喜祝賀。

  每逢佳節倍思親。當此歡欣祝賀母校之七十周年華誕之際,母校之全體師友無不勾起對老校長張本祿的深切懷思,因為他是領導南昌航空大學的首任卓越領導人之一,不幸于大前年以九十七歲的高齡與世長辭了。他雖以老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未舉行任何告別哀悼的儀式,但人們還是深深地在心里留下對他的深切懷念。他為南昌航空大學的創建與發展,那真是“披荊斬棘、歷盡艱辛”,為之貢獻了一輩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感人至深!

  他曾是中央大學的學生,地下工作者,解放前夕因參加著名的香港“兩航”起義,來到祖國的懷抱,即參加組建祖國的航空工業學校的非凡工作。初為漢口航空工業學校,旋改為中南第一工業學校;1954年遷入南昌,因得到省委市委的熱烈歡迎,落建于辛家庵之廣袤田野上,后又改為南昌航空工業學校(含大專部)。改革開放后,于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改為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定制為四年制的航空工業學院。遂大發展,并在南昌紅角洲興建了一座覆蓋三千畝地的“南昌航空大學”,巍巍峩峩,直至今天!張校長已為之奮斗了一輩子。

  于是,南昌航空大學形成“一分為二”的局面,人們習慣將位于辛家庵的部分稱為老區(“辛”區),位于紅角洲的部分稱為新區(“紅”區)。實際上全體師生,皆以為“紅”為“辛”的分出部分,本自一體,然“合”乃自然之趨勢,若把“辛”區辦成“研究生院”“實驗院”“繼續教育學院”等等,與“紅”表里一致,那該多好。張校長自然是“表里一致”的代表者。   

  張本祿校長可謂是“既懂政治又通業務”,“又紅又專”的老專家,學“航空”,領導“航空”,真正是搞航空教育的“行家里手”。自從任南昌航空大學之領導,親抓教學工作,調動各部力量,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轟轟烈烈,教學水平蒸蒸日上;而他深知,這轟轟烈烈之軸心必須是“實踐”二字。可以說,他領導南昌航空大學半個多世紀,不管是“副職”,還是“正職”,皆抓住“實踐”二字緊緊不放,遂形成南昌航空大學鮮明的校風。這校風可概括為“面向實踐,聯系實踐,汲取實踐,服務實踐”,把學生培養為“動手能力強”的航空工業的建設者。可以說,這校風已經譽滿全國,倍受稱贊!

  我自1962年初調入南昌航空工業學校從事語文(后來還有別的學科)教學,逐漸與張校長有所接觸,覺得他既和藹可親,又嚴肅認真,較大的個頭,在那深邃的眼框底下是閃亮的目光,里面透示出深沉的思考與必貫徹執行的決心。隨著日子的增長,也漸漸地了解到張校長教育思想的核心,即“實踐”二字。我則與這核心二字似乎心有靈犀,一觸就通,并且后來還做了點改革。即中專的語文教學不能象“一般語文教學”那樣,層層疊疊,面面俱到,而要扣住航空工業“實踐”二字,貫通其“多種聯系”,進而表達這“多種聯系”,這就要著重學習與掌握“報告文學”這一文體,以便后來能寫技術報告、工作總結、技術交流等應用文章。不過完成這一點教學改革并得到上級的肯定,還是后來的事,然其源頭還是得益于張校長的教育思想的啟發。

  我覺得,張校長領導南昌航空大學教育最精彩絢麗的部分,還是1964年開展的“郭興福教學法”這一章。

  1964年春后,上級號召學習“郭興福教學法”,張校長認為時機大好,即一馬當先,帶頭貫徹執行,又是動員作理論報告,又是帶頭實踐狠抓典型,以便以點帶面,全面展開。于是“郭興福教學法”在南昌航空大學開展得有聲有色,聲勢十分喜人。

  張校長還親自選定“12-806”班作典型,以便實行“三同”(同吃、吃住、同勞動)。我那時作為這個班的語文老師,又是班主任,自然要積極配合實行有關布置。一天張校長居然搬來了鋪蓋,住到學生宿舍里來了,開頭同學們感到有點新奇和緊張,但隨著拉開話匣子,空氣頓時柔和,都感到自然、愉快了,并且還無話不談了。我自然是事前事后,處處照應了。

  自是,全校各科專業的“深入一線抓典型”的活動,也全面鋪開了,形成轟轟烈烈、熱火朝天的局面。開出的花很多,目不暇接。然其實際,還是緊扣“實踐”二字。理論只有聯系實際,其內在思維才能暴露出來,便于學生“理解”,便于學生“貫通”,便于學生“掌握”。孟子說得好,為學之道在“求其放心而已矣”。只有“理解”了,“貫通”了,“掌握”了,處處都用得上了,才徹底地“放心”了。張校長緊扣“實踐”二字,抓“郭興福教學法”可謂抓到點子上,使全校的教學水平大大地提高了一步。并且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工作起來莫不得心應手,“動手能力強”的美譽,幾乎所在單位,處處可聞。

  比如,“12-806”的畢業生,李留辰、郭德玉、萬承義、曾帶根、張健生、萬潤根、熊文杰等同學,走上工作無論搞管理、搞技術、搞創新、搞教學,都是聞名遐邇的人物。

  我以為我與張校長接觸最多,交往最深,獲益匪淺的時刻,還是在改革開放以后。

  “改革開放”以后,全國都在大發展,昌航也是如此,被國家定名為四年制的“南昌航空工業學院”,規模迅速擴大,校舍迅速增多,有點令人應接不暇的感覺。但是各種苗頭也在顯露。有些珍貴的東西,多半被人“遺忘”,一些“雜碎”又往往被人提起。而對于南昌航空工業學院來說,則是多年來辛勤培植起來的,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校風怎樣繼承與創新的問題。這一問題嚴嚴實實地擺在全校師生面前。怎么辦?大多數老教師以為,繼承與創新以前的經驗最好的作法就是“翻老帳”,把以前的經驗歷史地再現出來,給大家以“直觀的感覺”。張校長贊成這一作法,并且為此組織了一個工作班子,由我撰稿,還要“形之于電視片”,這讓我既高興,又覺得難度較大。張校長發現這一苗頭,就找到我給予鼓勵,“克服畏難情緒,努力把稿子編好”。并且指出,“搞經驗電視片,與搞社會生活電視片類似,要有主題。我們搞自己的教育歷史專題片,把貫穿于歷史的教育思想形象地再現出來,盡管涉及的方面很多,但是要抓住教育思想、校風、教風、學風不放,抓住實踐二字不放。”這一指示精神,讓我思想豁然開朗。

  于是,我以《前進中的昌航》(一、二)為題,把電視片搞出來了,把昌航幾十年來建立在“以實踐為基礎”的教育史展示出來了。張校長看了,頗感滿意,大家看了也是如此。

  春風吹大地,昌航大發展。昌航得到省委市委的關懷,擴校,增容,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來自全國各地的師生興高采烈地來到學校,全校新老教師,莫不歡欣鼓舞。張校長發自內心地感到高興。有一天,他對我說,“好在我們搞了一部展示校史的電視片,翻了一下老帳,也算是對新涌來的激流的一種交待了。”

  幸好張校長依然精神矍鑠,人老而體健,依然走在這股大潮的前頭。這大概是“老革命的老性格”,永遠做時代的領頭人。張校長積極幫著出謀劃策南昌航空大學于短期內在昌北之“紅角洲”又建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大學城,并更名為“南昌航空大學”,那真是瓊樓玉宇、連天接地、輝煌無比。

  事情總是“一分為二”,有頭有尾的。張校長雖然“不領正職”,但是他的思想、作風、學識、風格,仍然成為南昌航空大學校風的組成部分,他也只好“安以領之”了。他依然居住在以前學校分配的一套老居室里,似乎還“心安理得”,但是他還有與以往“不同”的地方。

  那與以前不同的地方,是他“與群眾的聯系更密切了”。他經常出來散步,而尚居住在老區的“老南航們”一見到他的影子,也紛紛出來與他一起散步,一前一后,有說有笑,親如家人。覺得與張校長一起散步,自己仍是南昌航空大學的人,仍在隨著南昌航空大學的腳步一起前進。

  有人說,南昌航空大學本自起于“辛家奄”,與“紅角洲”的大學城“比翼齊飛,多么壯美呀!”

  雄洲霧列,響徹彭蠡之濱,雁陳南飛,光照臨川之筆。一水兩岸,青山凝而天宇紫,兩航立而故郡遠闊,盡領孤鶩之美與秋水之秀,把南昌打扮得分外妖嬈。散步與散心相連,深得“落霞”與“秋水”之雅趣。張校長對于展現的美景美趣,無比興奮,贊不絕口。然而,群眾知道,他是一個“務實”的人,“以為美則美矣,未能盡其美也。”他腦子里始終裝著“實踐”二字,裝著理論聯系實際的“校風”,若能嵌入名揚四方的“校風”,則“既盡善矣,又盡美矣!”這時,他集群眾之意提出:“辛家庵的地皮寸土寸金,一塊也不能丟,現在不是地盤過多,還可以舊瓶裝新酒,辦‘研究生院’‘實驗院’‘繼續教育學院’等等,做很多很多必須做的事嘛!”再說,“辛家庵原是南昌市的一片廣闊的芳草地,如今若將其辦成芳草萋萋、樓閣俊美的大學城,那該多好!”大家無不拍手稱快,此時,領導與群眾完全心靈相融,合而為一了。那么,將來兩航矗立,相互輝映,美不勝收啊。

  張校長作為首任老一輩的創業者,已經化為忠魂,仍在“領航”前進,而作為后繼者的我們,自然仍信心百倍地在黨的領導下,沿著前任開闊的金光大道,把昌航辦成無愧于歷史,輝煌于將來的新型大學!


作者自述:                  

  這篇文章,是因患升結腸癌在江西省腫瘤醫院緊急施治時寫成的,算得上是一篇亢奮之作了。一般不提,但在我又是不得不作的。    

  我愛昌航,昌航是我的家。我的人生是與昌航融為一體的,我的抱負是在昌航實現的,我在昌航工作了一輩子,做了點事,把最好的年華獻給了昌航。這是我此生最感抒懷的地方。

  張校長是昌航的首任創建者之一,為之貢獻了一生的精力,其生平業績,應以漆書彪炳之。

  我的思想、學業、成績,是在昌航張校長等老一輩的感召下形成的。愿茲在茲,終生不能忘懷。

  但愿此文能做到:人以事托,事以物托,物以史托,史以文托。能把張校長的思想、人格、業績的邏輯展示出來,則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逢昌航七十華誕之際,讓我們贊美春天。而張校長之深沉離世,又讓大家懷思不已。

  唯愿張校長的思想、事業與世長存,與昌航共輝。

                                           

                                                湯文進

                                             于江西省腫瘤醫院

                                               202295


責任編輯:李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