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

您的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南航要聞>詳細內容

南航要聞

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上)

來源:人民網 作者:任仲平 攝影: 發布時間:2011-06-29 瀏覽次數: 【字體:
(一)德國,摩澤爾河畔特里爾古鎮,一座灰白色三層樓房里,常會出現一些黑頭發黑眼睛的游覽者。他們虔誠地拜謁,深情地凝望,上萬條中文留言中最多的字眼是,“偉人長逝,思想永存”。

  一個多世紀前年輕的馬克思未曾想到,他與他的思想會成為一面旗幟,導引一個東方大國近百年波瀾壯闊的挺進,紅色狂飆席卷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命運就此改變。

  在這面信仰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這個曾被譏為“山溝里的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創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跡”,它感染、鼓舞、召喚一代又一代人舍命相隨,將信念的力量嵌入古老中國的歷史命脈,推動這個曾經山河破碎、幾近亡國滅種的國度走向獨立、走向富強、走向復興。

  在這面信仰的旗幟下,社會主義中國,這個曾遭遏制、封鎖、包圍、孤立的新型社會制度,刷新了當代國際政治的版圖,以其勢不可擋的崛起開辟出一條舉世矚目的“中國道路”,被馬克思眼中那些與無產階級“勢不兩立”的人們,不無敬意地稱為“一個嶄新時代的黎明”。

  90年前,13個選擇了信仰的革命者,那些平均年齡28歲的青年很難想到,1921年7月那個燥熱的季節,上海法租界石庫門里的秘密集會,那顆從遙遠西方“盜來”的火種,會燃燒成光耀中華的絢麗日出,它蕩滌風雨如磐的暗夜,最終改變了20世紀中國的走向,改寫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

  馬克思曾經極而言之,只有一門科學,那就是歷史學。歷史是現實的向導,當社會主義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我們需要在歷史中尋找力量。

  就讓我們重返1921,從那個起點開始,翻閱90載風雷激蕩的紅色篇章,捧讀中國共產黨人以青春、熱血與生命的深情書寫。

  (二)這些場景或許早已為人熟知,但每每重溫依然讓人震撼。

  他看著前來告別的家人神色從容,在絞刑臺高呼“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他曾是生活優裕的大學教授,每月數百元大洋可養活四五十口人,但他卻以生命之鐘撞響舊中國的黎明。他說“只要我們有覺悟的精神,世間的黑暗終有滅絕的一天”,“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他將身上的衣服脫下贈給難友,在最后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講后,與戰友們高唱國際歌走向刑場。他曾是錦衣玉食的富家少爺,有著“鴉飛不過的田產”,家里平均每人“有五十個農民做奴隸”,但他卻在“秉志改革”的探尋中為救國救民英勇獻身。他說“我們共產黨是代表工農人民大眾的”,“為了我們子子孫孫爭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他神態自若地走向刑場,沿途高唱俄文國際歌、紅軍歌。到達羅漢嶺,選一草坡坐下,對劊子手微笑點頭:“此地甚好!”飲彈灑血。他曾是才華橫溢的柔弱書生,翻譯則蔚然成文,治印則卓然成家,本可為淵博學者、文化巨匠,但他卻振臂一呼刺向黑暗。他說“一切新的、斗爭的、勇敢的都在前進”,“親愛的同志,你們去算賬罷,你們在斗爭中勇猛精進著”。

  他在獄中最艱苦的環境下,猶殷殷謳歌《可愛的中國》。他說“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為著共產主義犧牲,為著蘇維埃流血,那是我們十分情愿的啊!”

  他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堅貞不屈,在養育他生命的江西蓮花縣,在摯愛的親人面前,被敵人割掉舌頭的他,用腳趾蘸著淌到地上的鮮血,寫出“革命成功萬歲”……

  李大釗,38歲。彭湃,33歲。瞿秋白,36歲。方志敏,38歲。劉仁堪,34歲。這是他們從容赴死的年齡。視死如歸,義無反顧,只因堅信“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于求達于真理”。因為這一信念,毛澤東10多個親人獻出了生命,2100萬革命者慷慨捐軀。他們是理想的殉道者,社會的探索者,主義的踐行者,是偉大的愛國者,無畏的革命者,無私的犧牲者。

  只有從他們開始,從這些共產黨人開始,從信仰信念開始,我們才能認清百年中國跌宕前行的浩蕩潮流中,那無數難以解釋的疑問、蕩氣回腸的奮斗、驚心動魄的力量。

  (三)對許多人而言,這確實是種難以置信的力量。

  一盤散沙,四分五裂,一窮二白,滿目瘡痍。中國近代史的舞臺,多少政治力量登臺亮相,卻終究沒能讓一個古老大國走出苦難,是什么樣的政治信念有如此強大的凝聚力,讓一個新興的無產階級政黨喚起工農千百萬,完成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

  有過低谷、有過曲折,走過彎路、繞過遠路。90年風雨滄桑,多少風險考驗,卻終究堅忍不拔奮力向前。當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是什么樣的政治素養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讓一個長期執政的大黨,始終成為引領中國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

  血雨腥風的革命年代,硝煙彌漫的戰爭時期,激情燃燒的建設歲月,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90年始終如一,是什么樣的政治品格有如此持久的向心力,讓鮮紅的黨旗始終能凝聚起各種力量,把中華民族變成一個堅強的共同體?

  從只有50多人的小黨發展成擁有8000萬黨員、世界最大的執政黨,從積貧積弱的落后國家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又是什么樣的政治能力有如此巨大的創造力,讓一個政黨的成長與一個國家的重生融為一體,在動蕩的百年歷史中寫下不朽的傳奇?

  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第三世界的現代化是一個充滿動蕩和激烈沖突的過程。一個具有現代化取向的政治組織是推進現代化進程又保持其過程穩定的關鍵力量”。中國革命的勝利、建設的成就、現代化的奇跡,密碼就蘊藏于這個“政治組織”之中。

  90年后,追尋這段歷史軌跡的人堅信,最終的答案源自最初的理想,是信仰的旗幟造就了理想的傳奇。

  (四)什么是信仰?

  從哲學的概念理解,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持有。對信仰的不同選擇,體現了一個人生命的寬度和厚度。

  就政黨的本質來說,信仰是一個政黨的精神旗幟,是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根本。對于信仰的不同選擇,決定了一個政黨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品格。

  或許馬克思的這段話,最能闡發共產黨人的信仰——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事業,那么,我們就不會被任何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

  這是怎樣的選擇,能如此將一個人自然的生命融入為整個人類的奮斗之中?當個體的追尋匯聚成共同的堅守,又會迸發出怎樣的力量?

  (五)從1840到1921,盡管長夜如晦,屈辱如山,但中國人民的抗爭一直未曾停息。一次次流血犧牲,一次次慘烈失敗,救亡圖存的悲壯,伴隨著中國從19世紀進入20世紀。

  這是一個很難改寫的事實。1840年后,中國的進步被強制性納入另一個話語體系。當代中國人所思考的基本命題,科學、民主、法治乃至國家,都是從那時起才逐漸形成概念。在帝國主義瓜分豆剖的隆隆炮聲中,這個被殖民者譏笑為“劣等民族”的古老民族,這個被西方稱為“既污穢又丑惡”、“存在是一種時代錯誤”的國家,最急迫的課題,是何以能走出亡國滅種的悲慘境地。

  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無數仁人志士不懈奮斗,雖然慷慨激烈,卻都沒能完成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瀾待挽;茫茫華夏,中流之砥柱伊誰?

  這是我們理解先驅們的選擇最為真切的背景,也是共產黨走進中國近現代史最為清晰的坐標。為什么信仰的火炬會點燃一代人的大覺醒,為什么1921年會發生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因為,四分五裂的神州大地,呼喚解民倒懸的一線曙光;救亡圖存的悲壯吶喊,催生一種新生政治力量。

  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四海尋覓的探索者從這滾滾而來的世界革命潮流中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人類解放的前途。它與各種思想主義完全不同,立志于為大多數人民利益而奮斗,最廣大的無產階級、窮苦人民,也能翻身做主人。馬克思主義驚醒了“五千余年的沉夢”,讓無邊的黑暗有了光亮,中國前進的道路豁然開朗。

  20世紀的上半葉,在向著“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奔去的人群中,有出身豪門的少爺小姐,有山野鄉村的農家子弟,有滿懷激情的青年學生,有離經叛道的知識分子,有一無所有的產業工人。不同的人生軌跡,共同的理想信念,讓他們凝聚在同一面旗幟下,勇往奮進以赴之,癉精瘁力以成之,斷頭流血以從之。

  這樣的選擇看似簡單,卻殊為不易——生命只有一次,還有什么比生死抉擇更大的考驗?但他們深知只有信仰能體現人生價值可靠的落實,只有信仰能賦予短暫人生永恒的意義。正是這樣的選擇,讓他們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為國家民族奮斗的征程。

  這樣的選擇看似偶然,卻十分必然——“決非為一衣一食之自為計,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足以自樂,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能享安樂也”。正是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高尚情懷,讓共產黨人選擇了為人民奮斗的高尚事業。

  90年過后,今天的人們只有理解他們純粹的理想,才能理解他們不朽的犧牲。這種理想,讓共產黨人牢記責任、牢記使命,在中華大地書寫出氣壯山河的詩篇;這種理想,讓共產黨人超越時代,超越生命,在人民心中聳立起永不磨滅的豐碑。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六)“馬克思主義對于能理解它的人來說意味著得到了‘全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