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榜樣】七旬老黨員扎根山村,灑下一路書香
汪從學是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河圖鎮皖源村的一名退休教師。他教書育人35載,退休后老驥伏櫪壯志不改,在家鄉創辦圖書室,為鄉鄰傳授知識,傳播文明鄉風。
汪從學。圖片來源:岳西網
退休志不渝 籌辦圖書室
河圖鎮皖源村地處深山,與湖北省接壤,離鎮政府有18公里,路途遙遠,平時村民借書、買書都非常困難。
汪從學自從退休后,就一直想要做點什么,來幫助父老鄉親。鄉村文化設施落后的狀況,很久以前就讓他產生了創辦“農民科技圖書室”的想法。2000年,為滿足鄉親們關于農業生產方面的需求、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他拿出1500元退休工資購買了書架和部分書籍,開始了自辦公益圖書室之路。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圖書室有了一定數量的存書,村民們的借閱量也越來越大。漸漸地,汪從學發現這些圖書遠遠無法滿足村民的需求,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為了豐富藏書,他開始向多家單位寄出書信求書,充滿熱情期盼的文字深深打動了對方,得到了多家出版單位的積極回應,陸續給這個小村莊送來大量的圖書。到2005年底,他創辦的“農民科技圖書室”已有科技、醫藥、衛生、文藝、法律等各類圖書5000余冊。
汪從學仔細整理圖書室的書架。圖片來源:岳西網
甘為孺子牛 知識惠鄉鄰
圖書室每周一、三、五、六開放,為了能更好地方便群眾,汪從學要早起燒水,打掃衛生。圖書室不開放的時候,他就分類整理書籍,便于村民們借閱。20多年來,他做了兩大本借書登記卡,借閱萬余人次。借書登記簿上密密麻麻地記滿了借書人的姓名和地址,除了本村人,還有古坊、來榜、白帽等附近鄉鎮及湖北省英山縣陶河鄉的村民。
自從有了圖書室,汪從學家成了周邊群眾的聚集地,讓他欣慰的是,村民在圖書室開闊了眼界,收獲了真知,并學以致用,用知識技術發展靈芝菇、埋地香菇、杭椒種植,懂得了科學養羊、養牛等實用技術。當地村民汪焰說,成長記憶中少不了汪從學的圖書室,他經常陪著父親到圖書室學習種植技術,在這度過了充實的童年時光,他的父親通過書籍學到了靈芝菇種植技術,當年種植菌菇增收近萬元。村民張和述在2009年就從圖書室的一本書中學到了杭椒栽培技術,當年種植杭椒就創收3000多元。
2015年,由于身體原因,汪從學將圖書室所有的圖書全部捐贈給皖源村,與村圖書室合并成農家書屋,成為義務圖書管理員。近年來,他與各個贈書單位從未中斷聯系,加上自購書籍,如今皖源村圖書室已有8000冊圖書,價值15萬余元。
村民時常帶著孩子來圖書室里閱讀。圖片來源:岳西網
文化促振興 鄉村吹新風
看新聞聯播是汪從學每天晚上的必修課。平日里,他將了解到的國家大事和惠農政策及時傳遞給村民,成了鄉鄰眼中的“百事通”。
針對農村存在的鋪張浪費、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汪從學主動請纓,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推動村民們把紅白喜事規范納入村規民約,推廣文明、簡約環保的殯葬禮儀,改變訂婚彩禮、婚慶大辦等傳統觀念,倡導時代新風。如今,移風易俗已成為村民的行為規范,全村老少自覺遵守,文明新風吹遍鄉野。
汪從學在圖書室里閱讀。圖片來源:岳西網
汪從學還熱心公益事業。這些年來,他積極幫助村里謀劃項目,起草了飲水、修路等民生工程建設項目申請;為困難學子牽線搭橋,爭取愛心人士資助;先后捐出1萬多元退休金用于村里基礎設施建設;閑暇時,義務清掃鄉村公路垃圾……他把余熱全部奉獻給了自己的家鄉。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退休后能為鄉親們做些小事,我感覺很充實、很幸福!”汪從學如是說。(來源:中國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