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養與地方經濟建設相結合
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盧超教授談研究生教育創新
盧超教授(第二排右二)率隊參加無損檢測高等教育發展論壇。
啟航網訊 剛剛閉幕的黨代會提出,學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和首要職責,把質量特色作為競爭取勝的重要法寶,把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作為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把產學研結合作為服務社會的必然選擇。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注重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建設,利用自己的學科特色優勢,加強與企業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通過雙方互聘導師、建立研究生工作站、設立聯合創新基金等方式,推進產學研結合,強化研究生實踐工程能力的培養,探索和實踐研究生教育創新機制。
理念與目標:研究生培養必須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
走進逸夫樓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三樓盧超教授的辦公室,他正在電腦前發送一份報告。辦公室很大,但并沒想象中的那樣窗明幾凈,井井有條。電腦旁堆了很多材料,略顯凌亂。看得出來,他太忙了,沒有時間去仔細整理收拾。
“如何培養具行業特色性創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特別是對于專業學位的研究生來說,人才培養定位很重要。”盧超語速較快,思維跳躍性很大。“我認為,像我們這樣以工科為主的學校,研究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非常重要。尤其對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無損檢測方向的研究生來說,我認為,首先要明確培養目標,那就是無損檢測高級工程師,無損檢測工程技術日新月異,學生必須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其次突出工程素質和工程能力的提升,學生的工程素質要在科研實踐中不斷提高。”
根據這種培養理念和培養目標,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積極建立與科研院所及企業的聯系,努力創新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拓展研究生的培養渠道。2008年,江西省教育廳啟動研究生教育創新培養工作,以無損檢測為特色為的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研究生創新基地是我校第一個申報批準的項目。當時學院選擇了與江西省鍋爐壓力容器檢測檢驗研究院合作申報。主要是基于該研究院的無損檢測行業特點和已有的良好合作基礎。通過對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的建設,學生積極參與企業科技創新和工程,學生有了更多的深入企業學習的機會,雙方共同探索產學研結合的新途徑。研究生李誠表示,“這種模式不僅讓我們更貼近社會,更讓我們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在了解當前科研需求和方向的同時,也極大地培養了我們自己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外派能讓我們接觸到更多的專家和更先進的科學儀器,這不但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而且能讓我們更好的研究,更快地融入行業。”
除江西省鍋爐壓力容器檢測檢驗研究院的合作外,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利用無損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優勢積極與江西省地方大中型企業建立良好關系,謀求共同發展。先后與九江煉油廠、江銅貴溪冶煉廠、新余賽維IDK、南昌地鐵等多家單位建立了合作聯系,與貴溪冶煉廠的有關金屬磁記憶檢測新技術的科研合作還獲得了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與科研院所及企業合作拓寬了學院的研究范圍,擴大和充實了研究生導師隊伍。學院也利用自己的人才資源優勢,幫助企業單位創立技術開發平臺,以此實現雙贏局面。我校與江西鍋爐壓力容器檢測檢驗研究院聯合申報的江西省無損檢測工程中心,通過了江西省科技廳的審批,現已正式掛牌成立。
模式與機制:以專業基礎理論教學、科研訓練與社會實踐為導向
以培養研究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以企業與科研院所中具有研究前景的工程項目或技術創新為支撐,建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高層次研發型、應用型人才為重點,多學科相互融合的研究生培養平臺,合作的機制與模式至關重要。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總體思路為:一個突出、兩個重視、三個具備。一個突出指突出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的教學改革實驗及其示范帶動作用;兩個重視指的是重視專業基礎理論的學習(基礎性)和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應用性〉;三個具備表示具備堅實的測試技術與儀器學科的理論功底、具備良好的科研素質〈研究型〉、具備聯系實踐進行創新的能力〈創新型〉。
在基地人才培養模式上,學院緊緊抓住基礎理論教學、科研訓練、社會實踐三個重要的基本點,將這三個支點有機融合, 同時以科研先導和制度創新作為兩個基本保障, 形成了三個支點、兩個保障良性互動的人才培養架構, 逐步形成以專業基礎理論教學、科研訓練與社會實踐為導向的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努力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創業型人才。在與江西鍋爐壓力檢測研究院的合作中,在研究生培養上實行兩類模式,一是由該院的導師直接指導的學生的創新教育模式,二是大部分以在校內學習為主的學生積極參與該院的科研項目,實現教學內容、課題工作內容的更新和能力的創新。
在具體的基地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上,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也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和深入的思考,制定了相對完善的運行機制。在組織領導上,學院與企業成立創新基地建設指導委員會,負責創新基地的制度、機構、人員等各方面的問題。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專門負責基地建設與管理中的日常工作。在立項要求上,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 通過“產學研”緊密結合, 實現科研成果有效轉化, 立項的項目應體現創新教育的要求, 內容與學科的發展相結合, 符合合作單位的發展規劃。雙方在建設流程、課題開展及信息反饋交流、管理制度建設等方面也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制度。盧超說,目前,在基地的研究生的課題都緊密聯系工程實踐,與聯合培養單位的在研課題相關,涉及檢測工程技術、標準制定、檢測新方法與新技術等。
規劃與展望:希望在航空企業實現突破
通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這種與地方經濟相結合、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機制在科學研究、項目申報、論文發表、學生考證、畢業分配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近年來,單單與江西省鍋爐壓力容器檢測檢驗研究院共同申報并獲批的國家質檢總局公益項目和江西省質監局科研項目就有5項。研究生在專業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包括一些我校認定的A類核心期刊論文,一些論文被SCI及EI收錄。有2名研究生畢業論文獲得江西省優秀碩士論文。通過培訓考試,獲得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發的特種設備檢驗檢測資格證書的無損檢測專業方向學生達到80%以上。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也得到提升,一批研究生畢業后進入了中國特檢院、蘇州熱工院、航天一院、上海航天八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航工業通飛等單位。另有程俊和鄭明方等4人分別考入了中科院聲學所和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讀博士。由于在研究生教育創新方面的出色工作,我校以無損檢測為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在去年省教育廳的檢查評估中評為優秀。2012年,盧超教授也被省學位辦授予“江西省優秀研究生導師”榮譽稱號。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現在我國特檢系統無損檢測從業人員已經超過鐵路系統,是我國各行業中人員規模最大的。全國各省市及主要城市的特檢院和鍋爐壓力容器檢測檢驗院都有我校無損檢測專業本科和研究生畢業的校友,在中國特檢系統無損檢測考委會中我校校友占據半壁江山。每當職業資格取證和換證以及召開全國技術交流會時,業內都戲稱他們為‘昌航幫’。談到無損檢測及人才培養,行業內就會提到我們昌航,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堅持不懈抓特色的原因。”盧老師笑著回答。
近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展航空制造等十大新興產業,以南昌航空工業城和景德鎮航空產業園區、九江紅鷹飛機產業園區為標志的“一城兩園區”藍圖正在變為現實,這為學校在更高層次、更廣范圍、更多形式上凸顯航空特色、為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舞臺。面對這樣的歷史機遇,盧超也談了研究生培養的規劃與展望:“我們一直在思考和謀劃,利用我們多年來與北京航材院、西航動力公司、景德鎮昌河、株洲中航工業南方等中航工業企業單位無損檢測部門的合作基礎,借助于我校承擔的‘江西省航空制造業協同創新’平臺,加大研究生教育創新培養力度,爭取在航空領域實現新的突破,畢竟我校是以航空為特色的大學。在以特檢行業合作的無損檢測方向研究生教育創新工作基礎上,既抓住服務國家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特檢行業,又結合我省產業發展規劃緊密依托航空產業,兩條路齊頭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