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進行時】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深化綜合改革成果喜人
明確目標謀發展 團結奮進譜新篇
啟航網訊 金秋,歌頌著收獲、孕育著希望。十月的昌航校園,丹桂飄香、書聲瑯瑯,處處洋溢著生機和活力。2013年以來,乘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以服務行業和江西發展重大需求、實現學校發展目標為驅動,以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教育教學改革、科研與學科建設管理體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為重點,學校掀起了新一輪的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綜合改革已經成為學校破解發展瓶頸性問題的時代選擇,而學院,亦然。
走進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一片忙碌的景象,各項工作正有條不紊地展開。今年6月,校黨委書記傅克剛來到材料學院調研,在聽取學院工作匯報后,傅克剛書記連聲稱贊,并概括其有“四個好”——“好的基礎、好的傳統、好的隊伍、好的班子”。
近兩年來,學院緊緊圍繞“加強內涵建設,強化自身特色”這一主題,不斷深化各項改革,正朝著建設“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充滿活力、和諧發展”的研究教學型學院目標不斷奮進,取得了一系列成績。
老中青同心協力齊抓教學
學院開設“教學名師大講堂”
教學工作是一個學院的中心工作,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緊緊圍繞教學中心地位不動搖,不斷深化教學改革,通過一系列舉措努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恢復“導師制”傳統便是其中給力的一項!“導師制”的實施,給予了青年教師更多的鍛煉與經驗積累。一年的助教生涯里,新教師從批改作業、聽課備課到考核合格獨立走向講臺,在一個不落的環節中,青年教師收獲了經驗并付諸于課堂上、講課間,顯著提高了教學質量。
“老帶新,成效明”,學院充分發揚這一優良傳統,開設了“教學名師大講壇”,邀請老教師們講授從教心得和經驗,青年教師公開課上,讓老教師和青年教師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學院老教授周雅老師不但課上的好,而且擔任學院督導組組長,她把自己的教學經驗毫不保留地傳授給青年教師。學院“教學名師大講壇”第一講便是周雅教授主講,全院青年教師無不被她精湛的教學藝術和高尚的師德所深深感染。艾云龍老師是江西省教學名師,盡管已從教30年,但他總是一絲不茍,認真備課,及時更新課程內容,把最前沿的知識不斷地補充到自己教學的幻燈片中,上好每一堂課,同時積極指導、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教學水平。
學院積極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校講學
學院還切實開展系部教學法活動,恢復全系教師到課堂上聽課的傳統,針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現場進行討論,有問題當場指出、有建議直言不諱。另外,學院改革了教學獎勵辦法,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中實行職業道德量化考核,要求必須有擔任班主任的經驗,引導、鼓勵廣大教師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書育人的工作中來。這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改革下來,學院“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風氣更加濃郁,教學質量也在不斷提高。
教學大“練兵”,進而教學大“閱兵”,材料學院積極引導教師參加各級別教學比賽,先從內部評比選拔,然后再到省校參加比賽。近兩年來,學院獲“第十四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二等獎2項,1名教師獲省級教學名師,獲批省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省教學改革研究課題5項;學院教師多次在省級、校級教學比賽中獲得好成績,如歐軍飛獲得江西省青年教師比賽三等獎,此外還涌現了崔霞、王春霞、謝小林、歐陽德來、徐海濤、李喜寶等一大批優秀青年老師。
江西教育電視臺報道學院人才培養工作
“萬里鷹老師是青年教師的優秀代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梁紅波這樣評價萬老師。的確,課前精心準備、理論結合實際,這才有了同學們口中“講大家愛聽的、聽得懂的課”、同行口中“課程生動”的贊譽。除了日常的教學課程安排,萬老師還堅持教學研究,他的多媒體課件獲得全國大學生多媒體課件大賽高校文科組二等獎,2014年主持的材料學專業課程《納米材料與技術》多媒體課件獲第十四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高校理科組二等獎。在材料學院,像萬里鷹這樣的教師還有很多,他們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肩負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矢志不渝。
產學研協同打造科研高地
學院積極與企事業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所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始終堅持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和學科團隊建設為重點,以提升創新能力為關鍵,以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為根本,以機制創新為動力,進一步激發人才活力,提升人才效能。學院始終把人才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多措并舉增強科研實力,目前,全院教師中獲得博士學位的有51人、在讀博士8人,占全體教師73%左右。
人才引進帶來的不僅是簡單意義上的數字增長,更是學院科研氛圍和實力的增強。近年來,學院打出了一套“組合拳”,通過引導和自由組合,形成了5個學科團隊和穩定的學科方向,學院一半以上的教師加入當中,他們笑稱這為“找到了自己的科研組織”。團隊的組建、力量的聯合、專業的融合互補,共同攻克科學難關、協力破解項目難題,這套“組合拳”為學院學科和科研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成效,目前學院超過80%的科研經費和成果均出自這5個學科團隊,真可謂“重拳出手、合力擊破”。
科研從來不是閉門造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同樣適用,材料學院深諳其理,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學院院領導帶領學院科研骨干先后到廣東江門、惠州,江蘇無錫、鹽城,浙江寧波,江西贛州,中航洪都集團,景德鎮直升飛機研究所,昌河飛機工業集團等地企事業單位進行調研和科研對接。為加強青年教師培養,學院鼓勵博士到國內外進修培訓、參加學術交流活動。近年,有6位教師到國外進修,8名教師在國內攻讀博士后。專業的累積,不應僅僅停留在書本知識,還應體現在工程實踐能力上。近年來,材料學院共選派20名博士赴北京航材院、株洲南方航空動力公司、洪都航空集團等航空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選派3名博士到江蘇掛職科技鎮長,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得到較大提高,同時也架起了合作交流的橋梁。“走出去”的舉措一方面讓青年教師提高了工程實踐能力,同時在和企事業的接觸中也讓他們更為了解當代企業的實際需求,從而沉下心來創新研究,更好地服務企業和社會。
學院還積極組織教師申報國家和省部級課題,聘請校內外專家為全院教師作國家基金申報以及如何開展科研活動的講座,并對青年教師的基金申報書進行審閱并提出修改意見。學院教師每年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積極性很高,申報數量在40項左右,申報成功數量穩定在8—10項。學院青年教師劉俊偉在今年2月份病重住院的情況下,在病床上完成了兩項國家基金申請書的撰寫,并成功獲批一項青年基金。
基于對科研的熱愛與執著,學院一批科研骨干為了學校和學院發展兢兢業業地工作,他們是標桿更是榜樣。老教授杜楠、周賢良等無論寒暑假還是節假日大部分時間要么在實驗室、要么出差航空企業。近幾年杜楠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為成飛、沈飛等航空企業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正是在一批老教授的帶領和引導下,材料學院涌現出一大批科研骨干,如劉光明、歐軍飛、薛名山、徐吉林、葉志國、馬勝燦等,其中劉光明老師對科研有獨特的理解。他深有感觸地說,只有眼界寬闊、知識面廣才能夠將科研轉化到運用中來。因此,他主張把學生帶到科研中去,從談判、投標到具體的科研步驟,系列的訓練鏈條讓學生思維上得到提高,也能夠把“科研圈”做起來,構成完整的科研生態系統。
據了解,材料學院近年來科研項目申報成果不斷,其中獲批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1項,國防研究項目1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0項,省部級項目41項,江西省教育廳科研項目40項,企業委托項目100余項,科研經費到款5000多萬元,人均經費排在學校各學院第1位,此外,高水平論文和獲批授權專利數量亦顯著增加。
立德樹人桃李芬芳滿園
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走進農村小學
今年夏天,95屆熱處理專科班和96屆本科班金屬腐蝕與防護專業的校友回到了母校,走一走、看一看,感觸良多。在座談會上,他們深情回顧了大學校園生活,特別提到學院嚴謹的學風和嚴格的管理讓他們終生受益,衷心感謝母校的培養。
材料學院以學風建設為龍頭,以增強教師嚴謹的治學精神和育人意識為基礎,以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為核心,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抓手,以班級建設和宿舍管理為重點,以制度建設為保障,全面加強和改進育人工作。
在學風建設工作常態化基礎上,學院院領導分別聯系一個班級并深入其中與學生們座談,了解動態、關心冷暖;加強對班主任管理,制定了班主任量化考核標準,在年底進行了優秀班主任評比,并向全院教師公布;在獎學金評定中打破班級限制,按專業進行評比,從而調動班級之間相互競爭,促進學風好轉。同時,學院在對成績差和留級學生管理方面下大氣力,一方面設立學習進步獎學金,大大激發了學習困難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加強對留級學生教育,與每位留級生和欠學分較多學生的家長密切電話聯系,聯合家校兩方力量共同幫助學生走出學習困境。經過不懈的努力,學院清考率在全校工科學院中最低,而近幾年來的就業率穩定在93%以上、考研率在20%左右,均位于全校前列。這一“降”一“升”,不是簡單的數字、不是冰冷的曲線,而是靠著學院“從嚴治教、從嚴治學”的理念,靠著廣大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的責任擔當,靠著建章立制、制度管人。
材料學院始終把立德樹人擺在人才培養的突出位置,通過舉辦材料文化大講壇、黨建知識競賽、“三下鄉”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黨員一盞燈,一個黨員一面旗”,學院積極發揮學生黨員和積極分子的先鋒模范作用,先后制訂實施了《學生黨員發展量化考核辦法》和《學生黨員實驗室安全巡查制度》等,把基層黨建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在一起。
建設研究教學型學院的明確目標,切實有效的改革舉措,明確嚴格的管理制度,這一系列的行動,讓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不斷在深化改革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強化自己的特色。“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乘著學校改革發展的東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定能在改革發展的道路上,懷揣更加充實飽滿的自信,邁出更加扎實有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