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實踐教學 培育創新人才br——font style=font-size:14px訪中科院院士、空間技術專家、神州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font
啟航網訊 記者:戚院士,您之前來過我們學校嗎?您此行對我校有什么印象呢?
戚發軔:剛到學校的時候,第一印象肯定是校園非常漂亮,確實在新形勢下學校的發展都很快,硬件設施越來越完備。另一方面通過給學生們作的報告會,讓我感覺到同學們的求知欲很強,非常期望了解航空航天這方面的發展情況;報告會上的會場秩序也非常好,大家都認真在聽,更讓我感動的是,很多同學為了聽講座在會場里站了兩個小時;在會上,大家都產生了共鳴,有些同學更是提出了很有深度的問題。學生們這么強烈的求知欲,這么好的紀律,這么高的水平,都能夠說明整個學校的素質非常高。
記者:現在的大學教育都較為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您認為什么是創新?創新型人才最重要的素質是什么?
戚發軔:其實創新并不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如果一定要去做一個前人都沒有做過的事情,那是發明不是創新。別人能做到的,我們做不了,這是攻關,而我們能用跟外國不一樣的做法做到,那就是創新。創新應該是用自己的辦法,解決在工作當中遇到的事情,別人用金屬做材料的,我們用非金屬做,這就是一種創新。創新型人才首先要有開闊的思維,要敢想,不因循守舊。我常跟年輕人說“心比天高,腳踏實地”,要有大膽的想法,但一定要扎實去做。當然要創新必須要先會去繼承、借鑒別人的做法,這就要求我們要先打好基礎,才能做到推陳出新。
記者:您對高校創新意識的普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什么建議?
戚發軔:能力始終是靠實踐去培養的,想要完全在書本里頭培養到創新能力,我覺得不太可能,還是要通過接觸實踐,看實踐中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比如說在航空材料領域研究中,我們發現一些問題解決不了,經過調查研究去解決,才有可能想出跟別人不同的辦法,有所創新。所以我們現在不能盲目地創新,我想創新應該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才會出現的,即使是理論創新也是如此。沒有經過實踐,憑空提高創新能力是不可能的。所以,學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學好書本知識,接觸實際,了解實際需求,然后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我覺得產學研相結合很重要,南昌航空大學有比較好的條件,能在地緣上依托洪都航空工業集團,他們在材料上、工藝上遇到的問題學校要是能幫助解決了,就是一種成績,一種創新。
記者:我校師生具有較深的航空航天情結,今年還是我校的航空特色建設年,您認為我們要投身于航空航天國防事業,應具備哪些素質?
戚發軔:我認為首先必須要本人想干這個事業,熱愛這個事業。現在不像我們的那個年代了,不一定能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主要是聽從組織的安排。航空、軍工行業可能很苦,報酬很少,研究很困難,許多人不一定愿意選擇這個發展道路。但是一旦你選擇了航空國防事業,就要干到底。信念是最重要的,有理想肯堅持的人才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同時,還要學會在崗位中學習。在學校里的學習只能是打好個基礎,老師不可能幫你解決所有未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其實我原來是學航空的,什么是航天不知道,去搞導彈了后來什么是飛船也不知道,在工作中是學無止盡的。所以想要真正投身航空航天國防事業并有所成就,還需要多干多學,多實踐,在崗位中成才。
記者:您對大學生的學習規劃有何建議?
戚發軔:我跟我們學校的學生都是這么說,希望你們能在大學里把學校規定的事情都做好,基礎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基礎是不行的。基礎概念掌握好了,工作上遇到的問題才好解決。
記者:您對我校大學生培養工作有何建議?
戚發軔:提高教學質量是最重要的,教學質量的問題在中國高校中普遍存在。我認為中國的大學教育已經走過了一種規模性的發展,現在應該是走質量性發展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