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近期物價上漲問題的幾點看法
啟航網訊 物價是普通老百姓關心的問題,我們每天的基本生活都與物價息息相關。當大多數商品(勞務)的價格普遍且持續上漲時,經濟運行中就存在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一般用CPI、PPI上漲率或GDP平減指數的變動來表示,當然一般我們更關注CPI上漲率,也就是消費物價指數的上漲。國家統計局于今年元月中旬公布,2010年CPI上漲3.3%,我國現在存在溫和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作為經濟運行的一個基本特征,世界各國都發生過,比如:日本在戰后發生過三次大的通貨膨脹,美國從1998年至2007年10年期間,通貨膨脹率超過3%的年份多達四年。
本次通貨膨脹始于2009年7月,主要是貨幣供給的加大以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所造成的。(1)自2009年7月開始,M2增速有16個月份在20%之上,高點接近30%,流動性過剩是本輪通脹的根源。(2)通貨膨脹與成本(尤其是勞動力成本)上升密切相關。其中,中國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可能是主要原因。中國的勞動力,特別是低端勞動力,正在變得越來短缺。今年初,國際勞工組織(ILO)公布了一份名為《2010/11全球工資報告》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8年和2009年,全球工資平均增速(不包括中國)大幅放緩的同時,中國印度工資表現不俗。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7年至2009年我國扣除通脹因素后實際平均工資增速均超過11%,顯著超過全球平均水平。
目前,本輪通脹造成了農副產品價格加速上漲,尤其是2010年年中以來食品價格上漲,這也是本次通貨膨脹受到更大關注的原因。但我們必須看到,春節因素是春節前后,糧食肉禽蛋魚價格擺脫溫和上行態勢進入加速上漲階段的重要原因,隨著春節的遠去,農副產品的價格應該有個基本的回落。
本輪CPI上行開始于2009年7月,目前已上升了19個月,已處于中后期。自2010年開始,國家出臺了多種政策來抑制通貨膨脹,例如加息,打擊囤積居奇,控制信貸規模,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等,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物價水平將處于一個合理的水平。
編后:本文作者楊海軍,系我校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區域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希望通過專家對物價上漲的理論分析,廣大讀者能夠正確認識這一經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