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山月同心 筑云端課堂——記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筑夢支教團的特殊輔導課
南昌航空大學“筑夢·逐夢·圓夢”獎學基金頒發現場
白石小學教師為了解云支教輔導效果家訪
白石小學可愛的孩子們給支教團成員寫信
白石小學學生們感謝我校設立“筑夢·逐夢·圓夢”獎學基金
啟航網訊 “姐姐,我好想跟你見一面,我知道你也很忙,有時我就沒吵你……謝謝你教會了我很多知識。”白石小學的陳地香用天真又稚嫩的筆觸書寫下了對我校筑夢線上支教團成員的濃濃愛意,也讓支教團的成員們忍不住濕了眼眶。
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筑夢支教團之前就與坐落在國家級貧困縣興國白石村的小朋友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2019年,支教團走進白石小學,開展了為期15天的暑期支教活動。他們走訪調研當地扶貧工作,為開設暑期輔導班積累經驗;他們講述紅色故事、科普航空知識,為孩子們內心埋下航空報國的種子;他們開展安全自護教育,為孩子們帶去一個逐夢的仲夏,為祖國基礎教育薄弱的貧困鄉村奉獻青春力量。同年,支教活動團獲學校“芙蓉學子·公益行動獎”,獎金為10000元。成員們經商議后一致決定將獎金全部捐獻給白石小學,盡自己的所能為孩子們帶去力量。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不斷延期的復學,支教團的指導老師彭頌和成員們心中始終牽掛著白石小學孩子們的學習與生活情況。不如線上支教進行輔導?想法一經提出,大家二話不說展開了行動。
從“私人定制”的試點師生開始
試點先行的“小老師”陳藝馳去年暑期“三下鄉”活動就實地探訪了白石小學,和那里的孩子們相處的日子給他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白石小學的邱聯平是陳藝馳之前輔導過的孩子,這次兩個人的線上“合作”也默契十足。“試點是為了看可不可行,教書育人本就是十分嚴肅且重要的事情,不能毫無準備就開始。”為期一周的“一對一”線上輔導之初,陳藝馳通過消息、語音等方式與邱聯平交流,了解他的學習情況、引導他表達想法。隨后,陳藝馳按照原定計劃,在周一至周五每晚7點至8點半這個時間段內,有針對性地開展輔導,實時在線答疑解惑。
試點結束后,陳藝馳感觸頗深,“在這幾天的輔導里,我最深切的感受是,這樣的線上輔導雖比較辛苦,但孩子有收獲,他將不懂的學懂了。有時孩子那邊傳來喜悅的笑聲,我聽后都會感到很滿足。我希望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讓這群孩子越來越好。”一周的試水,固然好處多多,但也同時暴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若是周一至周五每天固定時間段輔導,支教志愿者很難平衡好自身的學習、生活。有了試點的經驗,指導老師彭頌和成員們不斷交流,最終探索出一個較為完善的線上支教的模式——靈活約定時間答疑:志愿者們根據各自的時間和孩子及其家長溝通,每隔兩三天進行一次輔導。組隊結對教學:2到3人組隊共同輔導一個學生,一人輔導一門或兩門科目。重點難點突破:志愿者們嘗試布置作業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根據實際問題抓重點、破難點,力爭鞏固知識點。
招募線上輔導志愿者的通知一出,報名表紛至沓來,很快30位“小老師”集結完畢。大家熱火朝天地就線上輔導如何開展進行討論交流,期間,指導老師彭頌還特別為“小老師”們也上了一堂課,在為志愿者們加油打氣的同時,將“如何引導性格內向的孩子,如何更好地與孩子相處”等經驗“傾囊而出”。
2020年3月13日,“NCHU筑夢支教團對接白石小學線上輔導”志愿活動正式開始……
線上輔導和愛同時啟航
志愿者們來自五湖四海,和白石小學的孩子們隔屏相望。因為沒有小學教材,志愿者們只能通過提前觀看他們的網課來了解學習內容和重難點。隨后,大家根據各自的情況與孩子及其家長溝通,自行確定輔導時間。輔導的內容,從作業講解到語句糾音、標點符號修改再到重點難點講解,無一不涵蓋在內。
山里孩子們普遍內向的性格,是他們線上輔導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孩子們多是留守兒童,對外界或陌生的人、事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抵觸。我們原計劃采取視頻輔導的方法,但一些孩子第一次見到陌生人會有點害羞,不愿意開視頻,于是,我們遵從這些孩子的意愿,最后采取了語音輔導。”
此外,線上輔導較難確定孩子的學習狀態,溝通有時不如面對面來得及時方便,面對調皮一些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與教導。不過,即便有這些困難,支教團的成員們依舊迎難而上,認真細致地指導孩子們完成學習任務。“眾人拾柴火焰高”,團隊的力量不容小覷。每周的支教團總結會上,氣氛時而溫馨鼓舞,時而又紅臉出汗。大家將各自遇到的問題和盤托出,解決辦法好的被保留,不如意者則被“下架”,毫無情面可講。因為,支教團成員們深知“教書育人”是來不得半點馬虎和含糊的。
在這樣負責的態度面前,“攔路虎”一個個敗下陣來。回味這段經歷,個中曲折,甘苦相伴。但成員們還是更多地愿意說起“甘甜”的那部分,志愿者鄧子童分享了一個小故事:一日下午她教小朋友英語單詞和課文,個別讀音孩子一直讀不正確,反復練習讓大家有些倦怠,甚至個別出現抵觸情緒。“晚上九點多,那個孩子突然發了兩條很長的語音,把那篇課文讀得非常好。我想,她應該默默練習了很久很久。那一刻,我真的又滿足又感動,心里暖到不行。”
我和你,都化為了光
啟程時心中涌動的光,志愿者們都珍藏在心。
談及為什么選擇線上支教,支教團的成員們答案各異,但每一個回答都可愛又讓人肅然起敬。有人是為了實現去年暑期與孩子們再見面的約定,有人是因為想要彌補丟失的以及渴望的陪伴,有人是出于“按捺不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人是為了提升自己、修煉本領……
被問到參與線上支教活動的初心時,志愿者姜茗浩真誠地說:“哪怕是讓他們有一絲微小的改變,我覺得都是很有意義的。我在城市長大,和他們的生長環境迥異,但我希望通過輔導能讓他們內心萌發出對更美好世界的向往。”他的眼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抹溫暖的光芒。
“在教孩子們的同時,我們自己也深受教育,同時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這應該就是‘教學相長’吧!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是,我們想讓孩子們感受到知識與愛的擁抱,繼而也成為一個內心溫暖的人。”志愿者邱楠如是說。
鄧子童幾乎最先響應支教的號召,她說:“疫情期間,很多醫護人員馳援武漢,他們不畏艱險、舍生忘死的精神令人敬佩。剛好學院有線上支教活動,我想在這個特殊時期,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她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讓青春之花綻放到祖國需要的地方”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在最后一次支教課上,鄧子童用娟秀的字體抄寫了小詩《相信未來》分享給孩子們:“我堅信人們對于我們的脊骨/那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她說,孩子是一個家的未來,也是一個社會的未來,雖然他們的生于大山、長于大山,但只要相信未來,就能創造出不一樣的東西。
提及支教團的成員,指導老師彭頌臉上滿是自豪。他說,他最深切感受就是,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次探索!從試點看可不可行到30名小老師云集結進行兩個多月的線上輔導,實踐過程十分艱辛。對深度貧困地區開展教育扶智,需要一批又一批優秀大學生的接力,支教團小老師們的愛心、奉獻、堅持,不僅能收獲到一份千里之外的珍貴友誼,更能不斷踐行“日新自強,知行合一”的校訓,運用所學知識報效祖國,回饋社會。
寫一封信給你,信里是精心裁剪過的時光
白石小學的小朋友們在線上輔導即將結束時,為“小老師”們寄來了一封封沉甸甸的信。不同于平日里“古代是不是存在過?世界會不會滅亡?”這樣古靈精怪的問題,這次,他們只留感謝在紙上。
“從一開始我們就成為了朋友,真是一件幸運的事。”“謝謝夏夏姐姐,謝謝你這三個月來對我的輔導,希望我們能再見一面哦!”“夏夏姐姐,你能不能送一張你的照片給我啊?”白石小學的曾恩艷大大小小的字體認真地書寫著對志愿者張夏的想念與感激。紙短情長,張夏面對著這封信箋,感動地說“希望恩艷小朋友記得多喝水,多閱讀。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快快樂樂、健健康康長大。”
白石小學的黃沁用紅格子信紙工工整整給“劉坤老師”和“溪老師”寫來了信。“劉坤老師,疫情雖然不能出門,但在家還是要運動一下的,不然你那腰……”“溪老師,我喜歡聽你講課。”樸實的話語,沒有華麗的辭藻修飾,甚至還偶爾夾雜著病句和錯別字,但卻句句叫人動容、字字令人珍惜。團員們說,透過這稚嫩又真摯的字里行間,感受到寄給遠方的信紙上,是孩子們精心裁剪過的時光。而那段美妙的時光里,恰好我們彼此同行。
線上輔導結束后,白石小學老師張宇峰激動地向支教團團員們道謝,“感謝支教團這段時間的付出,從現在的教學反饋來看,孩子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同時與人交流也更順暢更大膽了”。線上輔導期間,張宇峰和白石小學校長李良松密切配合輔導,深入村中家訪,與支教團團員們分享孩子們最“前線”的動態。李校長在和支教團連線時,熱情邀請大家一定再去石做客,盛贊“NCHU筑夢支教團團員們擁有愛心、耐心、細心、決心和新時代新青年的初心。”
青春與熱忱不畏懼距離,夢想與希望不辜負努力。如今,盡管線上支教活動已經結束,但我校學子與白石小學共同編織的夢還在延續。6月14日上午,由支教團捐贈的10000元已設立成為南昌航空大學“筑夢·逐夢·圓夢”獎學基金頒發給了24名白石小學的獲獎學生。
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子合力托舉的夢想種子已經播下,就讓我們在云端的另一邊靜待它開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