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航師表】追憶匡璧民老師
編者按 在昌航,也許你沒有上過他的課,但一定聽過他的名。匡璧民,一個從教近四十年,讓許多人知曉的教學名師,卻在今年冬天悄然離開了我們。他育人無數,桃李遍天下;他碩果累累,為工作嘔心瀝血;他德高望重,深受師生好評……他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偉大的一生。他用實際行動向我們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境界。生命已然逝去,但精神終將永存。讓我們以匡璧民老師為榜樣,學習他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強不息、甘于奉獻;讓我們化悲痛為力量,立足崗位,勤奮工作,將他的精神傳承下去。
您,就是天空最亮的那顆星
——追憶匡璧民老師
初冬下的霧靄朦朧,悲泣者的淚眼婆娑;寒風中的臘梅怒放,可敬者的風華長青。這一天,風為他停追思難停歇,樹為他靜人心難平靜。
這一天,他的親人來了,早已哭紅的眼閃爍著不舍,顫動的嘴角邊還有多少說不出道不完的叮嚀與牽掛;他的朋友來了,這訣別的相見不再有深情的相擁,他們伸出抖動的手掌,想最后一次緊握友人的雙手,這一別多少遺憾、多少惦念;他的學生來了,心中飽含敬意和愛意的他們聞訊,第一時間匆匆趕來,為的是再見恩師最后一面,為的是將那悲痛著遺憾著、無法及時趕來追悼恩師的五湖四海的桃李們的哀思一同送上,目送這好老師最后一程……還有那么多人未能如愿趕來,他們帶著遺憾打來致歉的電話、發來悲痛的信息,他們在微博在貼吧在自己的博客和日志上道著動情的追思……
這位好教師、好師長、好同事——匡璧民同志,這被無數親朋所不舍、被無數晚輩和后生所愛戴的人,于12月3日晚因病醫治無效,在南昌不幸逝世,享年67歲。
四十載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一輩子心系國防,責任在胸中。他走了,帶著對三尺講臺對國防事業的滿腔熱血、帶著對親對友對生的滿腹愛意走了。可那堆積成山的教案、筆記、周志、札記還在,字字有力篇篇工整;他為兒女親手栽培的綠色蔬菜還在,那一壟壟綠色是他口中常言的生機與希望;還有,還有那對親朋的希冀、對后生的囑托都還在,誰都不會忘記,他那爽朗的笑聲、堅定的目光、直挺的脊梁。
國防教育教學與實踐的先行者——您是那乘風遠航的破浪船
“他的學習力、判斷力、觀察力、決策力、創新力、感召力,都是極強、極令人崇敬的,就像一艘行進于浩瀚大海上的‘破浪船’,揚帆激浪,一往無前。”在軍事教研室的老師們眼里,匡璧民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先行者和帶領者,而他傾盡一生引導的不僅是一代人的進步和成長,也是一份事業的成熟和飛躍。
匡璧民曾任全國普通高校軍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歷任我校武裝部、軍體部干事、主任、部長,海軍學院首任院長。曾獲南京軍區授予的“十佳專武預任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新時期模范專武干部”,全軍“四會”教員,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表彰為全國學生軍訓先進工作個人。形象是用行動積累的,榮譽是用心血換取的,這些榮譽中顯然寫不下他日日夜夜的鉆研、滴滴點點的心血,卻滿載他對軍事與國防事業的熱愛。在病急送往醫院前,他的書桌上還擱置著一張單頁,上面寫著他近日計劃完成的三件事:八一畫冊、講課——安全形勢、編教材——軍事課教程,每件事都與軍事、與國防事業息息相關。那幾日,他還日夜翻看著從北京郵寄來的《習近平關于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選編》,那份對國家時局現狀的關注、對軍事國防建設的深愛,令人肅然起敬。
昌航教官隊傳統由來已久,而這個團隊正是在匡璧民的帶領下初具雛形并有所建樹的。1993年,從92級學生中選拔出的8個孩子,肩負著希望與重托,走上了昌航“學生教官隊”的實踐探索之路。“鍛煉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和管理能力,讓學生全面發展;解決軍訓師資問題的同時為學校打造一批優秀學生骨干隊伍;為學校節省開支,把有限的教學經費用在刀刃上,以眼前的榜樣帶領校風、學風建設”,這是當時匡璧民和他的同事們提出的組建昌航教官隊的三個目標,如此清晰、明確;而如今,昌航教官隊的正規化、精湛化足以說明,這三個目標不僅達到了,而且取得了遠超預期的卓越成效。
教官隊的成長離不開匡璧民的用心,那是步步緊跟的栽培、次次不落的投入。從教官隊組建到2008年退休前,每屆教官隊赴南昌警備區教導隊集訓,他都會當仁不讓隨同前往;酷暑烈日下,他一次次親自演示著“槍支分解”、“匍匐前進”等高難動作,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長褲上有著破損的漏洞和斑駁的血跡。“我一眼就看得出孩子們差在哪兒。我多示范幾次,他們就快一點開竅;我多遭點罪他們就少受點苦。”每當妻子于華用些許責備的口吻問起褲子上的血跡和身體上的傷痕時,匡璧民總是這樣笑著回答,這笑里是苦樂交織的幸福和滿足。
對于軍事理論課教學,匡璧民也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和教學模式。同為其同事、更是后生的曹美龍這樣評價他:“匡老師最為強調‘學無止境’、‘常變常新’,他總是鼓勵我們不斷發展、不斷改革,做一個為‘小’問題做‘大’研究的人。”1998年,多媒體教學在教育界剛剛興起,曹美龍不經意間提到多媒體教學將對授課大有益處,簡單的一句話便被匡璧民記在了心上。不久后,曹美龍就被派出去學習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待他歸來后,匡璧民便開啟了強勁的學習“模式”,如饑似渴、孜孜不倦。就這樣,多媒體技術與博學深厚的專業知識有機結合、“雙劍合璧”,半年左右時間里,江西省第一個多媒體軍事教室落戶我校。
談起那段時光,同事們仿佛歷歷在目:2004、2006、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師培訓,咱們昌航承辦了三期,每一期,匡老師都親自授課且能收獲相當多崇拜他的“粉絲”;在匡老師組織的研討會上,大家總會被邀請到一塊兒推敲推敲課程內容、暢談暢談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狀態;每年年終的教學法研究會上,那讓人有點擔心又滿懷期待的傳統“抓鬮”——以抽簽方式決定所講章節,在觀看示范、互講互評中,能力和水平就于不經意間得到了提升……
2003年,我校與海軍合作開始培養國防生。“國防生不同于軍校生,也不同于普通大學生。如何在開放型的大學環境中培養他們的軍事素質和軍人素養,是國防生培養的一大難題,更是我們應該沉下心來思考的新命題”,要迎難而上,更要大膽創新,匡璧民一刻也不敢松懈。經過與多方調研、討論,終于,憑借著學校一貫強烈的國防情結和多年積累的國防軍事教學經驗,具有學校特色的國防生培養的“昌航模式”孕育而生: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國防生軍政訓練課程教學和日常管理機構——海軍學院;建設國防生集中居住的國防生軍事園區;將國防生軍政訓練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匡璧民將其概括為一句話,那就是“分散教學,集中管理”,利用課余時間狠抓國防生的軍政素質和技能訓練。雖是簡單的一句話,可背后是無數個日夜的摸索與實踐,其中的甘苦定非常人可知。“昌航模式”,在軍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更讓幾百名從昌航畢業的國防生受益匪淺。2003級國防生、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國際戰略學研究生的劉征魯在回憶匡璧民老師的文字中這樣寫道:“獨樹一幟的國防生培養‘昌航模式’,讓我們深受其益。大家不僅畢業后迅速融入了部隊生活,并且在自己的所在單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在執行的各項任務中,也表現出了昌航國防生特有的素質,吃得起苦,受得起累,頂得住壓力,想的出點子,干的出成績。可以說,我們不僅是匡老師的學生,更是匡老師育人思想的受益者。我相信,在未來的萬里海疆上,會有越來越多匡老師的學生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課上課下的引路人——您是那凝聚人心的吸鐵石
如果說匡璧民是帶領團隊前行的破浪船,他更是凝聚團隊、凝聚人心、凝聚大愛的吸鐵石,他的一言一行都引領著同事的方向,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學生的未來。
軍事理論課教師秦恒在2004年入校任教初便跟隨匡璧民全程聽課,他說:“不得不佩服這位老師,無論春夏秋冬,每次下課時的他總是大汗淋漓,或許別人上課用了一分力,而他卻用上了三分。在我看來,三尺講臺就是他的舞臺,他在中央演繹著自己的激情和奉獻。作為后生,我感到難得也覺得有愧,因此努力加快著自己追隨他的腳步,希望有進步有提高。”
沈婷則永遠難以忘記匡老師對她說過的四句話,那就是“對待工作要積極,對待同事要熱情,對待困難要無畏,對待生活要樂觀。”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記憶中,太多那難忘的一幕幕。那一年,沈婷的愛人要參加學校的青年教師講課比賽,盡管不是海軍學院的人,匡老師還是專門組織學院的老師們聚集起來聽他試講,并請大家點評,而自己也從邏輯到詞匯,向他悉心傳授講課技巧,最終幫助他獲得了優異的成績。匡老師退休后也始終同這些同事保持聯系,每次從國外回來,都會召集大家聚聚,聊聊國外的見聞,即使是不開心的經歷他也都是笑著道出,傳達給大家滿滿的正能量。因工作上的迷茫,沈婷在微信朋友圈發了段失意的文字,匡老師看到后特意發來鼓勵的短信,那短信的內容至今銘記于心——“缺少一個堅定的目標,從而缺少一個強勁的動力,關鍵是對時局、目標、實力的客觀分析。有些事不要強求,有些事要當仁不讓。”
藺翠峰老師記憶中的匡璧民,是個用情用心的好領導。“每天早晨一起床,就想著快點去上班,一想到匡院長的勁頭自己也干勁十足、斗志昂揚,當時的整個團隊就是被這樣激昂向上氛圍所縈繞,他像一個磁場,將大家緊緊團結在一起,為著共同的目標努力著”。她說,總也忘不了那時候年底的“保留節目”,匡院長總會邀請全院教師的家屬開個“茶話會”,讓大家聊聊家常事說說心里話,也以此方式感謝每名家屬對學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溫馨和美的氣氛中,老師們的心團結得更緊了。
對于學生而言,匡老師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生導師,在許多孩子的心目中,這位老師帶給他們的影響不是一時而是一世,不是飄渺的微小的而是具體的無窮的,而他對于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奉獻更是說不盡也道不完。他以自己幽默風趣、言傳身教的獨特模式教授《軍事理論》、《領導藝術》、《孫子兵法》等多門課程,三節連上、三百人同上的大課從未坐下來歇息一分一秒,不停地走動是為了關注到每一位用心聽講的學生,洪亮的聲音和高昂的激情是為了點燃每一位學生投入學習的熱情;為了把最好的呈現給學生,他總是不停學習、不停思考,那無數摞、無數本寫滿密密麻麻筆記、用彩筆波浪線圈圈點點的教案上是他的寸寸苦心;盡管已經退休,當聽到學院學生想聽他一堂講座的熱切請求時,他二話沒說就應承下來,那晚準備精美的PPT和豐富翔實的內容獲得了全場海軍國防生經久不衰的掌聲;11月,上海第七屆校友會上,校友們朝思暮想的愿望終于實現,匡老師來到了他們身邊,并讓他們重溫了一堂“和以前并無二致”的軍事課,一樣的神采飛揚、一樣的激情澎湃,高亢的音調與不間斷的“咔咔”拍照聲,在會場上空久久盤旋;在病倒當天,他依然記掛著他的三尺講臺,當在ICU病房內的聽到學院考慮到身體狀況要為他提早結課時,他堅定地說:“往后推一推就行,我一好,就馬上回去給大家上課……”
2012級國教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的徐源苑早就聽聞了匡老師的大名,無奈卻還是未選上匡老師的《孫子兵法》課。思考良久,她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直接將選修課申請表當面交給匡老師。她說,她永遠忘不了自己驚慌著把申請書遞上,卻被回饋以真誠微笑和誠摯贊美的那一幕,匡老師不但隨和地接受了她的請求,甚至還對她的字贊許有加。之后的接觸中,徐源苑更多感受到了這位老教師為師為人的人格魅力和素養,在她心里,匡老師始終是那位有精氣神兒、有責任感,懂得換位思考,重視學以致用,了解學生需求并全力滿足學生需求的好老師,從不吝嗇贊美又為人謙虛。
正是匡老師從不吝嗇自己的贊美,他在不經意間給01級教官、如今留校任教的李淑賢心中播撒下了一顆注定生根發芽并且有朝怒放的種子。“訓練時,匡老師要求很嚴格,但又總想方設法來鼓勵大家,給大家力量。記得當時集訓,男女間總是在暗自較勁,男生有時會調侃女生太嬌太弱,匡老師則輕輕地說了一句話,‘不要小看女生。她們身上的韌性也許是你們所不及的’。”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卻詮釋了堅持和信仰的真諦,也成為了李淑賢人生路上的“座右銘”。“這么多年以來,匡老師的話一直支撐著我不斷克服困難、勇往直前,也支撐著整個教官隊努力和進步。對我們而言,他就是訓練場上嚴師、訓練場下的慈父。人心,也就是這樣才齊。”流水的教官鐵打的教官隊,歷屆教官隊在這樣一種精神的感召下,團隊認同感、幸福感、責任感代代傳承。
匡老師愛生重生,也將最大限度幫助到每一位學生視為己任。97級的學生田偉是匡老師的學生,由于家境貧寒交不上本科四年的學費,導致考上西工大研究生也無法就讀。匡老師本想幫他補交學費,卻被一口拒絕。思前想后,匡老師想到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不傷孩子自尊又能讓他順利讀研,那就是為這個學生作擔保,待他研究生畢業有償還能力時再回校補齊學費。96級的學生申柱也是他常常幫助的學生之一,為了讓他補充營養又減少花銷,匡老師可沒少把他帶回家“開小灶”。他常鼓勵申柱的話就是“窮也是一筆財富!不要有任何自卑,咱反而要好好利用這筆財富,來幫助自己成長、成才。”
曹美龍評價匡老師是“真正”的教師。他說:“真正的教師要教書,更要育人。精神是無形的財富,它比知識更有力量也更雋永。”很顯然,匡璧民把他的知識傳遞給了學生,也把自己對事業的熱情和斗志傳遞給了同事,他那偉大的精神也注定生生不息。
家里家外的大超人——您是那頂天立地的主心骨
“爸爸是個有赤子之心的人。一輩子,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爸爸是個有打算、有目標、有計劃的人,他在生活上不拘小節,讓人沒有距離感,吃喝穿戴舒服就好,但大事上絕不馬虎。”“他是個正派公正的男子漢,平日對孩子們心疼有至、愛護有加,對我也是。他走得實在太匆忙,我知道,他不想離開我們,他有那么多放不下的人,有那么多沒做完的事。”“爸爸走了,但他留給我的東西足夠我受用一生。”“從我們相識,他一直是個講話幽默、感情真摯的人,他看電視的時候,情到深處會流淚,看得開心時又會不顧旁人地哈哈大笑,現在這屋子里,我仿佛還聽得見他的笑聲……”
是啊,匡老師那爽朗的笑聲仿佛還在,可那矯健的身影卻已不在。妻子于華指著電腦PPT上正放映著的兩人合影,眼中閃爍著淚光:“這是他為我們結婚四十周年紀念日準備的禮物,這才做了個開頭,就……”面對深愛之人的長辭,匡老師的妻子和子女悲痛不已,他們腦海中珍藏著的難忘畫面如幻燈片般一幕一幕掠過:
還記得,那是小學五年級的校運動會吧,兒子匡錦山報名參加了短跑項目,父親下班后便帶上他在運動場上一遍一遍指導、訓練,夕陽下父子倆的身影多親密;還記得,那是匡錦山上學后的第一個兒童節吧,學校為了慶祝節日給孩子們分發了一些零食和小吃,想也沒想,他就在學校吃光了自己的那份。回到家里,迎面而來的是父親的巴掌和臉上紅通通的掌印,淚光和疼痛中,是父親的教誨:“你要知道,家里面還有一個小妹妹。無論做什么事情你都要先想到別人,而不是光想自己”。可是,打在兒身、痛在他心啊,直到現在兒子才知道,那個時候其實父親也在房間的角落抹著眼淚;還記得,父親為了給小孫子取個好名字,翻看了許多書籍,列了好多的備選項給兒子和家人挑,到最后孩子名字確定下來時,其中一本書已經被翻得掉頁。而兒子的名字,也是父親當年絞盡腦汁想出的,他希望自己的兒子有山一樣的胸懷,像山一樣頂天立地。他極少當面表揚兒子,卻總在跟妻子和其他朋友說起優秀的兒子時不自覺地流露出滿面的驕傲和自豪……
還記得,女兒匡宇是父親眼中的珍寶。女兒說,我從小就知道,爸爸是個超人。不管發生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困難,爸爸總能為我解決。女兒的數學應用題總是學不好,爸爸下班回來就先買教材自學,抓出規律后給孩子出題、補習,女兒的數學成績提高得很快;那一年,匡宇在荷蘭生產時出了嚴重事故,之后的她住進了ICU病房,手腳幾近癱瘓。那一段人生中最難熬的日子,是爸爸陪著她一起挺過來的。每天七點,爸爸總是在寒風中騎上二三十分鐘的自行車,第一個趕到醫院,冰涼的手上是還熱乎乎的湯。細心地把手搓熱,爸爸要開始給孩子按摩了;為了完成康復訓練,醫院總能看到這一幕,一個老人推著輪椅,上面是個年輕的女孩,就這樣推上推下、抱來抱去,反復著……;女兒心情不好發脾氣了,爸爸不生氣,依舊一陪一坐就是一天,“沒關系,只要咬緊牙關,堅持鍛煉,一定會好起來的”,這是爸爸時常掛在嘴巴的話;女兒終于出院回家,生怕女兒拄著拐杖行走不便,爸爸決心要為她打造一個無障礙的家。老人自己去搬運沙土和磚頭把門檻弄平,自制樓梯的扶手和緩坡,家里的切菜板、通往院子的梯子,都是他精心設計的“杰作”,甚至,他還自己買來木頭,為女兒做了個在家就可以鍛煉的平衡木;知道這位“老爸”生病入院,康復中心的老外們打來電話,默默為他祈禱、祝他平安……
他,是位好同志,一生滿腔國防志、軍事情;他,是位好老師,一生甘為人梯、德藝雙馨;他,是位好父親,一生育兒有方、愛護有加;他,是位好丈夫,一生與妻子相扶相伴、相親相愛。說不盡的愛戴,道不完的牽掛,數不清的哀思,都將隨那觸得到聽得見的清風一起,捎給我們敬愛的匡璧民老師。您就如同天空最亮的那顆星,予人啟迪、給人指引,于是,我們想你時,便可抬頭看看,如同您在身旁一般,充滿力量……
附:匡璧民于11月8日參加上海校友會的影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