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寄語】大學,是另外一個起點——在2023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大學,是另外一個起點——在2023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校長 盧超
親愛的2023級新同學們、老師們、家長們,尊敬的劉華校友:
大家上午好!
初秋已過,中秋將近。在這個秋意漸濃、寓意團圓的時刻,我們迎來了2023級的5647名(320名專升本)本科新同學和1454名研究生新同學。在此,我謹代表學校黨委書記李德平同志和全體教職員工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精心培育你們的父母、師長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時,也對同學們、家長們選擇南昌航空大學,表示真誠的感謝!
經歷三年疫情,今年的迎新與往年有很多不同:同學們不用再擔心旅途中突如其來的密接、次密接和時空伴隨,可以盡情欣賞沿途的風景。家長們不用再止步校門、焦慮張望,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徜徉美麗的校園。老師和學長們也不用再戴著口罩,可以讓微笑面對面地傳遞。這一切,都預示著你們與昌航的牽手,將開啟一段美好的時光。在這個啟程的時候,我想同大家一起談談我們的大學和大學生活。
關于我們的大學。可能在踏入昌航校門之前,大家想了解的是,南昌有什么美食和網紅打卡點?昌航校園有多大,傳說中的江西最美風景校園之一長什么樣?但我相信,你們在踏入校門后更想了解昌航是一所怎樣的學校?昌航人是一群怎樣的人?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跨越了時光20年。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今年。2023年5月28日,國產大飛機C919順利完成全球首次商業載客飛行,從上海浦東機場飛抵北京首都機場,標志著中國突破了外國技術封鎖,將承載國家意志、民族夢想、人民期盼的民航大飛機送上了世界競爭的舞臺。而今天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在C919研制生產過程中,學校航空材料表面工程、精確成型與連接技術、無損檢測、飛行器動力等科研團隊的上百名教師和以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廠總經理余澤民、航空工業沈飛董事長紀瑞東、西飛董事長吳志鵬等為代表的上千名校友深度參與其中,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在鑄就“國之重器”的征程上書寫了昌航的精彩。他們是我們的驕傲!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十年前。2013年1月26日,西安的閻良機場,大型運輸機運20成功首飛,標志著中國從此告別了不能自主研制生產大型飛機的歷史,標志著中國空軍正式走向戰略空軍。在這個歷史時刻,在首飛現場,在一片歡呼聲中,兩個人緊緊相擁的畫面讓每一個昌航人倍感自豪。他們一位是時任西飛董事長、運20研制現場總指揮唐軍校友,一位是駕駛運20,時任空軍試飛團團長、運20首席試飛員鄧友明校友。71年來,一大批像唐軍、鄧友明一樣的昌航校友先后投身運20、殲20、直20等一系列關乎國家命運、關系國防安全的重大工程,用他們的堅持和拼搏在鑄就“藍天利劍”中展現了昌航的風采。他們是我們的驕傲!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二十年前。2003年10月,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順利送上太空,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同學們可能不知道的是,1957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成立之時,昌航首屆畢業生就加入其中。1958年35名負責籌建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的人員中有19人(占一半以上)是昌航校友。如同服務航空一樣,從第一枚導彈仿制到長征系列火箭、洲際導彈的問世,從“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到神舟、嫦娥、玉兔、天宮遨游太空,昌航人從來都沒有缺席,他們用不懈奮斗、刻苦攻關為祖國的航天強國事業貢獻了昌航力量。他們是我們的驕傲!
這就是昌航。從1952年建校至今,雖三移校址、七易校名,但無論是曾隸屬于航空航天工業部,還是現在由國家國防科工局與地方共建,學校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不忘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夢想,為航空航天國防事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就是昌航人!1952年10月9日,當627名軍人脫下戎裝,成為昌航首批學生那刻起,他們就始終秉承日新自強、知行合一的校訓,勤奮求學、踏實為人、務實做事,走出了以國家“兩機”專項工程副總設計師向巧院士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行業翹楚、技術骨干。所以,昌航是一所值得我們信賴的學校!也一定會成為我們夢想啟航的地方!
那么,我們要怎樣才不辜負在昌航的時光,實現人生的夢想呢?下面,我想跟大家再談談我們的大學生活。
關于大學生活。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跟大家交流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成長。今年新生中最小的同學出生于2007年10月,正好15歲,而絕大部分本科同學正好18、19歲,研究生同學基本22、23歲。應該說,你們正處在人生最美好也最重要的時期。說它美好,是因為青春的你們有著無窮的活力,可以創造無限的可能。說它重要,是因為年少的你們正在親手為人生大廈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人生航行積蓄前行的力量。因此,作為校長、師長,我想以飛行作比喻,跟大家分享幾個人生經驗。
一要有高上云端的追求,用志向為人生領航。飛機的舞臺在藍天,航空人的志向在云端。志向是前進的指向燈,也是前行的動力源。沒有志向的人,注定走不遠。老校長陸孝彭院士青年時代親眼目睹同胞被日本飛機轟炸的慘狀,暗暗發誓要為祖國造出自己的飛機。為了這份誓言,他一干六十多年,終于制造出中國第一架強擊機,成為“強五之父”。老校長的身影雖已遠去,但他的故事卻激勵我們前行。作為昌航學子,希望同學們將深厚的家國情懷、濃厚的航空情結融進血脈,樹立遠大的理想,堅定人生的志向,并且無論身在何處、境遇如何,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用畢生堅守并終身奮斗,干出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人民的輝煌業績,成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要有清晰準確的規劃,用篤行為人生啟航。志向就是航向,規劃就是航線。只有精準的航線,才能幫我們順利地到達目的地。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全省最美大學生、南昌市道德模范、“江西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趙建軍校友,進校時家庭遭遇變故,毅然“背著”癱瘓的母親上學。在校期間,他給自己制定明確的學習規劃和詳細的時間安排,每天不到6點起床,時常深夜才能入眠。他一邊照顧母親一邊完成學業,一邊參與學術研究一邊從事社會實踐,堅定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用三年時光完成了人生的蛻變。趙建軍的事跡雖然特殊,但他的精神卻值得學習。希望同學們像他一樣,認真規劃好自己的大學時光,篤實踐行人生規劃,以自律為帆,以篤行作槳,在數年之后也成為那個讓人驚艷的自己。
三要有不畏浮云的清醒,用明辨為人生護航。飛行既有與云為伴的浪漫,也有浮云蔽眼的風險。進入大學,你們身邊少了父母一日三回的叮囑和中學如影隨形的約束和提醒,同學們必須學會獨自面對、獨立生活。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同學們必須警惕“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紛擾,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因為紛亂的表象可能會撐大了我們的欲望,迷失了我們的雙眼,動搖我們的意志,讓我們無法發現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真諦。希望同學們做到每日三問,問一問自己必須做什么,主動擔起責任;問一問自己能做什么,正確自我判斷;問一問自己想做什么,時刻矯正方向。這樣我們就一定能擁有一雙慧眼,把紛擾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四要有穿越風雨的勇毅,用奮斗為人生續航。人生的旅途,不可能一帆風順,就像高空的飛行,既有晴空也有風雨。我當然希望同學們遇到的都是晴天,但我必須要提醒大家如何面對風雨,那就是——風雨兼程、勇毅前行。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全省最美大學生、“江西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劉鑫校友,為了鍛煉自己因腦癱而行動不便的身體,每天給自己定下30個引體向上、200個俯臥撐的“硬性目標”,即便手指關節經常磨破出血、結出了厚厚的老繭,也毅然堅持。經過四年奮斗,他不僅成功保送了北航的研究生,而且收獲了令人羨慕的榮譽和業績,為我們詮釋了他“要么被困難打敗,要么站起來打敗它”的豪言。希望同學們以劉鑫學長為榜樣,把困難、挑戰、挫折當成一種磨礪,在與風雨的搏擊中變得更加堅強、豁達、自信,成為一個不被命運和挫折打敗的人。
同學們:去年學校舉辦了70周年校慶,你們是昌航新的十年迎來的第一批新生。對學校來說,70年只是一段征程,對你們而言,昌航也只是人生一個新的起點。但我相信,依舊年輕的昌航遇見了正在青春的你們,無論對學校還是對你們,都是一種幸運。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努力,在昌航綻放你們的精彩,在祖國的藍天大地,共同續寫昌航的未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