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鏘三人行:記李清華博士及他的“新能源與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團隊
“80后”、“科研大咖”、“拼命三郎”,實驗室、教室、家,三點一線的生活里樂此不疲,這些標簽下的神秘人物,是誰?
他,便是我校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的青年教師李清華博士,也是新能源與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科研團隊的負責人。出身于福建的他,是個地地道道的客家人,身上也有著客家人的爽朗與熱情,而在多年的學習和科研過程中,李清華亦塑就了雷厲風行的做事風格。
說李清華是一個科研大咖,此言一點不為過。自2011年來校后,他共發表SCI學術論文70余篇,其中七篇學術論文被列入ESI高引論文(全球分學科引用率TOP 1%),兩篇學術論文被列入全球TOP權威雜志近五年引用率TOP25,單篇論文引用率超250次,總引用率超1600次,H指數22,i10指數31。目前,他還擔任了“Scientific Reports”、“Recent Patents on Nano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otoenergy”等SCI國際期刊編委和客座主編。
成績多且好到令人咂舌,但于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電科系主任伏燕軍看來,“他能收獲如此業績,很自然”。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實驗室幾乎夜夜燈火通明,厚積薄發的意義不正在于此嗎?
成績的取得,與本身的努力必然密不可分,但李清華對此沒有多言,卻回憶起了攻讀博士時受教于導師的那段難忘時光,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李清華的博士生導師是華僑大學副校長吳季懷教授,一位在材料科學領域赫赫有名的人物。“讓自己印象最深、對自己的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老師的兩個理念,那就是‘思維要開放、要活躍’,‘科學實驗要勤奮、要認真’。”寥寥數語的背后,卻是老師的諄諄教誨與殷切期望。李清華將此奉為學習期間的“兩大法寶”,遵從著、奉行著、實踐著,受益良多。辛勤的耕耘,必孕育累累的碩果,經過博士期間的刻苦拼搏,他于2013年獲得福建省優秀博士論文的榮譽。
如今,這一理念被李清華傳承并發揚開去,他將其帶入了自己的實驗室和團隊中,“多看文獻、多做實驗、發散思維、勇于嘗試”是他在實驗室對學生說過最多的話,亦成為了孩子們的座右銘。
愛思維爾數據庫論文下載引用證書
鏗鏘三人,共闖科研高地
團隊默契的培養是時間和互動共同發酵的結果。在這個團隊中,還有其他二人,分別是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光學博士金肖和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的機械制造博士張芹。2013年,或是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或是共同語言,甚至可能就是他們幾個笑稱的“機緣巧合”,三個學術背景完全不同的年輕人,走到了一起。如今回過頭來看,這個“機緣巧合”意義重大,因為正是這樣的不同專業背景才促進了學科間的交叉融合,進而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而這,也正是團隊日益茁壯成長的強大助推力。
回憶起團隊剛剛成立之初,三人的不同學科背景給彼此帶來了新鮮感,但要一起做科學研究、要出科研成果,單單靠一些新鮮感還遠遠不夠,相互之間的滲透融入磨合顯得尤為重要。于是,李清華老師提議先將各自博士論文拿出來互相研讀,了解對方的知識結構體系。一周后,每個人從自己的專長出發,尋找自身學科和新能源方向的結合點,從而提出科學問題。就這樣,不斷調研現有文獻資料,掌握最新科研動態,提出科學問題,探討可行性,再提出、再探討,頻繁往復,終于在一個月以后,團隊凝煉出了全新的科研思路。“確定好科研思路只是合作的第一步,只有在以后的日子里相互配合、取長補短,才能夠把科研做好、共同提高”,他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做科研從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在學生的眼中,老師們都很“拼”。在實驗室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幾個2升的大水杯。水杯“大”得有點離譜,但卻正好滿足了他們常常一整天“宅”在實驗室里的需求。實驗經常要從零開始,外人眼中可能有點不可思議,于他們而言,卻是“家常便飯”,"我們太‘習慣’了!科學研究本來就沒有捷徑可走,無法‘一蹴而就’,只有扎扎實實,經過大量的實驗,不斷改進實驗方案才能夠獲得進展“,平淡的一句話,道出了科研人身上特有的堅韌與踏實。當被問及遇到分歧如何解決時,團隊的小伙伴們笑著說,平日里是好兄弟好隊友,碰見分歧則不會顧及顏面,每次都會直截了當拋出自己的看法,“要么說服別人,要么被說服”,科研本身就來不得半點假!
所有成功的取得都會經過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2013年12月,經過長時間的探討和反復論證,團隊擬出了一個新思路,在組會上提出時,大家都認為這個思路可行。正當大家都為找到新思路而興奮不已時,最新一期Nature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有著類似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文章潑了他們一瓢冷水。冷靜下來后,雖不免有些失望,但轉念一想,既然別人做了,并且已經發表了,這也算是對自己思路的一種肯定,何不在這個思路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呢?思維的小馬達被發動,后勁無窮!他們將其作為一個方向,更進一步提出科學問題,精心設計研究方案,經過一年半的反復論證終于獲得國內外研究人員的認可,于2015年將成果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雜志上,影響因子達11.81。這是一段難忘的經歷,出色的成績單背后,有的也許是只有隊友們才懂得的艱辛與快樂。
在學生們的眼中,老師們還都很“摳門”,從來不輕易將經費使用在提高辦公條件上。至今,實驗室里還只有一張一臂長“撿來”的辦公桌,李清華和金肖兩人“分享”著這張辦公桌,坐著超市里最便宜的塑料凳,卻依舊在自己科研的天地里談笑風生、泰然自若。對自己“摳門”,但對于學生開展科研工作所必需的材料購買、性能分析測試、對外交流培養等,老師們卻從不吝嗇。實驗室建立之初,由于經費緊張無法購買用來儲存藥品、試劑的冰箱,李清華老師毫不猶豫將自己家里的冰箱搬進了實驗室,至今還在使用。如今,雖說團隊有了科研項目支持,但他們還是沒想用于提高辦公品質。在這點上,他們早已有了共識,“只有將科研經費用到科學研究和學生培養上,才是正道”。
李清華老師做實驗
人才培養,畢業生青出于藍
把本科生帶入實驗室科研工作中,也是團隊的一個特色。目前在實驗室里,共有研究生3名、本科生22名。在這里,老師們手把手教授、學生們耳濡目染地學習,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各方面都有著質的飛躍。就這樣,他們從初來時的一張張白紙,經過幾年,繪就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美麗圖畫。
看吧,陳子晗,2011級本科生,如今被保送到新南威爾士大學直接攻讀博士學位并獲得全額獎學金;袁永標,2011級本科生,被保送至哈爾濱工業大學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碩博連讀;還有其他四人,則考取了中國民航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的研究生,繼續著當初的科研夢想。他們,六人,正是2012年進入這個實驗室團隊的第一屆學生。“當初,我們進來的時候對于科研只有熱情卻沒有方法,三位老師不厭其煩、耐心指導,從他們身上,我們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知識、汲取著養分,不斷成長”,雖已畢業離校,老師們曾經給予自己的幫助、鼓勵、支持,還有那段實驗室如家的時光,畢生難忘。
即將畢業的2012級本科生楊穎和章健同學同時被保送到了武漢光電國家重點實驗室攻讀碩士。在談到成為實驗室科研助手的初衷時,楊穎坦言被老師們的課程吸引,加入了進來。而邁出的這一步,卻深深影響了她的大學四年,甚至可能整個科研生涯。在談到進入這個實驗團隊的收獲時,她說,最大的收獲便是鍛煉了自己動手能力、培養了科研素養,更懂得了老師們常常說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背后的真正內涵。“老師們都很棒,對自己要求也很高,他們是我們的標桿和榜樣,我們也很想像他們一樣優秀”,“像他們一樣優秀”,寥寥幾字,卻道出了這個團隊向上的力量。幾年過去了,楊穎愛上了這個團隊,在生活中,老師就像是朋友,跟大家無話不談,而在學習中,老師的耐心負責也深深地影響著團隊的每一個成員。科研的過程很漫長,還需要點“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與毅力,實驗進展不順利時團隊老師們的給力指導、團隊隊友間重新尋找研究思路的互幫互助,讓科研中的枯燥乏味、困難時的沮喪懈怠,統統一掃而光。楊穎說,有一種忙是充實的忙、快樂地忙。在實驗室的這段時間里,同學們幾乎沒有假期、節假日,但是他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辛苦,因為他們體會到的就是這樣一種“忙碌”,一種“不是一個人在戰斗”的充實感。
學生楊穎合成的量子點材料及所制備量子點發光二極管芯片
半個月一次的組會制度是這個團隊的“傳統節目”,更是讓孩子們受益匪淺、印象最深的關鍵“一環”。組會前,每一個小組成員都要自己制作幻燈片,并且在組會上匯報自己的實驗進度,老師根據大家的進度總結并作下一步的實驗規劃,而小組成員們要大量閱讀最新文獻,優化實驗、開展實驗,分析總結后確定下一次組會內容。組會通常一開就是一整天,但不管是老師還是同學都毫無怨言,“每次組會都是思想的碰撞,大家很享受這個過程,也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很多”,孩子們這樣說。“組會制度的實行其實是給同學們以督促,只有在前期用心做實驗,在組會上才能有東西可講,而每次上臺也是一次鍛煉,不管是對于自己的表達能力還是對于科研的理解都是一次提升”,老師們這樣說。
除了團隊“領頭羊”這個身份,李清華老師還有一層身份——“老班”,也就是孩子們的班主任。他所帶的140831班獲得校優秀班級、優秀團支部、校十佳團會等榮譽。“我是主動要求當班主任的。一名教師,不僅要會教書、傳授知識,還應該努力成為孩子們人生路上的一盞燈”,是啊,一盞燈,明亮的路燈,照亮孩子們前方的路。
科研、育人兩手抓,小小的實驗室承載著他們的教書育人夢想;勤奮、不固化,年輕的團隊蘊藏著無盡的能量。在談到下一步的計劃時,老師們一致表示:“我們不能止步不前。”他們立志將團隊的科研水平向更高層次推進,成為一個更富創造力的團隊。“在南昌航空大學工作了這么多年,我們非常喜歡這里,早已把這里當成了家。”家,是臂膀是港灣,家,亦是一份責任、一份擔當。相信這個朝氣蓬勃的團隊,一定會在昌航這片土地上,繼續披荊斬棘、一往無前,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