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

您的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南航要聞>詳細內容

南航要聞

【立德樹人】青年教師王銘勛:把黨課唱進歌聲里

來源:宣傳部 音樂學院 作者:龍莉 楊欣 遠航記者站 劉雅欣 攝影: 發布時間:2020-10-01 瀏覽次數: 【字體:

46f18392e92c47349d6ad819d49871f7.jpg

啟航網訊  “黨員嘛,不就是要吃苦在前,多做貢獻!”當音樂學院的八零后青年教師王銘勛獨特的帶有胸腔共振的聲音響起,音樂家的藝術感染力與一名老黨員的浩然正氣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這樣的老師,不管是帶學生、做科研,還是做黨建,都帶有一種令人愉悅的說服力,讓人極難忽視。

“一根筋”的教師

見過王銘勛的人,都知道他天生是要吃這碗飯的,與旁人相比顯得極為優越的聲線,讓他自小便倍受矚目。到了高一那年,被惜才的老師一眼相中,從此走上了音樂專業之路。直到2015年,在白俄羅斯國立文化藝術大學取得藝術學博士學位,王銘勛來到南昌航空大學音樂學院執教,潛心向學二十余載,舉手投足間,音樂家的氣質已渾然天成——這是學生們都喜歡他的最直觀的原因——身教在言傳之先,他仿佛在說:長大后,你也許能成為我。

但藝術遠不止詩和遠方,更需要眼前的腳踏實地。站上講臺后不久,王銘勛便對當時聲樂課“每周1節課,一學期16次教學,到畢業不到50節課”的教學頻率表示出了疑惑,聲樂絕不僅僅只是隨便唱幾句,它同樣是一門需要反復訓練、不斷精進的學科,而從自已的學習經歷來看,這樣的教學頻率下,學生的專業水平很難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于是,他自己給自己提要求:課上,開放課堂,讓沒有課的學生前來旁聽;課后,他是學生微信群“管理員”,第一時間在群里分享資源,隨時指導學生的發聲練習。

“唱歌就和開車一樣,頭腔共鳴、咬字吐字、聲音位置、氣息位置要協調運作,需要多練。”面對跨專業、信心不足的研究生,王銘勛不厭其煩,卻也堅持自己的標準絕不放松。

“沒想到到了大學,還要被課后‘留堂’練發聲!真是一根筋的老師!”這是學生對王銘勛的評價,帶有兩分調侃,還有十分的敬佩。

和學生近距離教學之后,王銘勛深刻意識到要想進一步提高學院的教學質量,必須加強國際之間的藝術文化交流,拓寬學生的視野。于是,他積極奔走聯系,先后從白俄羅斯、俄羅斯為學院引進了三位高水平的聲樂、鋼琴外籍專家,作為學校選課的授課教師。

同學們既激動,俄羅斯聲樂學派對中國聲樂教育有著極大的影響,這樣的老師對自己的專業水平提高肯定大有裨益。同時又有些遲疑:“不會俄語,這門課程即使選了能否學得會?”

得知了同學們的顧慮,王銘勛默默地出現在了每次選課的教室里,為同學們進行實時翻譯。這就是一顆定心丸,讓這原本只有50%中簽率的選修課,成了真正的大熱門。此舉,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水平,中外教師的交流碰撞也大大地提高了學院的教學水平。

“一根筋”為學生的王銘勛,自然也得到學生們以成績相報的“謝禮”。近年來,他指導的學生捷報頻傳,在第二屆全國高校美育成果展演大賽、第十二屆世界華人青少年藝術節暨第十屆海峽兩岸青少年藝術節江西賽區選拔賽、普羅科菲列夫國際音樂大賽等國內外專業比賽中,屢次斬獲一等獎。

“兩手抓”的科研者

“通過從事科研工作,可以為教學內容的豐富和多樣性提供有力的支持。”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需要極大的熱愛和勇氣,但古典音樂恒久不滅的魅力,以及對學生的熱愛,讓王銘勛教學之外,并不止步地往音樂更深更遠處不停探索。

他把目光投向了音樂劇,這是一個冷門中的冷門,意味著關注度小,冷板凳長。畢竟大多數國人對音樂劇的認識還停留在國內上世紀80年代音樂劇《特區回旋曲》《新月》時期,相關理論研究更是有限。然而在讀博期間有幸接觸過音樂劇研究的王銘勛,卻為它集美聲、舞蹈、光學等為一體的藝術性所著迷,幾乎以一個“獨行俠”的姿態,踽踽前行。

每當科研遇到“瓶頸”的時候,王銘勛總會回想起高中時代,第一次聽到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鱒魚》,那似乎充滿明朗靚麗的光澤,洋溢著生命無限活力的優美旋律,給自己帶來經久不變的感動與鼓勵,讓他從科研路上的“挫折”中重新振作起來。

認真對待音樂的人,音樂以同樣的熱情給予回報。王銘勛的研究多次立項省級社科類研究項目,在中外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俄語專著《20-21世紀中國音樂劇的發展與創作研究》以及中文專著《全球化視野下的音樂劇文化探析》等三部學術專著;指導的研究生先后在《戲劇之家》《黃河之家》發表學術論文。

近年來,交叉學科蓬勃發展。王銘勛在了解到學校信息工程學院的“人工智能”團隊后,便一起組建了“智能音樂”研究團隊,致力于醫療領域,為自閉癥患者、抑郁癥患者、術后康復病人等特殊人群進行音樂干預。經過反復的研究和實驗,項目已進入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豫章師范學院兒童康復中心,進展得十分迅速。“智能音樂”作為一個前衛的研究項目,為學院科研工作的展開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同時也帶動了一批老師投入到新的科研領域研究。

“三管齊下”的黨支書

王銘勛一直記得2005年6月3日這個日子,這一天,他正式入黨,電話到家,作為村支書的姥爺,將家門上掛著的“模范黨員家庭”的牌匾,細細地又擦亮了些。出生在一個多半成員都是黨員的家里,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早已在王銘勛內心生根發芽。

音樂學院實訓中心的黨支部書記,王銘勛干得有聲有色。除了帶頭開展政治學習,保持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的高度一致,在王銘勛組織的支部活動上,往往紅歌飄飄,更加歡樂與活潑。

他常常鼓勵學生去唱《我愛你中國》《江西是個好地方》等紅歌,與同學們一起學習、體悟在這些膾炙人口、廣為傳唱的歌曲背后所產生的時代背景、歌詞含義,以及蘊藏的深厚感情,儼然一堂“音樂思政課”。而在黨支部會議上,王銘勛更是將“如何將音樂教育與思政工作相結合”等問題拋出,組織老師對此進行深入討論,為下一次的活動積攢可供參考的經驗。

黨建與音樂,在王銘勛的合奏下,漸漸唱出了“新聲”。他帶領支部黨員結合自身專業優勢,成功申報了校級黨建課題《弘揚航空精神——藝術類專業特色支部建設研究》。支部黨員積極參與,先后創作了《我想要入黨》《青春期愿》等社會正能量、校園正能量的作品,并受到各大媒體轉載,在社會上廣受好評。

梵高在寫給提奧的信里說到:“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王銘勛用音樂在心里點燃了一團火,然后,以一個教師、科研工作者、黨支書的姿態忙碌著,把所有的光和熱都給了他的學生、事業和黨,這,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