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元利剛博士成果在Advanced Materials雜志發表
啟航網訊 近日,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光電信息感知技術與儀器江西省重點實驗室和無損檢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劉偉慶教授團隊元利剛博士在材料領域國際頂尖權威雜志《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IF=27.4)發表題為“Bottom contact engineering for ambient fabrication of >25% dur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的研究論文。作者:Ligang Yuan, Shibing Zou, Kaicheng Zhang , Peng Huang, Yuyan Dong, Jiarong Wang, Kezhou Fan, Man Yu Lam, Xiao Wu, Wei Cheng, Ruijia Tang, Wenhao Chen, Weiqing Liu, Kam Sing Wong, Keyou Yan。論文通過葡萄糖酸鈉摻雜氧化錫電子傳輸層的埋底界面優化策略,提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和光照穩定性。
目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認證效率已經超過了26%,展現出非常好的應用前景。然而,埋底界面上的缺陷在光照作用下會加速鈣鈦礦的分解,降低器件的工作穩定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元利剛博士等人通過葡萄糖酸鈉摻雜氧化錫優化埋底氧化錫電子傳輸層的表面特性。這不僅有效調控了氧化錫電子傳輸層的能級和電子遷移率。同時附著在氧化錫表面的葡萄糖酸鈉分子與鈣鈦礦會發生化學鍵合作用,抑制鈣鈦礦薄膜埋底界面上孔洞形成和改善薄膜的結晶質量。最終實現轉換效率為25.34%(認證25.17%)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制備。與此同時,通過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光老化過程的研究發現,埋底界面的光降解由界面上的孔洞和晶界引發,并延伸到晶粒的表面。為此,通過葡萄糖酸鈉摻雜氧化錫抑制了鈣鈦礦薄膜埋底界面上的孔洞生成,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器件的光穩定性。
文章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2409261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南昌航空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金等項目支持。
研究團隊介紹:目前主要依托南昌航空大學光電信息感知技術與儀器江西省重點實驗室和無損檢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劉偉慶教授團隊開展研究。團隊主要成員和研究方向如下:
元利剛,博士,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近年來主要致力于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環境空氣工藝及其光熱降解機制研究,主持南昌航空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金1項,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10余篇。
陳文浩,博士,近年來致力于新型晶體硅太陽電池材料與器件,及其與鈣鈦礦材料結合的疊層器件開發中的關鍵問題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太陽能相關高水平論文10余篇。
劉偉慶,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教授,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系主任,近年來致力于太陽電池界面結構優化和微質量傳感研究。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7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