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材料學院薛名山:平淡中創(chuàng)精彩,靜默里譜人生
——記省自然科學技術二等獎獲得者薛名山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薛名山老師
薛名山,博士,南昌航空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9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同年進入南昌航空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工作,主要從事功能氧化物納米材料表面物理與化學性能研究。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省部級課題6項,另參與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和省部級課題10多項。2014年入選江西省“青年科學家”(省優(yōu)青)培養(yǎng)對象,2015年入選南昌航空大學“青年拔尖人才”培養(yǎng)對象。2015年獲中國電鍍協(xié)會“中表鍍-安美特”優(yōu)秀青年教師獎,2016年獲江西省自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目前是全國材料新技術發(fā)展研究會常務理事,美國化學學會會員,中國物理學會終身會員。在國際期刊雜志發(fā)表了50多篇SCI收錄的學術論文,已申請和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20多項。
坐得冷板凳,甘為孺子牛
在這個誘惑、高壓、人心浮躁的時代,或許在很多人眼中十幾年如一日地在實驗室做實驗,寫枯燥冗長的論文很乏味,但在薛名山老師眼中卻樂此不疲。薛名山老師說:“做一行,愛一行,既來之,則安之。既然選擇了做科研,就要腳踏實地,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到最好。”面對國內(nèi)科研競爭力大的情況,薛名山老師認為做科研就要做別人沒有做過的,要敢于有新的想法,新的創(chuàng)意。他的材料表面改性研究成果可廣泛應用于材料表面自清潔、紡織、電子、仿生醫(yī)學等多個領域,榮獲江西省自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平時做科研寫論文,為了讓自己沉得下心,避免白天的繁雜事務,薛名山老師經(jīng)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挑燈夜戰(zhàn),寫論文往往字斟句酌,認真查找文獻,做到精益求精。舉世聞名的居里夫人為了不讓閑談的客人坐下來,會客廳只有兩把簡單的椅子,有趣的是我們在薛名山老師的辦公室也只看到了兩把簡單的椅子,沒有多余的椅子,而這使他遠離了人事的侵擾和盛名的渲染,從而沉下心努力攀登科學的頂峰,閱盡人生的另一種瑰麗的風景。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在科研的道路上,薛名山老師特別強調(diào)團隊合作精神。他認為自己能夠取得這些科研成就,離不開學校和學院領導的支持,尤其是團隊所有人的支持。在他的團隊中,薛名山老師特別提到團隊負責人李文教授。李教授給了他們科研團隊一個非常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不會特別要求他們做什么,但是他們團隊里的每一個人都會十分積極主動地去完成自己份內(nèi)的事情,充分發(fā)揮每一個人的優(yōu)勢,該付出的時候都舍得付出。團隊之間的默契與互助也是薛名山老師科研團隊屢創(chuàng)佳績的基礎與前提。
薛名山老師認為自己團隊里的歐軍飛老師和王法軍老師都是非常好的兄弟,除了在科研上互相交流溝通專業(yè)問題,平時工作生活中的小事也都非常熱心地相互幫助。例如,有時候薛老師教學科研任務緊張的時候,一些事情顧及不過來,王老師和歐老師都會主動幫忙。薛名山老師說:“團隊之間不要太計較,要舍得,首先不要想自己能得到什么,要想自己能付出什么,一份付出一份收獲,只有舍得付出才能有所收獲。求人不如求自己,幫人就是幫自己。” 他很感激有這樣的領導和團隊。人盡其才,悉用其力,一心以使之也。止如丘山,發(fā)如風雨,如此則有當今之成就。
亦師亦友,潤物無聲
對于學生的培養(yǎng),薛老師認為應更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他經(jīng)常找自己的研究生談心,主動關心他們的生活,告訴他們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告誡他們不要僅僅局限在如何獲得學位,而是要關注怎樣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能力,為以后的人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他希望學生不僅僅要學好自己的專業(yè),更要學會如何做人做事。研究生提到薛老師都覺得他是一名亦師亦友的好導師,在科研工作中非常嚴格,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像一位朋友一樣關心他們。有學生生病了,薛老師會去醫(yī)院親自探望,在學生的聚會上,薛老師也宛如一名同齡人,和學生們打成一片,無話不說,所以于學生而言,薛老師既是一名嚴師,也是一名摯友,讓他們學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薛名山老師有一種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氣質。或許也正是因為有這樣沉穩(wěn)的氣質,才能讓他在科研這條路上走得如此堅定而又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