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 科技學院張一博:守心如“一”,“博”出精彩
科技學院張一博老師
張一博,2004年7月進入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工作,現任文學與藝術學部英語系副主任、教工黨支部書記。張一博先后講授《大學英語》、《英語聽說》、《中級聽力》、《民航英語會話》等課程,迄今為止發表學術論文12篇,主持、參與省人文課題、省社科規劃課題、省教改課題6項,院級課題3項;曾獲江西省高校第一屆“外教社杯”大學英語教學大賽優勝獎;多次指導學生榮獲“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一等獎,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
幽默風趣,是開啟教學的一扇窗
“大家好,我叫張一博,英文名David,你們也可以直接叫我大胃老師,看我的身材就知道了……”熟悉的話語總會回響在張一博老師每年新帶學生的教室里,這幾乎成了他自我介紹的口頭禪。
David平時上課幽默風趣,極富“學生緣”,不少學生更愛親切地稱呼他為“博哥”。“大概是因為我這胖胖的身材更顯親和力,比較討同學們喜歡吧!”“博哥”以自己的身材調侃道。
幽默風趣,是開啟教學的一扇窗。在以往萬圣節上課時,他總是會準備一套骷髏服,在大家不注意的情況下闖進教室,饒有心志地給學生講解萬圣節的來歷,同時還買來南瓜教學生制作南瓜燈,在復活節時和學生一起制作彩蛋,并進行滾彩蛋比賽,加深學生們對西方文化的理解。
“當時David帶上骷髏面具跳進教室,給我們送上萬圣節驚喜,讓還是大一新生的我們立刻喜歡上了這個有趣的老師。雖然有被嚇到,但之后想想更多的是滿滿的愛,現在這樣的老師在大學實屬可貴。”2012級英語專業左同學如是說。
教學需要情感的付出,而幽默就是打開學生心中的一扇門。
“教學生一課,想學生一生”。學生的成績好壞只是一方面,而對其積極人生態度、開朗向上人生觀的培養也是老師在教導學生時更應注重的。所以David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經常以幽默的方式打開學生的心扉,并希望以積極的態度鼓勵他們向上。
在課堂上,David除了風趣幽默之外,會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教育,就是點燃思想的火把。”David說,他希望做一個有思想的老師,教一代會思考的學生。
體貼入微,是溝通師生的一道橋梁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在他鄉求學的學子在節日到臨時總是免不了一陣孤獨惆悵。每逢這個時候,“博哥”總會邀請上幾位念家卻又不能回家的學生們來自己家作客,或是贈送一些粽子、月餅等應節的禮物讓學生們帶回宿舍,讓同學們感受節日的溫馨。
“博哥”總是想學生之所想,用心關注學生們的生活狀態與細節,并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么特別打動人的,原因就在于他早已把這些行為當做自己日常的習慣了。殊不知,自己的點滴付出其實都落在了同學們的眼里。
2016年是“博哥”難忘的一年,由于12級英語專業的輔導員老師請產假,所以“博哥”承擔起了12級英語專業班主任的工作。期間,張一博老師把畢業班的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班級就業率達到94%。畢業答辯前夕,適逢科院第一套校園明信片發行,他特意買了幾套,一張張寫畢業寄語到深夜凌晨,第二天發給學生們的時候,不少情感脆弱的女孩子,眼角都泛起了淚花。
學生們反映,無論自己在學習或生活中碰到什么問題,心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博哥”,因為他熱心且沒有架子。 沒當班主任那會兒,“博哥”就習慣在每一屆新生班的第一堂課上把自己的聯系方式寫在黑板上,告訴他們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只要有困難就可以來找自己。
2009級的一位吳同學,英語成績很好,勤奮好學,在一次聊天時透露出自己因家庭條件困難想退學去打工的想法。“博哥”了解情況后多次找這位同學做思想工作,讓其勇敢面對問題,表示退學并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并在第二學年為該學生先墊付了部分學費,還幫他在朋友的公司找了一份兼職工作,解決了其生活費問題。雖然當時“博哥”手頭也并不寬裕,且涉及到借錢給學生的敏感問題,有前輩勸其不要涉足,但“博哥”始終覺得面對家里真正困難且有上進心的孩子,該幫助時還是不應吝嗇。該同學感動之余,放棄輟學念頭,學習中更加努力勤奮,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迎難直上,是每一個教師的本色
從事教學工作13年,張一博老師年年超額完成學院規定教學工作量。在這么多年的教學中,他也碰到過很多英語困難戶。據其回憶,最為嚴重的應該是2011級土木 B班,班上不少學生基礎薄弱且態度消極,很多老師提到該班就直搖頭,但他并沒有因此放棄。他努力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與他們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不僅在學習方面嚴格要求,并在思想、生活方面主動關心學生,經常抽課余時間與同學談心,隨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最終該班的期末英語及格率達到了85%以上,成績在整個年級中都是較為不錯的。由此,“博哥”也始終認為,老師的每一次真心付出,其實學生們都是看得到的。
張一博說,在教學中最難的就是平衡家庭和工作的關系。2012年他的母親不小心從橋上摔倒在橋下的石頭堆上,住院持續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但由于其自身承擔較多的教學任務,如果臨時請假,沒有哪個老師能代自己接收這么多課,必然影響到正常的教學秩序,所以沒有在母親最需要孩子照顧的時候盡到子女的孝道。每每回憶起這件事,他都倍感自責,深覺難以啟齒。
在科院的校園里,相信不少同學都看到過張一博老師牽著“小布丁(張一博老師的兒子)”遛彎玩耍的場景。沒錯,他除了擁有“學生之友”的身份外,還是位顧家的“奶爸”。其妻夏蓉老師也是一位在科院任教、認真負責的老師,“夏老師大部分時間也都花在工作上,因此陪孩子玩耍等一系列生活上的事一般都是我們夫妻兩人緊密配合來完成的。”張一博老師無奈笑道。手頭上工作量較大時,他也時常會把部分工作帶回家完成,而此時的“小布丁”就只能默默地待在爸爸身邊獨自游戲了。
張一博老師上傳于空間里的曬娃照總是讓人聯想到其生活里對“小布丁”的寵愛,其實不然,他在孩子面前始終扮演的都是“嚴父”的角色。他坦言自己對待學生往往更為理解、耐心,而對自己的孩子則缺乏些,相對嚴厲,認為“三歲看老”,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養成正確的價值觀,走對方向,因此所受的約束和懲罰反倒更多。
知足常樂是張一博老師一貫的人生態度,他始終覺得人生不應一味索取,簡單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過得很快樂,承認自己容易滿足,“我有溫柔的妻子、可愛的兒子、活潑的學生、善良的朋友同事,生活得非常開心,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呢?”樂觀的心態常使得他感受得到平常人所看不到的快樂。
張一博老師在科院任職十余年,教過的學生不計其數,而“博哥”的稱呼一直沒變,教學的初心一直沒變。講臺雖小,卻能演繹一片天地;道理不大,卻能滋養萬千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