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達喜教授作客臥龍大講堂 全面解析儺文化
啟航網訊 11月6號晚,“臥龍人生”文化講壇邀請江西省文聯副主席、研究員,江西省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員,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余達喜教授于A100做了題為《儺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講座。文法學院王舒薇同學主持了本場講座。
余達喜教授通過“奔年”等地方習俗直入此次講座主題——儺文化。據余達喜教授介紹,中國的儺文化因為各個地方生產方式、勞動方式、氣候等因素不同,產生了以43°為界明顯的南北分化,北緯43°以北的儺文化被稱為薩滿,因此中國一直流傳著北薩南儺的說法。余達喜教授表示作為儺文化之鄉江西當之無愧,江西的儺文化則以贛州、撫州為中心,儺文化是江西最典型的文化表征。
為了方便學生了解,余達喜教授通過贛儺文化的歷史地位、儺是一種泛文化現象、儺是一種信仰民俗、儺是一種民間藝術等六大方面向學生展示他心中的儺文化。他認為儺文化作為贛的文化表征,國家對其有著自主的創造權、所有權、繼承權、優先享用權、闡釋權、話語權等文化主權。目前國家對文化保護遵循的原則是關注周邊文化及即將瀕臨滅亡的文化。他還從《詞源》等文字典籍闡述何謂儺以及儺在歷史上的作用。
作為一種泛文化,儺的產生有它不可逆轉的必然性。余達喜教授他認為生命內驅力結構——生與死構成的愿;一種對天地、對自然、對鬼神、對命運的崇拜;擴張生命本能、肯定生命存在,追求安全和吉祥;自然崇拜下力圖與自然和合等方面促成了儺文化的產生。
在余達喜教授看來,儺作為一種轉換儀式,它實質上是季節和生命周期的轉換。儺作為一種信仰民俗,使那些在選擇崇拜、供奉對象時常常不顧宗教門派,也不在意儒道佛德信仰界限的人有了依靠,可說是充分貼合了他們那急功近利的實用宗教心理,能產生信仰 “現身說法”的成效。余達喜教授還認為與一種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的“肖神”活動,一種儀式化的“肖神”表演比起來,最吸引眼球的莫過于儺文化的“現身”藝術,它那富有人性并直接能夠與信仰對話的動態偶像,將各地方的獨特民俗完美融合,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快感。但是隨著儺文化生產土壤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伴隨著經濟的騰飛,儺文化卻在不斷地消亡中,出現瀕危狀態。
講座的最后,余達喜教授呼吁當代大學生要喚起文化自覺,抓住機會去了解傳統文化,用自己的一份力量讓傳統文化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