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我們不停歇(4)
暑假,在學校無人機研究所、工程訓練中心、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C棟基礎層航模基地以及株洲和廣州等校外實習基地,有一群忙碌的身影,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研制準備參賽的機器人或者飛機,或參加實踐基地的工程技能培訓。暑假,我們不停歇!
幾名老師和學生在無人機研究所中對一架無人機加緊安裝、調試。(攝影 余尚峰)
無人機研究所
走進國防樓415室的無人機研究所,靠近中間平臺上的一架無人機經過一個暑假的研制已經初具雛形。研究所的地上和桌子上擺滿了各種工具和材料,幾名老師和學生正在加緊安裝、調試。
“飛機馬上就要成型,下周終于要準備試飛了,心里有些激動,也有幾分擔憂。”蔣陽老師說,“由于任務復雜,時間緊迫。整個暑假,無人機研究所的老師和學生一直泡在工作室里,加緊時間研制。”今年“中航工業杯”國際無人機大賽將于9月18日在北京密云機場拉開帷幕,本次比賽要求參賽飛機能夠全程自主飛行并在移動模擬甲板上著陸,這與過去在固定甲板上著陸相比,對無人機的飛控系統以及導航技術難度要求增加了很多。
蔣陽說:“周末和暑假,我們比平時更忙。平時要上課,老師和學生的時間都是零零星星的。只有周末和暑假,我們才有整塊的時間進行研制。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都很不錯,能夠吃苦耐勞。”整個暑假,無人機研究所的7名老師一直在工作室,學生有時候冒著高溫坐公交車到市里買材料。“參賽方案早已制定,但從紙質方案到具體飛機成型試飛,中間有很多的實際問題需要解決。這次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團隊自己解決了飛機的導航系統和控制策略。目前我們正在安裝、調試的這架飛機,是我校迄今為止參賽無人機中技術含量最高、最復雜的機型。”蔣陽介紹說。
令蔣陽感到欣慰的是,學生表現都很優秀。“我們的學生真不錯,整個暑假能夠跟著老師一起研制。我們也喜歡能夠會動腦子、多問問題,勤于動手的學生。學生只要認真做,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工程應用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的提高。目前,有兩個學生還沒畢業已經被香港的一家公司看中了。”
工程訓練中心電工電子部的創新開發室里,“未來伙伴杯”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參賽隊員和指導老師正在討論機器人制作、調試遇到的問題。
工程訓練中心電工電子部創新開發室
天氣雖然炎熱,但在工程訓練中心電工電子部的創新開發室,一群年輕人懷揣著對機器人技術的熱愛,每天都按時到開發室。他們討論目前機器人制作、調試遇到的問題并商討解決方案。
為了更好的備戰今年第14屆“未來伙伴杯”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今年4月由校團委、教務處、工程訓練中心聯合在全校本科生范圍內選拔參賽隊員,最終確定由來自航制學院、信工學院、軟件學院的8名同學組成3個參賽項目的4支參賽隊。在備賽過程中,參賽隊員和指導老師放棄了他們雙休日和暑假,在機器人設計調試方面,從硬件設計到軟件編程、從方案確定到任務實現、從穩步前進到優化調整,遇到問題共同解決,相互合作和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努力踐行“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教、以賽促建”的理念。
在此期間,學校和工訓中心領導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和支持,學生和老師自己先墊錢購買比賽耗材,為了降低參賽成本,徐長英和肖婧老師帶領參賽隊員利用費舊紙板和學生的制圖板等自己動手制作比賽場地。同時,工訓中心的幾位老師在思路把握、細節指導、經驗介紹、制作協助方面給予了學生很多幫助,工訓中心負責人還親臨實驗室指導慰問,叮囑學生注意安全,關心學生的生活并積極幫助解決比賽經費問題,為學生解決了后顧之憂。
大賽在即,參賽隊員和指導老師都在全力以赴做最后的準備和調試,使自己的機器人達到最佳狀態。“我們將學到的知識及時用于實踐,同時,不足之處及時加以學習,我們認為學習到了好多,還鍛煉了團隊合作能力。”一位參賽同學說。
焊接專業卓越班來到生產一線進行生產認識實習。
在企業學習的焊接專業卓越班
7月18日,經過在學校10多天的理論知識的準備后,在相關老師帶領下,焊接專業卓越班的20名同學來到了企業學習的第一站——位于湖南株洲的中國南方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在“中國南方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南昌航空大學”焊接技術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進行為期一周的航空發動機焊接生產認識實習。在這里,卓越班學生將主要認識、學習航空發動機發動機焊接生產的流程、主要工序,并以頂崗實習的方式學習電子束焊接、電阻焊、氬弧焊和激光切割四種工藝。株洲的天氣比南昌還熱,但同學們沒有一個叫苦、叫熱的,均嚴格按照實習計劃完成當天的實習內容,獲得了工人師傅的贊許。7月24日,同學們從株洲奔赴下一站——廣州友田機電設備公司,開展第二階段的學習。在廣州友田機電設備公司,主要了解并初步學習弧焊焊接設備的原理、構成和生產流程,為下學期即將開始的理論課程的學習奠定實踐基礎,以期提高理論課學習的效果。
在這兩個階段的實習學習過程中同學們的感受很深,兩個階段兩個不同性質的企業使同學們看到了今后將要工作的場所及所面臨的責任。“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團支書張盛慶同學感慨道。王明耀同學說:“我們和里面資歷很深的老師傅進行了深刻的交流,了解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提到的,現實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希望學校今后會繼續給予我們大學生這樣別具一格的實習鍛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