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熱愛的,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事業——記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輔導員曾殊青
啟航網訊 “孩子們”是曾殊青經常掛在嘴邊的稱呼。今年,是她擔任輔導員的第12個年頭。12年中,無數“孩子們”在她的關心關愛關懷之下成長,她也成為了“孩子們”心中可親可敬可信的老師和朋友。有人問她:“為什么在一個崗位上一干就這么多個年頭?”。她說,對我來講,輔導員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事業。
回望初心,是選擇,更是堅守
2004年,曾殊青成為學校高職學院的一名輔導員,這是曾殊青在人生道路上做出的第一個職業選擇,也正是因為遵從內心的這個選擇,她在崗位上一干就是八年多。八年來,她認真對待每一名同學,經常同大家在一起交流談心,幫助大家解決生活學習思想上的難題,逐漸成了同學們的知心人和好老師,也成長為高職學院的黨委組織員。2012年,因為學院撤銷,曾殊青調到管理崗位,先后擔任招標采購中心主管、工程訓練中心辦公室主任。到管理崗位后的曾殊青,經常接到曾經的學生打來的電話,聽著他們述說著自己的成功喜悅、痛苦憂愁,甚至家長里短。每次她都耐心地聽著,在感受幸福的同時,也感受到一種召喚。“或許冥冥之中有種力量,讓我回到學生身邊,他們需要我,我也需要他們”。在這份牽掛與信念之下,2017年,在擔任了5年科長之后,曾殊青毅然辭掉職務,選擇重新回到輔導員崗位。那一刻的她,又變回了大家身邊的“知心人”。
“輔導員可能是最繁瑣、最辛苦的工作,但可能也是最有活力、最有獲得感的工作。在這里,我能通過努力給學生力量,也能從學生身上得到力量。”
剛回到輔導員崗位,直接接手的就是2015級整個年級共14個班的502名學生。這在任何人看來,都幾乎是一項近乎于嚴苛的工作,但曾殊青并沒有退縮,她告訴自己:“只要我的孩子們需要我,我就不僅要干,而且要干好!”于是,曾殊青迅速投入工作,利用各種時間各種方式熟悉情況。那段時間,她的辦公室桌前總是圍坐著學生,她的微信、QQ也一直處在閃爍狀態。在熟悉了同學們的情況之后,曾殊青便馬不停蹄地開展班委改選、評優評先、心理摸排、建檔立卡、談心談話、寢室檢查、隨堂聽課、黨員發展、聯系家長等一系列工作……在同學們眼中,曾老師就像一顆陀螺似的,每天都在保持運轉。好幾次,等曾殊青忙完了手中的活,才發現自己還沒吃飯,甚至早已錯過了回家的最后一班校車。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悉心澆灌的花朵結出了豐碩的“果實”。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整個年級502名學子中有195人考上了研究生,占畢業生總數的39.31%,不僅刷新了學院考研記錄,更是在全校考研排行榜上牢牢占據了第一。其中,11個班升學率30%以上,7個班就業率90%以上,高分子材料專業考研率超過48.07%。面對這成績,學生笑了,她也笑了,笑得那么開心,就像15年前她剛做輔導員時一樣。
肩擔使命,是承諾,更是信念
“五年之后再做輔導員,既是重‘新’開始,也是從‘心’開始”。曾殊青在心中許下鄭重承諾。雖然曾做過八年輔導員,但一切都在變,社會在變、學校在變、學生也在變,要做好這個工作,不僅要有重頭再來的勇氣,更要有重新做好的能力,不然就是辜負學校、辜負學生。為此,她給自己定下了四個要求——“思想要活、知識要新、觀察要細、心態要好”。
思想要活,要拉攏和學生的差距。“和別的職業不同,做輔導員,光有熱情肯定不夠,還要走進同學中間”。她是QQ群最活躍的人,也成了學生宿舍的“不速之客”,曾殊青不放過任何一個走進學生的機會,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
知識要新,要跟上他們的脈動。“同學們的興趣愛好,自己不一定都會,但至少要懂。這樣的話和同學們談話聊天時,就很容易同頻共振,達到很好的交流效果。”于是,她經常悄悄去看學生的朋友圈,熟悉他們的網絡語,了解同學們的喜好。
觀察要細,要認真對待每個個體。“一個學生,對班級來說可能是群體中的一員,但對于他的家庭來說,則是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和資源的希望”。她時刻關注著同學的學習生活和思想狀態,并在腦海中給每個人建立一個“檔案”,學生有什么困難,她總能第一時間發現,并給予及時的幫助。
心態要好,要學會笑著把事情做好。“情緒會感染學生,只有你是陽光,他才不會有陰天。”工作之余,曾殊青經常翻看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她常說:“教師最大的職責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掌握自我調試、緩解壓力的能力,并用豁達的心胸去包容引導學生,用積極的心態點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熱情。”
“你不累嗎?”深夜,看著燈光下曾殊青因照顧生病的愛人、讀書的孩子、年邁的老人而疲憊的身影,她愛人幾次心疼地問道。“累啊,可累得開心。”那一刻,曾殊青笑得像個孩子。在困難面前,她從來都不會退縮,因為支撐她的不是一股熱情,而是一種承諾、一種信念。
“為一句無聲的諾言,默默地跟著你這么多年。當你累了倦了或是寂寞難言,總是全心全意地出現在你面前。”歌詞的內容,既是她對學生付出的寫照,也是同學們對她的承諾的回饋。重回輔導員崗位的四年,她先后帶了兩屆共800多名學生,這其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典型:全國優秀共青團員、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周煜,因沖進火場救火而獲“感動昌航”的魏金彪、廖興華、姚鑫劍、龔宗貴,因品學兼優而獲“感動昌航”提名的李全,見義勇為救助同學的李偉……每當曾殊青累了倦了的時候,他們的笑臉總是一個個的浮現在她的腦海中,激勵著她繼續前進。
學子教育,要用心,更要有愛
“過去做輔導員,更多是用心,做了父母之后,我覺得還應該有愛。”曾殊青總是用父母之心去面對“孩子們”的喜怒哀樂,目光所及都是“孩子們”的瑣碎日常。“為啥生病不告訴我?”“怎么又瘦了?”“最近遇到什么煩心事兒了嗎?”“這學期表現不錯,拿到獎學金好好犒勞犒勞自己!”……她總是用愛去呵護學生成長,用愛去撼動學生心靈,也讓愛在學生中傳遞。
在曾殊青接手的班級中,有一位已經學業預警、即將留級,并且有些叛逆的學生,叫周自強(化名)。為了幫他走出“困境”,曾殊青經常“盯著”這個孩子,一有機會就在他面前“嘮嘮叨叨”,一發現他思想有波動就立馬找來“苦口婆心”,并且主動幫他聯系老師,進行指導。一次次鼓勵,一回回監督,一天天叮囑,曾殊青自己都不記得已經同周自強聊了多少次天,談了多少次話。終于,經過一年努力,他開始改變了,每天泡在圖書館認真復習,不僅通過了大部分重修科目,而且主動關心班級和同學,還當上了班干部。
“自強最讓我感動的不僅在于他的轉變,更在于他的爆發。”2020年春天,疫情突如其來。作為學院唯一留在南昌的輔導員,曾殊青的假期提前結束,并承擔起了緊急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任,網絡渠道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全面排查學生情況,在短短3個小時內就將全院學生寒假去向、健康狀況和家庭情況排查清楚,并每天組織學生健康打卡,直到確定學生全部健康后才去休息。當得知一名湖北籍學生因疫情而心理焦慮時,她多次通過電話積極與該生溝通,耐心引導他樹立樂觀心態,并主動與其父母聯系,關心其家庭情況。在了解到學生家庭的困難時,曾殊青還積極對接學校,為他及家人爭取各種幫助。
在曾殊青的帶動下,自強也行動了。他積極參與學院教師創建的“南昌航空大學武漢物資支援募集群”,在短短48小時,聚集290人,募集1萬多資金,購買了666個N95口罩第一時間捐給了疫情地區,并將剩余2000多元善款以“南昌航空大學學子及社會青年志愿者”名義捐往武漢市慈善總會,在疫情防控最緊張的時刻,自強貢獻了一份南航學子的愛心。面對他人對募捐的質疑,自強不停地回復、解釋、說明,一一消除他人的疑慮。事后,有人問他“要說那么多話,解釋那么多遍,你煩嗎?”周自強笑了笑說,“和曾老師對我說的話比起來,這一點都不多。”
如果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那曾殊青就是那一棵樹、一朵云。她主動放棄管理職務,潛心輔導員崗位,用自己的行動帶動“孩子們”,茂盛了一片森林,創造了一片天空。
(攝影/朱鴻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