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榜樣】“全國道德模范”——萬佐成、熊庚香夫婦
萬佐成系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qū)石泉村村民;熊庚香系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qū)石泉村村民。2018年2月,萬佐成、熊庚香夫婦被評為“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好人。2020年11月20日,萬佐成家庭被中央文明委評為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2021年2月17日,萬佐成被評為“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2021年7月,入選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名單。2021年11月,被授予“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稱號。
萬佐成和熊庚香是南昌新建區(qū)人,年輕時便開始租房賣油條。2003年,49歲的萬佐成攜妻子熊庚香將早點攤搬到了江西省腫瘤醫(yī)院旁邊的石泉村,售賣現(xiàn)炸的油條、麻圓。得益于較大的人流量,生意做得相當(dāng)不錯,夫妻倆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但一次偶然的問詢,卻改變了兩人的生活軌跡。
萬佐成至今還清晰記得那個場景:一天早上,夫妻倆炸完油條后,爐火還挺旺。一對四十來歲的夫妻,推著自行車朝油條攤走來,車上坐著一名十來歲已被截肢的孩子。“老板,你們爐子里面剩下的火,可不可以給我們炒個菜,我給點錢給你。孩子得了骨癌在醫(yī)院治病,就想吃媽媽做的菜。”帶著哽咽的請求,讓萬佐成聽得鼻子發(fā)酸。他二話不說,連忙騰出爐灶,拿出鐵鍋和調(diào)味品:“你們來炒,反正是多余的火,不要錢!”
沒過多久,小巷里這爐“多余的火”,就在腫瘤醫(yī)院的患者家屬間傳開了。從一開始的十幾個人借爐子炒菜,到后來的幾十上百人,“聽說我們這里可以免費借爐火炒菜,來的人越來越多。爐子都不夠用了,到吃飯的時候大家要排隊到好晚,我們就決定買了十套爐灶。”
看到水和煤的支出在增加,病人家屬要求夫婦倆收費。拗不過大家的意見,加上提供爐灶煤火確實需要成本,夫婦倆決定:炒一個菜收5角錢。后來,煤球漲價、電費漲價,兩人難以支撐,才漲至炒一個菜1元、煲一碗湯2元,維持收支平衡。“我們不圖賺錢,能幫到人家,人家也很感謝我們,就很快樂。”
如今,陋巷中30多個小煤爐依次排開,大伙兒一同洗菜做飯,做的菜雖是五花八門,但每一道都飽含溫情。
在患者家屬的口口相傳中,“抗癌廚房”的名號越來越響。除逢年過節(jié)時人較少外,其余時間幾乎是從天亮到天黑,爐子里面的火就沒滅過。18年來,夫妻倆一直全年無休地守著這方天地。
對癌癥患者及家屬而言,冷冰冰的病床和長時間驅(qū)散不走的病魔,在他們心中積壓了太多悲傷和疲憊。在這條充滿煙火味和人情味的巷子里,他們的心靈可以被撫慰、壓力可以被釋放。“來到這里的每個人都有傷心事。我就希望大家在這里熱熱鬧鬧的,能忘掉一些煩惱。”這些年,夫婦倆經(jīng)常看到患者家屬從醫(yī)院出來時愁容滿面,甚至在做飯時眼角還掛著淚花,他們便會送上樸素的鼓勵。
為給這個病友臨時的“家”營造良好氛圍和便捷環(huán)境,萬佐成夫婦付出了多少努力和犧牲,只有他們自己清楚。每天凌晨3點,準(zhǔn)時起床,用木柴給煤爐生火,廚房準(zhǔn)備就緒時已近上午9點;短暫休息后,病人家屬便會陸續(xù)提著菜來做飯;晚上10點,開始大掃除,每晚睡5個小時左右……這是萬佐成夫婦的日常作息。為了讓病人家屬隨時能夠炒上菜,即使在非就餐時間,“抗癌廚房”也始終有幾個爐灶燒著煤,鍋里冒著蒸騰的水汽。為了讓病人按時吃上飯,老兩口每天都是等做飯的家屬全部離開后,才顧得上自己吃飯。
把便利帶給大家,把辛勞留給自己。有了萬佐成夫婦的付出和奉獻(xiàn),這條充滿煙火氣的巷子,已經(jīng)成為很多人治病途中可以依偎的溫馨港灣。
“改善伙食也好,聊天傾訴也罷,只要能讓大家生活好一點,我們覺得就值了。”夫婦倆說,他們會一直堅持,并將這股溫暖一直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