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

您的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南航要聞>詳細內容

南航要聞

我校海軍國防生參加神州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先進事跡江西報告會

來源:啟航 作者:頁風 攝影: 發布時間:2005-12-16 瀏覽次數: 【字體:

     啟航網訊 12月11日上午, 我校海軍國防生260余人在江西省體育館參加了神州六號載人航天先進事跡報告會。

  在雄壯的國歌后, 中國航天員大隊航天員聶海勝、費俊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建平等九人為全場4千余名觀眾作了豪壯激昂的報告。航天員聶海勝的《永不辜負人民的重托》、費俊龍的《把祖國的榮耀寫上太空》、副總設計師周建平的《中國載人航天的新跨越》等報告深情的講述了參與這項偉大事業的英雄航天員、科技工作者和部隊官兵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自強不息,奮發圖強,團結合作,創造“完美”的感人事跡。報告把英雄們對祖國航天事業的熱愛和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對戰友崇高的無私奉獻,對家人的無限感激表達得淋漓盡致。航天員自身的經歷和感受更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經久不息的掌聲久久回蕩在會場上空。

  報告會后,我校國防生均表示要好好學習航天員和技術人員們的中國航天精神,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用實際行動和優良的成績為祖國的建設和國防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

  以下為本次報告會摘要: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周建平
  《中國載人航天的新跨越》
  我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長遠目的,是和平開發和利用太空。

  我們在神舟五號成功之后,確定了神舟六號多人多天飛行的任務目標:航天員第一次進入軌道艙生活和工作,第一次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第一次對飛船進行大負荷、長時間的考核……

  這是一個科學而大膽的目標,要實現跨越面臨巨大挑戰。最直接的挑戰是資源問題。從“一人一天”到“二人五天”,神舟六號供電、供氧、供氣和除濕等負荷都明顯增加。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要讓航天員正常、方便地生活和工作,對我們來說幾乎都是全新的內容,很多是在地面試驗中難以甚至根本無法直接驗證的。何況,神舟六號飛行時間是神舟五號的5.5倍,而故障發生的概率是與產品的工作時間成正比的……

  盡管如此,有一條鐵律卻是不能改變的,那就是要確保航天員安全!任務伊始,工程領導就發出了動員令。前前后后,工程總體和各系統對飛船、火箭進行了187項技術改進和創新,對發射場、著陸場和測控通信網進行了十幾個方面的優化完善,對火箭和飛船飛行制定了160多種故障預案。為了祖國的榮譽,航天人堅決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精心組織、精心指揮、精心實施,確保萬無一失、確保成功”的要求,牢固樹立“發現問題是能力、揭露問題是黨性、正視問題是素質、解決問題是政績”的觀念,實現了讓每一臺設備、每一只元器件、每一條計算機語句準確可靠的目標,打造了神舟六號的完美飛行!

  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掌握了飛船較長時間在軌載人飛行技術,更重要的是培養、造就了新一代航天人。目前,工程七大系統的總指揮、總師的平均年齡為48歲,35歲以下的技術骨干占80%。這次飛行,還匯集了100多個科研院所和生產廠家,3000多個協作單位,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神六”飛天成功,也是對我國大型工程管理能力的全面考核。國外太空政策分析家這樣評論:“只有管理有序的發達工業國才能完成這種活動,這不僅證明了中國科技上的強大,也展現了管理和組織上的技巧。”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 聶海勝
  《永不辜負人民的重托》
  執行載人航天任務,是祖國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我們14名航天員,從站在國旗前宣誓的那一刻起,就決心以最出色的表現讓祖國挑選。

  天路無捷徑,唯有肯攀登。科學的訓練加上頑強的拼搏,使我們在短短幾年內全都具備了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

  2003年10月16日,楊利偉首次出征太空凱旋。首飛成功,黨和人民給了楊利偉和我們航天員大隊巨大的榮譽,但大家并沒有為鮮花和掌聲所陶醉?!吧裎濉比蝿找唤Y束,我們就立即投入到“神六”任務的艱苦訓練之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繼2003年入選神舟五號首飛梯隊后,2005年我和費俊龍通過層層考核,被確定為“神六”飛行第一乘組。

  作為一名航天員,誰都想早日飛向太空,但一次航天飛行任務能上的人數又畢竟有限。我的好戰友翟志剛,“神五”任務時,他就和我并肩站在一起,微笑著為楊利偉送行?!吧窳比蝿?,志剛再次入選飛行乘組之一,又一次微笑著為我和俊龍送行。出征告別時,他的目光是那么清澈、透明。從他那里,我再次感受到了一名航天員像太空一樣廣闊的胸懷。

  人在太空,隨著身體的失重,有許多東西會變輕、變淡,比如名和利,而另一些東西則會在心底變得更加清晰和珍貴起來。10月14日是我41歲生日,在太空聽到女兒歌聲的那一刻,淚水不由自主地奪眶而出。由于職業的特殊性,平時我欠親人的實在太多太多了。去年11月,我母親患腦溢血,中風偏癱。我1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是母親一個人把我們幾個孩子拉扯大的。我曾經發誓,要讓母親有一個幸福的晚年。但是在母親病倒后,我卻只能在家呆3天。臨走的時候母親還處于昏迷狀態。弟弟跟我說:“哥,咱倆分個工吧,你盡忠,我盡孝?!?

  在我們這支隊伍中,不能盡為夫為父之責、不能盡兒女之孝的何止我一人!這兩年,先后有5名航天員的5位父母離開人世,但他們都把悲痛深深埋在了心底,始終沒有動搖過自己的人生追求。正因為有祖國的召喚、親人的理解、戰友的支持,才使我們能夠在祖國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地去飛天!

  ★長征二號F火箭副總設計師 宋征宇
  《用激情托舉神箭騰飛 》
  10月12日清晨6點,離發射還有3小時,我作為火箭的副總師,攀上發射塔架,做最后的狀態檢查和確認。這時,火箭已經從測試狀態轉入了發射狀態。

  為了這一時刻,火箭隊伍整整準備了兩年。

  兩年前的10月15日,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但我們從飛行結果數據分析中發現,一個重要的產品在飛行過程中發生了故障。我們立即開始了緊張艱苦的排除故障工作。不知熬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我們終于找到了主要的故障模式,趕在產品出廠前消除了隱患。

  科學探索的征程上沒有通衢大道,登天之路更非一帆風順。記得在一次發射場試驗中,發現計算機總是在起飛前偶爾有亂碼。為了解釋該現象,我們從成千上萬個由二進制碼組成、未經計算機處理的“天書”中,逐個字串地比對。當我們測出可信的數據,走出試驗室,恰好一輪中秋明月高懸在深邃的天宇,我想起了一位老專家發自肺腑的一首詞,“實驗室,燈火不熄,人不寐。測試間,往復檢測終不餒,寒來暑往幾十回。”

  10月12日9點,火箭騰空而起,火光云靄里,那一幅幅火箭飛行的真實畫面映入眼簾。實現這一切的,是火箭新增的圖像測量系統。在劉宇總指揮、劉竹生總師的帶領下,科研人員逐一攻克了高動態下的傳輸延時和畫面“馬賽克”問題。這一系統不僅可用來向地面顯示火箭的飛行情況,還能為火箭的故障診斷提供直觀判據。

  12秒,火箭轉彎;139秒,助推器分離;159秒,火箭一、二級分離;588秒,船箭分離……為了這驚心動魄的10分鐘,我們在地面開展了大量的試驗,相當于每飛行1秒鐘,地面試驗就有1小時。如果按照這個比例折算成天,正應了“天上一日,人間十年”的古話。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長二F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設計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2005年10月12日9時30分,在與共同奮戰了68個日夜的戰友道別、慶賀之后,我走出了測發大廳。此時,天空放晴,3小時前的飄雪似乎在告訴人們,已習慣于風雨兼程的中國航天人,必定會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神舟六號飛船系統副總指揮 金勇
  《打造民族的希望之舟》
  2005年10月12日下午5點30分,航天員費俊龍打開飛船返回艙艙門,向軌道艙輕輕邁進了一步。這一步,是中國突破多人多天太空飛行技術的一個標志,更是我國首次實現真正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試驗活動的重要標志。

  那個艙門,直徑只有60公分,但這個小小的艙門卻直接關系著航天員的生命安危:艙門打不開,航天員就進不了軌道艙;返回時關不上,飛船將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