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航十佳】三尺講臺之上的三十年無悔人生——記我校第五屆“教學十佳”諶貽春老師
諶貽春老師近照。
他,不僅是一名優秀的大學教師,更是一名虛懷若谷的長者;他,站在三尺講臺三十年,無怨無悔。他就是來自文法學院,獲得十佳教師稱號的諶貽春老師。
記者見到諶貽春老師時,老師剛剛結束文法學院關于保研推免生面試的工作。看見記者,諶老師親切地邀請記者來到辦公室里。初見老師時,和預想中的威嚴不同,諶老師衣著樸素,待人和藹可親,更像是一位虛懷若谷的謙謙長者。
當談起對獲得“教學十佳”獎有什么感想時,諶老師顯得很謙虛。他說:“能獲得這個獎,是學校對我30年教學工作的一種肯定和鼓勵,使我今后有了更大信心和動力去做好教書育人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諶老師是文革結束后畢業的第四屆大學生。1984年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后,毅然決然回到家鄉,投身于江西省的教育事業。雖然是重點大學畢業的人才,剛到南昌航空大學時,諶老師也是從基層做起。當時被分配到師范部綜合教研室工作,承擔著外語專科等專業的《現代漢語》和《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任務,跟著教授做了兩年助教。1993年,學校開始第一次擴招,諶老師在社科系積極申辦了文秘專業并成為該專業的負責人。諶老師說:“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我心里對于教師這個職業有了另一種認識,開始真正喜歡上這個職業。因為之前,雖然也做了很多年的老師,但是遺憾的是一直沒有屬于自己專業的學生。真正有自己的學生,這種感覺就像是在撫育自己的孩子一樣。所以那時候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專業的建設工作中,也有了從未有過的自豪感與滿足感。”2004年,在我校基本確立多科性大學發展目標后,諶老師抓住時機,又在社科系申報了新聞學專業。如今我校新聞學專業已經培養了畢業生400余人,他們遍布省內外各類新聞機構和媒體。自2008年來,諶老師將工作重點放在教學工作上,先后帶領大學語文校級優秀教學團隊在精品課程、教材建設和教學改革與研究方面取得較突出成果;同時,為新聞學專業建設與發展,最終獲批江西省首批綜合改革試點專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回首30載漫漫光陰,諶老師頗為感慨。一路走來,雖一直沒有離開過教師這個崗位,但是也有起起落落的時候。堅持一件事三十年實非易事,諶老師說他也有過想要放棄的時候。這其中緣由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當時受商品經濟大潮的影響,很多人選擇到沿海經濟發達的地區就業或創業。其中也不乏大學教師。看著身邊的同事們紛紛選擇離開大學教師崗位,棄文從商。老師說他心里也很矛盾,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該怎樣走。受這種經商熱潮影響,當時教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比起改革開放初期已下降了很多。就在這個猶豫不決的時候,老師剛好被調去江西省人民政府從事行政工作。在從事該工作期間,老師最終發現他還是更適合教師這個職業,更喜歡在校園和學生在一起享受單純的學習時光。于是,老師決定又回到校園里繼續作一名教育工作者。這一次波折讓諶老師更加明確了自己心中一生所追求的目標,更加堅定了繼續走教書育人之路的道路。
作為一位有三十年教學經驗的資深教師,諶老師也有自己對于教育的一番理解。他說:“雖然在大學教師這個光鮮的職業背后也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艱辛,但是因為這是我自己喜歡的工作,所以比起職業我更愿意把它定義成一種事業,為自己喜歡的事業而努力就不會覺得累。也許是性格使然,我對于教育的看法是與其好高騖遠,不如腳踏實地;與其為做不了的大事而苦惱不如將精力放在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句話也許是對諶老師腳踏實地教學理念的最好詮釋。偉大往往誕生于平凡中,每個人都可以定義自己心中的偉大。諶老師這種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為我們怎樣對待自己的事業作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隨著我國高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高教事業的向前發展,越來越多的教育教學新理念被提出。諶老師也在不斷地探索和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希望將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引進到自己的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主動求學環境。
諶老師認為,我們要培養出主動求知,具有創新能力的優秀學生,就必須要從傳統的以老師灌輸為主的“我范式”和學生被動聽課的“你范式”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和狀態轉換為以學生為中心,師生互動共同研究問題的“你我范”的課堂教學模式和狀態。諶老師解釋道:“只有這樣,才能進入教學的良性循環,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現在是信息化社會,知識爆炸時代,知識是教不完也學不完的,而且有的知識學了,過幾年也未必還管用。學生只有掌握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具備了自我探索的精神,才能夠在當今社會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接著,諶老師向我展示了本學期《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實施方案。不但國外先進的PBL教學法,Webquest和顛倒課堂教學模式都體現計劃之中,教學方法可謂靈活多變。在提前布置學生自學任務的基礎上,有的課是老師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有的課則是學生提問,老師負責回答;有的內容以學生小組辯論形式展開;有的內容則以學生小組制作PPT并由學生講授。而寫作課則堅持講練結合原則進行。總之,該份教學改革計劃完全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理念。諶老師要求上課的學生必須動起來,因此,布置學生在課后預習和準備的任務很多,而且發言、討論、論文和出勤等教學環節都要計算成績,嚴格考核。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
對于記者問到今后的打算時,諶老師微笑著說:“今年我年已50。當老師越久,我感覺自己對于教育的感情就越深。我想,我會有從管理職位退下的一天。那時,我將會把自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傾注到教書育人工作上,全心全意地投入教學改革之中。這對于我的教師生涯來說,想必也是最好的詮釋。”
執教育人三十載,中間的甜苦滋味也許只有自己才最清楚。三十年間,講臺下的不斷變化總是年輕的面孔,但講臺上的老師已漸漸白發滋長,皺紋漫上眼角。不經意間,三十年就這樣匆匆溜走。人生能有多少個三十年,社會又有多少人愿用三十年傾注于一事?諶貽春老師不為三尺講臺之上三十年的辛勞講授而悔、也不為三尺講臺之下三十年的挑燈備課而厭。“如果有來生,我想我還會選擇做教師。”結束采訪前,當記者要諶老師用一句話來總結自己的人生感悟時他這么說。
諶貽春老師用他自身的經歷向我們展示了一位教師對于教育事業的忠誠,一條條的皺紋、一根根的白發見證了他三十年的教學歲月,源源不斷的“桃李”更是他堅持站在教學崗位上的動力。這就是諶貽春老師,一位平凡卻又偉大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