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最美教師】侯育花:十四載躬耕教壇,做材料學科的“筑夢人”
在南昌航空大學,提起侯育花的名字,學生們會說“她的課能讓復雜的材料學變生動”,同事們會贊“她干事總有一股不服輸的韌勁”。這位材料學博士、副教授,自2011年站上講臺至今,用十四年的堅守,在教學、科研與學科建設的賽道上一路奔跑,既當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也做產業創新的“賦能者”,更成了學院發展的“務實派”,用行動勾勒出新時代高校“最美教師”的動人模樣。
課堂上,讓抽象知識“活”起來
“侯老師的課,從來不是照本宣科。”聽過侯育花上課的學生,都對她的課堂印象深刻。在她看來,材料學科知識點抽象,單純的“老師講、學生聽”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為此,她花了數年時間打磨教學方法,把啟發式、互動式教學融入每一堂課。如講授“分析材料制備工藝”時,她會結合企業生產中遇到的實際難題,引導學生思考技術優化方向。“從‘被動記’到‘主動想’,才是真的學會了。”侯育花常說。
為了讓教學改革更系統,她牽頭申報2項省級、4項校級教改課題,把課堂里的思考轉化為一篇篇有價值的教改論文;為了提升教學效果,她反復打磨課件、模擬課堂流程,甚至邀請學生提意見,最終拿下校級教學比賽一等獎,多次被評為“優秀主講教師”。而在研究生培養中,她更像一位“定制化導師”:學生基礎薄弱,她就從文獻閱讀方法、實驗記錄規范開始手把手教;學生對某一研究方向感興趣,她就幫忙對接行業專家、申請專項實驗資源。在她的指導下,多名研究生的論文獲評“江西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還有學生憑借扎實的專業能力考入華南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名校深造。“不辜負每個學生的期待,是我當老師的底線。”侯育花說。
科研中,讓實驗室成果“走”出去
“教學讓我知道行業需要什么,科研則讓我能把更前沿的知識教給學生。”侯育花的科研方向,始終緊扣國家需求與地方發展,積極響應江西省“1269”行動計劃,聚焦稀土永磁材料領域,這既是江西的優勢產業,也是我國關鍵戰略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她已主持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省部級科研課題,發表的60余篇SCI論文中,單篇最高被引次數達190次,5件發明專利為行業技術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更讓她自豪的是,與贛州富爾特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制備關鍵技術”,不僅拿下中國發明創業獎創新獎一等獎,還成功落地企業生產線,實現產業化應用。“看著實驗室里的配方、數據,變成車間里源源不斷產出的產品,覺得所有熬夜、失敗都值了。”侯育花的語氣里滿是欣慰。
學科建設,讓學院發展“強”起來
2022年,侯育花多了一個身份——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分管學科建設與研究生培養。從一線教師到管理者,她迅速切換角色,把“較真”的勁頭帶到了新崗位上。第五輪學科評估期間,她帶領團隊梳理近五年的學科成果,從每一項數據的核實,到每一份材料的撰寫,都親力親為,常常加班到深夜。“學科評估關系到學院的未來,一點都不能馬虎。”最終,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在評估中取得優異成績,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學位點建設中,她牽頭完成兩個碩士點的合格評估工作,通過修訂培養方案、強化過程質量監控,確保人才培養標準不打折扣;在學校申報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博士點的關鍵時期,她全程參與申報材料撰寫,用專業能力為博士點成功獲批添磚加瓦。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同樣離不開她的用心謀劃: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她牽頭對接行業龍頭企業,建立研究生外派實習制度,還成功申報3個省級研究生工作站——這一數量占全校省級研究生工作站總量的50%,為學生搭建起從課堂到產業的“實踐橋梁”。
十四年時光,侯育花的腳步從未停歇:清晨的實驗室里,有她指導學生調試設備的身影;深夜的辦公室里,有她修改教學方案、完善學科材料的燈光。她說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師,“但看著學生成才、學科進步、成果落地,就覺得這份工作特別有意義”。
如今,站在新的起點上,侯育花依然滿懷熱忱:“教育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程,我會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為材料學科培養更多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圖文一審:袁源平 圖文二審:侯育花 圖文三審:戴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