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召開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擴大會
傳達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重要論述 聽取新加坡高等教育管理培訓班情況匯報
學校召開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擴大會。(攝影 羅暉)
啟航網訊 9月17日,學校在逸夫樓學術報告廳召開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擴大會,集中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重要論述,并聽取新加坡高等教育管理培訓班情況匯報。全體在家校領導,全校副處以上干部,正高職稱人員,各單位辦公室主任,機關正科級以上干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管理培訓班學員參會。黨委書記傅克剛主持會議并講話。
黨委書記傅克剛指出,在當前學校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要進一步強化人才意識,牢固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建設是頭等大事”的理念。
副校長劉衛東從“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發揮人才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引領作用”、“建設規模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堅持完善黨管人才原則”、“營造人才發展良好環境”等七個方面傳達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一些重要論述。
副校長劉衛東傳達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一些重要論述。
傅克剛指出,在當前學校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要進一步強化人才意識,牢固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建設是頭等大事”的理念。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學校的發展在人才,高校的競爭也在人才。學校要實現建設高水平有特色教學研究型大學這個目標,就要積極實施好人才強校戰略,就要認真學習和領會習近平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并把這些論述與學校實際相結合,用以指導人才工作,其中關鍵是要做好“六篇文章”。
第一是黨管人才有保障。習近平指出:“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而人才工作的開展,則需要有三個保障,即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和經費保障。惟其如此,人才聚集的效應才能突顯,人才隊伍建設才能加強。
第二是人才建設有規劃。在學校人才建設的規劃和目標上,我們強調即要有“量”的要求,更要有“質”的提升,從而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
第三是人才服務有載體。目前,學校有六大載體支撐著人才隊伍的建設與發展。“雄鷹人才計劃”重在引進海外知名大學博士及具有海外教學科研經歷的高層次人才;“青年俊才計劃”重點在教學、科研、管理等領域培養一批青年后備骨干;“教學能力提升計劃”旨在提高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博士學歷提升計劃”重點扶持和資助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青年教師實踐能力提升計劃”鼓勵和選派青年教師赴航空高校或航空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強化學校航空特色,幫助教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派出國研修計劃”資助青年教師到海外研修,開闊視野、更新觀念。
第四是人才活動有陣地。學校通過不斷整合資源、優化布局,實現資源共享,確保滿足廣大教師教學、科研的需求;同時,通過與航空企業加強合作,積極建立省內外培訓基地,提供實踐平臺。
第五是人才示范有特色。這四個特色概括起來就是:狠抓典型示范,努力營造尊重人才、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圍;狠抓團隊建設,加強協同創新,促進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攻關;狠抓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積極推進青年教師隊伍博士化、國際化、工程化的“三化”建設,提升他們的教育教學、工程實踐、科研創新等“三種能力”;狠抓基地建設,深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進一步促進實踐能力的提升。
第六是人才政策有成效。目前,學校通過“深化兩項改革”、“完善三個體系”,來優化人才環境。“兩項改革”其一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過合理定編定崗定責來優化人才資源配置,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同時,進一步完善績效工資改革制度,堅持向教學科研一線和青年教職工傾斜,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努力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其二是深化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將責權利統一下放,在人力資源規劃、結構編制、人事調配、崗位聘用、職稱評定、培訓和開發、績效考核、酬薪管理等方面明晰校院職責,強化學院責任。而“三個體系”指的一是完善人才引進與培養體系,堅持引進與自主培養并舉,“兩條腿”走路;二是完善人才考核與評價體系,根據各類人員個性和工作特點,分級分類考核,科學評價;三是完善人才服務與保障體系,進一步關注民生,增強師生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新加坡高等教育管理培訓班的江宏龍、邱振中、周琳霞、郭代習、平飛、龔勇清、廖聲豐等七位代表在會上發言。
隨后,暑期赴新加坡高等教育管理培訓班的江宏龍、邱振中、周琳霞、郭代習、平飛、龔勇清、廖聲豐等七位代表結合自身學習經歷在會上發言,交流了心得體會,更多的是收獲和啟示。
傅克剛在總結講話中強調,代表們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談了各自的收獲和體會,通過學習,更新了理念、拓展了視野、增強了責任、啟發了思路,可謂受益匪淺;希望學員們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在當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形勢下,探索一條適合于國情、省情、校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發展之路。會上,傅克剛還對學員們提出了“四個一”的要求,即“一本匯編、一條建議、一場報告、一個發言”,通過此舉,進一步將此次學習成果更好地運用于實際,指導實踐,推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