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學改革】趙文龍以赤子之心為昌航的發展拼搏前進
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他扎根教育二十八載,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建設性人才;從積極分子、優秀教師到骨干教師,他披荊斬棘,開創了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從懵懂求知的航空學子到辛勤哺育的昌航園丁,他心懷感恩,一步一個腳印地為母校的發展燃燒著自己。他——就是我校信息工程學院的趙文龍老師。
扎根教育、勵精圖治——二十八載如一日
二十八年來,趙老師一直默默的奉獻著自己,以獨特的堅持精神傳播知識。其任教期間,主講了電工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等11門本科課程,還主講了計算機控制系統等6門研究生課程,擔任過5門課程的實驗教學,指導近百名學生畢業論文。趙老師是一個熱愛工作的人,除了工作日勤勤懇懇地忙碌在實驗室、課桌旁之外,即使是寒暑假,趙老師也會常常去工作室做教改研究工作。“反正我住在學校,周末或放假期間常在學校轉悠,有時候走著走著就到研究室做起了教研工作,自己一閑下來就喜歡找點事兒做”趙老師說。正是這種把工作當成一種愛好的精神,趙老師獲得了多項省級、校級教學成果,制作了數十個實驗裝置,編寫了數十個教學軟件,并且申請了兩項國家專利,發表了多篇相關論文,撰寫了多本實驗指導書。
趙老師不僅自身做出了許多貢獻,在團隊合作上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率領的教學團隊獲得校級優秀團隊的稱號,計算機控制系統獲得江西省研究生優質課程,計算機控制技術獲得校級精品課程,并且帶領著自己的學生多次獲得江西省挑戰杯、飛思卡爾智能汽車競賽賽區等多種獎項。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教育當然也要順應時代不斷改革。在教學改革方面,趙老師合理處理“學”與“用”的關系,他主張學生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學一些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更要注重實踐,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談到現在老師教學上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現象時,特別主張年青教師應該多到企業打打工,學習一些工程實踐方法。趙老師說,“我們老師應該首先要自己吃透課本,盡量搞懂相關課程之間的聯系,不能自己只給學生某一方面的知識,而要學會把相關課程的知識聯系起來,以至于學生學習的時候不脫節”,為此,趙老師先后編寫報文通信、實時信號處理等軟件,設計心電信號發生器、基于單片機的數字隨動控制系統等軟硬件,并將他們用于教學中,甚至把自己研發某公司生產4萬余臺的無功補償控制器軟硬件技術資料公布到填空教室上,供感興趣的同學學習參考。趙老師在給研究生講課的同時也堅持給本科生上課,他說這樣會讓學生的受益面更廣,讓愛學習的人獲得更多的知識。
身為教師、心如父母——教書育人兩不誤
趙老師曾多次擔任班主任一職,他秉著“家長把孩子托付給我,我就理應好好對待”的態度認真對待班上的每一個學生。在擔任班主任期間,趙老師常常幫助在生活上有困難的同學,在學生生病需要親人陪伴的時候,他總是及時出現給予溫暖。趙老師回憶道,“我記得有個叫葉建輝的學生,突發闌尾炎,疼痛的厲害,我和學生一起把他送到醫院,陪護在病床前直到在手術單上簽字后才急匆匆的趕回來上課”。據了解,趙老師還組織過為一個患肺癌的學生家長捐款救助活動。這種為學生肝膽相助的事例不勝枚舉,也正是由于這種愛學生的好品質,班上的學生都非常喜歡他,并且他和大多數學生都成了亦師亦友的關系。在學生的學習上,趙老師絲毫不馬虎,他暗中觀察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在學生的厭學期或者學習疲倦期積極的進行教育。趙老師曾在學生當中推行過多種學習方法。被認為最有效并且取得顯著成就的就數“千千結隊”了。所謂千千結隊,就是在班上的學生中實行二人小組,進行學習幫扶活動。以兩人為單位,每個學期在班上評比一次,選取進步名次大的小組進行獎勵,對于成績進步名次大的個人也給予獎勵,這種做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學熱情,很多學生都在互幫互助中取得了驚人的進步。為了提高學生對這個活動的認識,也為了顯示自己對這個活動的支持,趙老師都是以班費出一半、自己出一半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獎勵。幾年時間,老師已經自己掏了幾千元,但是他從未感到不值,因為他說,“看到了孩子們的進步,自己出點錢不算什么”。除了在班上舉行這種學習活動外,趙老師還多次去學生寢室對學生進行指導,他常常帶著自己研制的電路板到學生寢室給學生講解,并且教有電腦的同學如何使用工程軟件。正是因為趙老師把教學深入到學生們的生活,所以他帶領的班級才多次獲得校優秀班集體的稱號。比如他現在帶的100442班已經連續三年獲得校先進班集體,曾經帶的020841班更是連續三年獲得校先進班集體,04到05學年表現突出,被授予曹春曉班稱號,全班38人考上研究生11名,升學率達29%,并且06年獲得江西省先進班集體。
當然,在對學生進行學習幫助的同時,趙老師也遇到過不少困難。給趙老師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位來自教育落后地區的女學生,由于基礎較差,這位學生厭學情緒很重并且經常逃課,并且在對其進行思想教育之后沒有任何改觀,最后,趙老師聯合其家長,耐心的進行多方面培養,并且多次在班上對其進步進行了獎勵,使其找回學習上的自信。這些在很多人眼中看起來的小事兒,在趙老師眼里卻是可能改變孩子們一生的大事。也正是這種親力親為、因材施教、耐心呵護的教學品質,鑄造了趙老師美好的教師形象。
心懷感恩、薪火傳承——永做昌航螺絲釘
趙文龍老師不僅僅是昌航的園丁之一,也曾是昌航學子中的一員,1985年趙老師在南昌航空工業學院畢業之后即留校工作,深深扎根于教育前沿,在教學崗位上揮灑著自己的汗水。在改革開放初期教師南下盛行,而他卻絲毫不曾動搖,踏踏實實地在教學一線工作。是什么讓他堅守這份職業的時候,趙老師說,“如果沒有學校的培養,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我,青年教師們都流行南下的時候,也正是學校最需要我們的時候,學校哺育了我,所以我決定留下來,去哺育更多的人”。趙老師的這種感恩精神伴隨著昌航的一步步成長壯大已經逐步發展成學校的一種人文內涵,學校里面有很多像趙老師一樣畢業留校的老師,在他們的眼中,學校的成長就是他們最大的快樂。如今的趙文龍老師除了忙工作之外,在每天的傍晚,也會在廣場上做做操,常常在校園散散步。在他看來,更多好的機會應該留給年輕的老師去創造,而自己,甘愿做一顆螺絲釘,在需要自己的地方努力的貢獻自己的力量。
以奉獻之心,為教學事業的改革發展揮灑青春;以慈父之心,為學生的茁壯成長不斷努力;以赤子之心,為昌航的發展拼搏前進。這——就是昌航的好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