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我校信息工程學院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壹壹團”
師生攜手共進 創新成果喜人
壹壹團成員合影
壹壹團的“大BOSS”
自2012年3月,壹壹團已經成立快4年了。從最初的慢慢摸索,到現在的初具規模,楊詞慧老師以及壹壹團的成員們顯然是付出了極大努力的。
時間追溯到2012年3月11日,楊詞慧老師帶領11位來自110451班的同學,在信息工程學院成立了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壹壹團。團隊的組建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動手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以此影響、輻射并帶動其他同學。說到團隊名字的由來,也算是個巧合。“當時的日期剛好是11號,而團隊初始成員也是11人,大家一商量便決定叫‘壹壹團’,于是一直沿用到現在”,壹壹團的現任學生管理員陳廣宏同學笑著解釋道。
壹壹團主要采取興趣愛好引導、項目競賽驅動、團隊專題例會、自學實踐、指導交流培訓、平臺資源共享、管理制度約束等方式培養隊員的創新和動手能力,為隊員的學習和課外創新實踐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在壹壹團,隊員們都把楊老師稱之為他們的“大團長”。“老師為壹壹團做了很多,簡直就是壹壹團的靈魂人物,所以稱他為‘大BOSS’最為合適不過了。”這話一經說出,立即得到了在場所有隊員的認同。
作為‘大BOSS’的楊老師,當然得為壹壹團做些什么。為了拓展隊員們的知識面、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最初的他每個周末都會為壹壹團講課,后來為了提高效率,便把每周末的講課改成例會。例會主要是以創新討論和主題講座為主,大家在一起交流,互相借鑒學習。除了對壹壹團整體的規劃指導,楊老師還特別關注每位隊員的實際問題。在采訪中,陳廣宏告訴記者:“去年參加江西省大學生計算機作品賽時,因為剛接觸這個項目,對這方面并沒有太多了解,卻想著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結果,事與愿違,但當時時間緊迫,實在沒辦法了,只好打電話向老師求助。當時是晚上10點多,我剛走出實驗室,老師在電話那頭二話不說就讓我直接去找他。我們的討論直到近12點寢室要關門了才結束,老師真的是很用心地在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現在壹壹團的隊伍已經發展到了58人,隊員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壹壹團的初始隊員們也在很認真地引導、培養他們。和“三小”等其他短期團隊不同,壹壹團十分注重傳承性。用陳廣宏的話來說,沒有傳承性、沒有以老帶新這種學習模式,新隊員們會走很多彎路,團隊的發展也會變得緩慢。
基于隊員們對壹壹團高度的認同感和強烈的歸屬感,加上楊老師的用心帶領,壹壹團的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前進著。
楊詞慧老師為團隊上主題講座
“越責”的青年班主任
就在前不久,轟轟烈烈的考研呼嘯而過,所有大四學生的日夜奮戰也因之成為了一段緬懷的過往。110451班這次共有11位同學考上了研究生,其中有4人被“985”大學錄取,有6人被“211”大學錄取。能夠取得這樣的好成績,著實不易!同學們自身的刻苦毋庸置疑,而另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來自作為班主任的楊老師的盡心盡責。
楊老師第一次作為班主任帶的就是110451班,每周他都會抽兩到三次時間去學生寢室了解情況。這個了解,可謂“全覆蓋”!逐個寢室地聊一聊生活、學習甚至情感方面的事,有些“碎碎念”地督促學生千萬不要沉迷于游戲,就這樣,每次都要接近宿舍熄燈才走。聽者可能會有些咋舌于楊老師這樣的堅持,但在孩子們眼里,那確實是楊老師的“家常便飯”。而楊老師看來,要想把班級帶好,最重要的就是班風。“我們班的班風很好,同學們學習認真主動,很早就有動手創新意識。”楊老師用溫和的語調向我們娓娓道來,“班風就得早抓,而且得抓實抓好。抓得早、落得實,好的班風就會成為一種常態,成為孩子們一種下意識的習慣。”的確,這種“習慣”是整個110451班最最寶貴的一筆財富。
“老師很有熱情,和他在一起的感覺就像是朋友,沒有距離感。為了形成良好的班風,楊老師經常召開班會,早早就讓我們確定計劃,讓我們準備充分,對未來不迷茫。在班會上,老師跟我們談論的都是一些發自內心且有實際意義的東西。”這是趙玉霞同學在采訪中提及到的關于楊老師管理班級方式的一角。說實在的,班會開多了有時確實會讓人產生抵觸心理,“但如今回過頭來看,除了感動便是感謝。感動于老師的真心付出,感謝老師的指導幫助。我們,受益匪淺。”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楊老師也有自己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但只要學生們有問題有需要,找他就準能找到。徐年春同學講述了自己親歷的一個小故事:考上北科大的研究生之后,聯系不上導師,因為今年保研的多,學生資源足。實在沒辦法就跟楊老師說了,他聽說后便馬上幫忙聯系、確認導師。在我復試的時候,晚上收到老師鼓勵的短信,不長的話語、很平常的關切,卻讓在異鄉焦急等待消息的我,備感溫暖。那一刻,心真的平靜了下來。
說到對老師的印象,班上同學都說他所做的一切早已超越了師責,像是朋友,更像是一位全方位關注你的大家長。一句“太幸運”,幾乎道出了班上所有人的心聲。就是這樣一位青年班主任,用他的“越責”之舉,收獲了全班同學的心。
壹壹團參加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壹壹團參加泛珠三角大學生計算機作品賽
銳意進取的創新團
近三年來,壹壹團的隊員們先后參加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藍橋杯全國軟件大賽、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能汽車競賽、江西省計算機作品賽、電子設計大賽、江西省大學生科技創新與職業技能競賽等多項專業比賽。參賽的結果自然是喜人的,他們分別獲得了第十四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江西省賽區一等獎,藍橋杯全國軟件大賽三等獎,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能汽車競賽二等獎,江西省計算機作品賽特等獎、一等獎和三等獎,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域賽(上海)優勝獎,江西省大學生科技創新與職業技能競賽三等獎等。
“在指導學生創新方面,我做的也是一些挺普通的事情”,楊老師謙虛地說,“主要是解答平時隊員在創新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以及定期舉辦創新想法討論和新技術交流主題例會,更多的還是學生們自己的實踐和努力。”
談到創新這一塊,楊老師明顯有很多話要講:“團隊隊員張超、盛世、祝熠等為了設計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型五軸聯動數控機床,自行設計了整個機械結構,并打算自行設計其控制系統。但在設計五軸數控下位機系統時,不知道如何下手,遲遲沒有進展。不過這并沒有讓他們氣餒,我帶著他們一起分析,為他們講解相關原理,慢慢地引導他們去設計。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知識積累后,他們便解決了這個問題。”
楊老師漫不經心便回憶起了這么一件事情,說明在這個團隊中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有太多優秀的隊員,正在用他們的激情和銳意進取,完美詮釋著這個團隊的創新精神。在前行的路上會遭遇困難和荊棘,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他們并不在意,他們還年輕,因為喜歡所以無畏無懼。
創新靠的是自我的實踐,而不是依賴于他人的幫助。隊員們告訴記者,他們遇到問題首先不是找老師,而是想著能不能自己克服,或是找其他隊員商討解決。基于這樣的想法,壹壹團的創新內涵慢慢地在隊員們內心深處扎下了根,就等著開枝散葉、展露崢嶸的一天。而由每個隊員個體組成的壹壹團,也在茁壯成長,其創新精神愈發顯露出強勁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