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航人】校史鉤沉:漢口航空工業學校的艱難創建
編者按:共同的種族與文化成就一個國度,共同的血脈與情感孕育一個家園。不熟悉歷史,無異于離開腳下堅實的黃土。校史育人,昌航精神薪火相傳;講好校史,深植共同家園情懷。讓我們靜下心來,認真感受昌航的坎坷與風雨、輝煌與榮光,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豪情滿懷開啟南昌航空大學“十三五”新的征程.。
1952年漢口航空工業學校辦公樓
15---6812班級合影
新中國成立甫始,盡管百業待興,但隨著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中央果斷作出在“一五”期間優先發展航空工業的戰略部署,并確定“在抓生產的同時抓人才培養”的方針。1952年3月15日,在抗美援朝戰爭的烽火中,漢口航空工業學校承載著發展中國航空工業的夢想誕生了!她成為南昌航空大學的前身,從此開啟了學校第一次創業的征程。通過漢口時期兩年的艱苦初創,各項建設初步發展,為1954年8月遷校南昌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全國首批航空中等學校的佼佼者和培養航空中等技術人才的搖籃之一。
荊楚大地飛天夢
古老的中華是一個充滿神話和夢想的國度,飛天的神話和夢想是其中之一。神話傳說中,有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嫦娥奔月、敦煌飛天、萬戶升天;詩歌辭賦中有“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的想象,有“在云中漫游,前有風神開路”的意境;更有“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的感懷。軍事活動中,風箏和火箭,在中國最早用于戰爭。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航空器”室里,有一塊字牌醒目地標示:“世界最早的航空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然而,直到近代,當國人還在為實現飛天夢想中苦苦探尋時,西方國家卻早已是銀鷹展翅飛翔藍天。盡管一直以泱泱大國自居的清政府也有了建立現代航空事業的夢想,但是,從1910年清政府在北京南苑設廠試造飛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整整40年,中國仍然沒有建立起可稱為獨立產業部門的航空工業。
新中國的誕生為中華民族迎來了圓夢飛天的轉機。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前線,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在朝鮮半島三千里江山拉開帷幕。年輕的中國空軍以超凡的勇氣和智慧同強大的美國空軍展開了驚天動地的空中搏殺,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戰斗奇跡。這完全是一場實力懸殊的大比拼,弱小的中國空軍沒有幾件家當。沒有制空權,就沒有戰場上的主動權!時任重工業部部長的何長工輾轉反側,夜不成寐,“以目前的航空水平如何與愈加強大的敵人作戰?”他向中央建議,我們要優先發展航空工業。有人反對說:“小孩子不會走就想飛呀!”甚至有人譏諷地說:“你這個跛子還想上天啊!”何長工說:“我這個跛子從井岡山到延安,從延安到東北,又從東北到北京,跑了半個中國,跛了大半輩子了,現在也該上天了!”毛澤東聽說后說:“何長工這一炮放得好啊!應該早點抓。”
就這樣,在國庫吃緊、百廢待興的艱難歲月,發展航空工業的夢想變成中央領導人的戰略決策。舉辦航空教育,培養航空工業專業人才成為當務之急。
1952年10月9日,學校舉行首屆學生開學典禮。
1960年學校舉行升為專科學校慶祝會
艱難初創在漢口
為適應航空工業從修理轉向制造的需要,1951年9月,重工業部航空工業管理局決定采取建廠同時建校的方針,在南京、北京、哈爾濱、漢口創辦4所航空工業專科學校。1951年12月,航空工業管理局正式決定將武漢311廠改建為漢口航空工業專科學校,并派干部到廠負責學校籌建工作,負責人為李旭。
位于漢口王家墩的武漢311廠,是20世紀30年代建設的老牌軍工廠。40年代抗日戰爭爆發后,武漢陷落,成為日本的一個飛機場,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將其接收,繼續成為飛機廠。武漢解放后,王家墩飛機廠被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空軍司令部工程部修理廠,編號為空軍31廠,承擔活塞式發動機修理任務,歸屬國家航空工業管理局后,新編代號為311廠。1951年,311廠遷至漢口硚口區銅廠鄉。
漢口航空工業專科學校的籌建工作十分艱苦。這里南臨張公堤,西接大鐵路,工廠狹窄,面積雖然只有四五十畝。當時,全廠職工215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5人,配有幾棟矮小的廠房、少量宿舍及其它附屬設施,房屋建筑面積僅17408平方米。但卻戒備森嚴,四周被鐵絲網圍著,門口有荷槍實彈的解放軍站崗,晚上還有持槍的工人護廠隊四處巡邏。它對外聯絡一律稱148信箱或33航空區隊。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小飛機修理工廠,在抗美援朝烽煙正濃的特殊時期,被選為漢口航專的原始校址,承載著新中國航空事業的夢想,開始了艱難的初創。
在時間緊、任務重、資金少的情況下,學校為了作好首屆學生入校的準備工作,對原有的廠房,除保留一部分作為學生實習車間外,其余廠房用兩米多高的墻分隔為四至六間作為教室和實驗室、圖書室。當時條件簡陋,沒有閱覽室,僅設一個圖書借閱處。教師備課室、干部辦公室多是利用原來車間的辦公室、庫房等改造而成。條件雖差,但是為祖國航空工業培養人才的責任心和緊迫感,鼓舞著全校教職員工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克服困難,開拓前進。經過一年的籌建,教室、宿舍、實驗室、實習車間等在數量上基本能滿足要求。
盡管國家航空工業管理局決定創建漢口航空工業專科學校,但在籌建過程中,學校啟用了漢口航空工業學校的校名。1952年3月15日,學校正式啟用漢口航空工業學校印章。這標志著漢口航空工業學校正式成立。
為了保證培養的質量特別是政治質量,根據國家航空工業管理局的指示,首屆學生從人民解放軍和人民志愿軍干部、戰士中選拔。1952年5月,第二副校長張時超主持并親自參加了第一屆學生的招收工作。學校組織了一批干部和教師分赴中南軍區所轄豫、鄂、粵、贛、湘、桂6個省軍區,根據條件招收現役軍人,確定錄取后即作轉業辦理,共錄取627人,加上后來由學校工人中轉入學習的2人,共計629人。內有黨員27人,團員358人,黨團員占學員總數的61%。
1952年夏季,首屆629名學生帶著軍徽的豪邁與榮光走進了校園。1952年8月,學校啟用漢口航空工業專科學校印章。因招收的學生大多為初中畢業生,從部隊轉業而來,年齡、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最小的只有16歲,最大的29歲,比剛畢業的教師還大,初中學過的數理知識遺忘不少。根據國家航空工業管理局5月26日下達的秘字第0013號文件的精神,學校按計劃進行了教學準備工作,在開學前的7~9月,為學生進行了3個月的“文化補課”,集中補習初中數學、物理、化學等3門課程。首屆學生是由軍區部隊抽調的知識分子,多是1950、1951年參加軍干校的青年學生,極少數人參加過解放戰爭,部分人參加過抗美援朝,有的是部隊的文化教員、宣傳隊員,有的立過功、受過獎,都經過部隊1~2年的鍛煉,因此學習熱情很高。新分配來的教師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站在操場等待安放行李,半天等下來只有辦公室的一角,放下行李就去給學生補課,不分白天黑夜,天熱時晚上拉著電燈到操場補課。老師們不辭辛勞,誨人不倦;同學們如饑似渴,刻苦攻讀。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完成了“文化補課”一幕壯舉,為轉入正規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52年10月9日,學校舉行了莊重的第一屆學生開學典禮。這一日也成為學校的校慶日。從此,當年清朝湖廣總督張之洞因治理洪水泛濫的漢江而修筑的張公堤下響起了朗朗的讀書聲。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民解放軍和人民志愿軍干部、戰士,齊聚一堂,放下手中的鋼槍,重新拾起久違的教科書,肩起民族的重托,為振興祖國的航空事業而勤奮學習。
1978年10月19日,舉行學院成立暨開學典禮。
1998年5月,教育部專家對學校進行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
群英薈萃在漢航
漢口航空工業學校創建時的辦學條件很差。學校面積狹小,教室和實驗室、圖書室均由低矮的廠房改造而成。
學校籌建時,面臨最大的困難是師資隊伍嚴重短缺。武漢311廠改建為學校時,工程技術人員只有15人,即使全部轉為教師,也遠遠不能滿足教學任務的需要。中央和各地區、各部門為支持航空教育,統籌安排,迅即調集教師。當時調集到學校的教師主要是兩類人才。一是“航空歸隊”,留用未跟國民黨撤退去臺灣的航空專業人才或從海外歸國支援祖國航空工業建設的航空專業人才,充實教師隊伍;二是調集重點大學學習航空工程或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來校任教。因此,學校的首批教師很多是從全國抽調來的航空精英。其中為中國航空工業和航空教育作出過突出貢獻的教師主要有:
王士倬(1905~1991),江蘇無錫人,192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27年畢業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1928年獲航空科學碩士學位。王士倬是中國航空事業先驅,曾任清華大學教授,20世紀40年代被稱為中國航空界“四大金剛”之一。作為中國航空發展的標志性人物,他主持設計、建造了中國第一座風洞,研制出中國第一臺飛機發動機,協助培養了以錢學森為代表的大批航空科研工作者,1950年3月擔任重工業部航空工業籌備組成員,為中國航空工業的創建、起步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52年來學校任教,由于歷史問題,在歷次政治運動中一直受到不公正待遇。
張本祿,1947年畢業于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1949年在香港參加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起義。1952年起參加了新中國航空工業學校的創建,并長期從事航空中專教育的領導工作。歷任南昌航空工業學校副校長,南昌航空工業學院高級工程師、副院長、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航空學會第二屆常務理事,江西省航空學會第三屆理事長。
從全國抽調來的航空精英還有:吳雨蒼,1941年畢業于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曾任中山大學副教授;文廣鳴,1941年畢業于湖南大學機械系,在國營113廠任工程師;徐心源,1941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機械系,曾出國進修實習;沈一龍,1941年畢業于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曾出國進修實習;肖功偉,1947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49年收到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生入學邀請信,卻毅然由臺灣回大陸參加新中國建設。
1952年,國家分配了一批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先后來校執教,這些同志年紀輕,熱情高,干勁足,是一支朝氣蓬勃的生力軍,在建設學校和教書育人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不少同志成為教學上的骨干和帶頭人,其中李緒鄂后來還成為我國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的獲得者。
李緒鄂(1928~2001),又名李漢武,湖北武漢人。1948年9月在清華大學航空系學習,1952年9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后來漢口航空工業學校任教。1954年1月任北京航空工業學校飛機專科副主任。1957年9月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二室工程師、副主任。1964年10月后歷任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702所副所長、14所核心小組副組長、14所所長、第一研究院副院長、七機部總工程師。1981年6月任七機部副部長、黨組成員。1982年5月任航天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985年4月任航天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1988年5月~1993年4月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參加并領導了地對地戰略導彈多種型號的結構強度試驗和環境試驗,解決了一系列復雜的試驗技術問題;參加并領導導彈結構強度計算方法與環境條件的研究,為我國強度與環境專業開辟了新領域;參加并領導了洲際導彈地下發射技術的研究工作,突破了許多技術難關;參加并領導了地對地戰略導彈及潛地導彈的小型彈頭的研制與試驗,使我國的戰略導彈的彈頭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參加并領導了國家科委組織實施的六大計劃,有力地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推動了5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建立,人稱“火炬司令”。
此外,創校初期畢業來校任教的優秀教師還有吳純素、彭本善、孔德諄、冀殿英、王鳳翔等,這批教師擔負著籌建專業、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編寫教材、建立實驗室等教學方面的開創工作,為學校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學校師生敬仰的大師。
1952年4月,學校僅有教師29人,至1952年底,學校有教職工222人,其中教師54人。到1954年5月,學校有教師107人,其中有教授銜的1人,副教授銜的1人,大學本科生70人,專科畢業生23人。高校畢業生占86.9%,而大學本科畢業生又占高校畢業生的75.3%,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是良好的。這些首批創建學校的教師們,雖然絕大多數教師沒有中等專業教育的教學經驗,但他們都能虛心學習,刻苦鉆研,相互切磋,通過外出參觀學習、集體備課及分工協作,教學業務提高很快,在教學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較好地完成了任務,至今還受到畢業生的交口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