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記教學比賽一等獎教師環化學院湯愛萍
湯愛萍生活照(圖/教務處)
湯愛萍,博士,2007至今任我校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給水排水科學與工程系專業教師。近年來,共開設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課程6門。曾參與編輯《文獻檢索》。多年來積極參加教學改革研究和實驗室建設工作,主持省級、校級及院級教改項目4項;參與省級教改和實驗室建設項目1項;指導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指導大學生完成學校和學院大學生科研立項和創新訓練項目多項。2011年榮獲學校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講課比賽課堂教學一等獎;2016年榮獲南昌航空大學教師理論教學講課比賽獲得非青年組一等獎。
課前精心準備
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告訴湯愛萍,“面對時代的‘變化’,只有不斷地擴充、更新知識儲備才能從容應對復雜的教育教學中的每個環節。現代社會是日新月異的社會,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有關專業方面的新問題層出不窮,需要不斷地去了解學習。”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湯愛萍說自己總會就事論事,有時候講解的不透,學生也學不通。后來她就思考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虛心學習。聽“老”教師的課,學習“老”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而后學以致用,自己刻苦鉆研教材,認真備課并將“老”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與自己課程實際相結合,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改進教學。
湯愛萍平時注重收集課程素材,在恰當的時候,結合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把學科的發展動態、發展歷史和相關的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引進講堂,體現基礎與前沿之間的關系,彰顯基本理論的重要性,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每次課前的教學設計都是湯愛萍的必修課。在認真鉆研教材進行備課的同時,她還會分析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設計課堂教學策略和教學過程。湯愛萍認為“一堂課講好,三分在口才七分在設計”。上課前對講解內容進行設計,以求達到較短的課時內最高效率,從而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課上靈活駕馭
湯愛萍逐漸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她認為,教師要想自如地駕馭課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應相互協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當的是導演的角色,發揮的是主導作用;學生扮演的是主演的角色,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互協調、統一起來。教師把探究的機會交給學生,學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學習的過程教師也就可以自如地開展教學活動。真正的好學生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學探究出來的。所以在湯愛萍的課堂上,她總是盡量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獨立去發現、挖掘問題,去提出問題,這時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深刻的。進而從學生提出的多角度、多層次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進一步實現課堂的高效性。比如,湯愛萍課前會準備好不同的問題以及課堂的活動,盡量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在提問解答中達到練習的目的,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在湯愛萍看來,課堂還給學生并不是解放了自己,而是擔子更重,壓力更大,對老師駕馭課堂的能力要求更高。湯愛萍深知要想自如駕馭課堂,首先得提高自己的專業水準,能跟上學生的思維,解決學生的問題。另一方面活躍的思維,多角度的問題激勵著她,去廣泛查閱資料,涉獵相關學科知識,以備學生的不時之需。成功來源于積極的思維,而積極的思維又取決于學生吸納的知識容量,而老師大容量的、有深度的課堂教學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思維量和知識容量。
課后總結提高
湯愛萍有一個習慣,就是注重課后思考。每節課后她都會進行反思,或者思考學生這節課為什么學習興趣不高,或者思考自己是不是沒有解釋清楚,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向學生講解清楚,也或者是體味這一節課下來收獲的快樂。總結之后再進行新的教學實踐。當問她如何養成這樣的習慣時,"在教學過程中,會根據課堂情境改變原有思路,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何達到目的,這些都要通過課后反思從而不斷進步。"湯愛萍說。
在教學實踐中,湯愛萍積極申報教改課題,開展教學改革研究等,讓實踐中的“感觸”通過文字進一步提升。并獲批了院級、校級、省級教改課題;經常性自覺地進行自我教學反思、總結使她進步不少,同時讓她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督促著自己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