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在昌航】文法學院陳凱旋:厚積薄發,為水代言
文法學院研究生陳凱旋
3月份,華潤怡寶水公益計劃通過聯合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在全國范圍內60余所高校中選拔了10名優秀大學生,啟動2018“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水說公益”全國公益演講大會。我校文法學院廣播電視藝術系研究生陳凱旋同學,與全國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湖南大學等9所高校的同學,作為青年意見領袖參與“水說公益”全國公益演講大會,為水發聲。
演講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是怎樣的努力讓陳凱旋在全國脫穎而出,他在水公益活動中又有怎樣的優秀表現?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了陳凱旋的課室。
過關斬將,厚積薄發
陳凱旋作為江西省唯一一位入選的大學生,可想而知是經過了重重考驗才能夠站在首都經濟與貿易大學的講壇上,面向全國發出自己的聲音,提出自己的倡議。看似困難,但對于一個早有準備的人來說卻是水到渠成。
本科時期的陳凱旋,是南昌航空大學校園廣播站站長,在播音和演講方面已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比賽,成績頗豐。作為中國青年報校媒FM的主播,本身就熱衷于公益的他,得知了公益演講的信息,便不假思索地積極參與競選。
投遞簡歷是跨入門檻的第一步。履歷上,亮眼的獎項和豐富的實踐經歷讓他的履歷迅速脫穎而出。比如參加相關主持人大賽所獲的獎項,以及在快樂大本營做實習導演等經歷,都為他的演講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為簡歷上的“亮點”。
“能夠參加類似這樣的活動,最重要是要感謝學校對我的栽培。在學校的所學所得,為參加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實,未來還有很大的空間需要去努力,不能夠就此停步。”陳凱旋滿懷感恩地說。
“水公益”,陳凱旋有自己的看法
“水公益、水環保”多年來一直是社會的熱議話題。社會各界人士不乏提出各式各樣的觀點。小到從小學老師的講桌上,大至國家領導人的文件里,都可以找到關于節水的言論倡議。對于這樣一個全民熱議話題,陳凱旋卻另辟蹊徑,找到了他自己的切入點,以自己特有的情感感染著觀眾。
陳凱旋說:“我演講的主題是‘守護老水井’。在我出生的那年,我爺爺在家門口挖了一口水井。這口井對我來說意義重大。”陳凱旋從水井的變化入手,從水井的水源豐富到逐漸干涸,反映出人們對水的保護意識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陳凱旋把水和用水的人相聯系,老水井上承載的是老一輩人的記憶。老一輩的人逐漸在時間中老去,老水井也隨著年代的變遷由盛轉衰。“其實水和人一樣,真的失去了就不會再回來。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我們身邊的人。同時也要像珍惜我們所愛的人一樣珍惜我們的水源。”陳凱旋如是說。
在演講的現場感染力方面,陳凱旋也有自己的認知:要跟觀眾產生共鳴。“你的情感一定要是真實的。不一定說語言要有多么的華麗,也不一定說普通話有多么標準,其實我覺得就是大大方方的,真誠就好。”
在陳凱旋看來,演講其實是和觀眾心與心的溝通。“就是像許多的老朋友,安安靜靜的聽你講你內心的故事。語言不要太累贅,也沒必要去喊口號。最重要的是,化平和為力量吧。即使我的故事不能感動所有的人,但是我覺得能夠感動起碼十個人或者一百個人,我覺得也是有用的。”
化思考為行動,踐行水公益
此次演講對于陳凱旋而言,不單是演講上的一次經歷,更是加深了他對水公益的了解和熱愛。他在生活中積極踐行著水公益,也積極號召大學生們一起來為水“做點什么”。比如刷牙、洗澡時注意節約用水等。“我覺得做環保并不是要在生活上多么苛求自己,只是從小事開始,去做力所能及能做的事。” 他還積極建議大學生群體組織或是參與一些中大型的水環保活動。例如組織志愿者去河邊撿拾垃圾、在安全的淺灘進行河床清理、參與保護水生動植物等等。
“90后大學生的突出特點之一就是敢想敢做,我認為這是很好的精神。有想法就要去實踐,這樣既可以鍛煉自己,也可以對社會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陳凱旋如是說。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陳凱旋一直是這樣用心的學習和生活,不失時機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檢驗自己,把自己的專業與社會實踐活動完美結合,找到了成長的“捷徑”。其實,這條“捷徑”屬于每一位青年大學生。在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每一位同學都應該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檢驗自己的所學,收獲課堂以外的知識,汲取成長所必需的養分,促進自身不斷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