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矚目】高校博物館:好看好玩又有料
啟航網訊:我校航空科技館個性鮮明,以大學學科特色為依托,承載著航空領域的專業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被江西日報、江西新聞等多家主流媒體報道。
原文如下:
在當下的文博熱潮中,博物館一票難求成為新的文化現象。與綜合性博物館相比,高校博物館個性鮮明,大多以大學學科特色為依托,承載著某一領域的專業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其中一些館藏精品更是學術研究的珍貴資料,也是中華文明史中不可小覷的寶貴財富,非常值得一探。
展品小眾又硬核
“之前了解過相關航空器知識,今天能親眼見到強-5飛機,太激動了。”南昌航空大學孝彭書院航空材料專業學生余洋洋,一進航空科技館,就被場館中央擺放的強-5飛機所吸引。
2024中國航空產業大會暨南昌飛行大會開幕當天,在南昌航空大學內,一座融合了科學性、教育性、體驗性的航空科技館正式開館,與觀眾見面。
強-5是中航工業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南昌飛機制造公司)設計制造的中國第一種強擊機,被譽為中國航空工業的驕傲。1958年,這架機型開始研發,1965年迎來首飛,3年后便開始大規模生產,直到2012年交付最后一架,強-5以47年的服役時間書寫了一段傳奇。強-5的設計者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南昌航空大學前身)首任院長陸孝彭。而在強-5研制過程中形成的“自強自立,求實創新;百折不撓,團結奮進;獻身航空,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質也成為中國航空工業自強不息的寫照。
科技的魅力讓參觀者心向往之,自然的造物神奇也讓人驚嘆。大型海百合化石標本鑲嵌在墻壁內,讓人感受到來自遠古的震撼;整窩的恐龍蛋化石安靜“躺”在展廳內,仿佛向觀眾訴說著億萬年前的故事;巨型晶洞里的紫水晶宛如深邃天穹里的群星,奪人眼球……在江西應用科技學院圖書館,藏著一個“寶藏”博物館——劉光華自然遺產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一次奇妙的自然探究之旅開啟。這里展示了自然遺產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兩大類:礦物(寶石)和古生物化石。前者是地球及太陽系46億年來形成與演變的產物,后者代表地球生物30多億年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生物遺骸與遺跡。
展品中不乏世界頂級的藏品與首次展出的精品,比如格里比亞努斯古蟒化石,世界最大紅硅鈣錳礦,重約95000克拉的海藍寶石“藍月”等。
而在贛南醫科大學紅色衛生史博物館展廳核心位置的玻璃展柜里,陳列著一套木質課桌椅,桌面上有一架木燈臺,煤油燈碗里還有燈芯。“這可是我們博物館展館最有價值的文物,它來自中國共產黨1931年在瑞金創辦的第一所軍醫學校——中國醫科大學(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這是學校籌建博物館時,從當地原封不動搬來的。”博物館學生講解員咼幸子介紹說。
贛南醫科大學紅色衛生史博物館是一座陳列展示、宣傳研究中央蘇區衛生史的專題性院校博物館。它的展品中,有紅軍醫院傷病員用過的木質火籠、稱量中藥材的戥秤,骨質秤桿,手術器械,還有藥業合作社股票、紅軍編撰的醫藥衛生書籍等。走進這座博物館,仿若穿越至了那個年代,敲開了紅軍醫院那扇門,看見了軍醫們在戰火硝煙中,救治傷員、醫治百姓……
內容專業且精深
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是紅色醫療衛生和人民醫學教育的發源地,形成了具有獨特價值的紅色衛生文化資源。贛南醫科大學紅色衛生史博物館用“創建紅色衛生”“開展衛生運動”“培養醫務人才”等篇章,展示了1927年到1934年間的紅色醫療衛生史料、物品、圖片等藏品近1500件。百年前的故事,在老物件身上靜靜銘刻著。
江西是我國唯一同時擁有旋翼機和固定翼機研發生產能力的省份。江西航空的演進始終追隨著祖國航空事業前行的步伐。漫步在南昌航空大學航空科技館內,觀眾能看到新中國制造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在南昌首飛后,毛澤東主席親筆簽署給洪都航空全體職工的嘉勉信;還能看到占展區四分之一部分的“江西造”國產大飛機C919的“成長日記”……從萊特兄弟的首次飛行,到現代航空科技的日新月異,七個展區所展示出的航空文化見證了人類探索蒼穹的歷史和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歷程。
不僅有強-5,館內還有包括直-11、K-8、殲-15、殲-20在內的10余架軍用和民用航空器的實體與模型。這些硬核展品集中亮相,“圈粉”眾多,吸睛無數。每一架航空器的背后都承載著中國航空科技的關鍵突破,見證了我國航空工業的創新與進步。
“在人類探索天空的征途中,航空業的崛起不僅改變了交通方式,更孕育了一種獨特的航空文化。在教育領域,航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尤為重要。”該校航空宇航學院黨委書記江凡介紹,學校建設航空科技館不僅能用于教學、科普,還能激發參觀者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劉光華自然遺產博物館,“光環”也不少。自2020年開館以來,它已入選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南昌市科普教育基地等。
每個藏品背后,都有著獨屬于它的故事。就拿鎮館之寶之一的“紅硅鈣錳礦之王”來說吧,它原產于湖北黃石的馮家山礦,曾在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2015年,寶石礦物研究專家劉光華在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觀展時,發現了這塊中國的珍寶,克服重重阻礙,最終將其買下,讓它永遠回歸中國。
是研究者的“蓄水池”,也是服務社會的科普地
為何學校內會有一座專注自然遺產的博物館?“這里既是博物館,也是學生的實訓基地,還為社會提供了一個探討自然奧秘與學習自然科學的場所。每年的新生開學第一課,參觀博物館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劉光華介紹。
博物館不僅把社會公眾“請進來”,還把科普服務“送出去”,自開館以來,已累計接待校內外參觀者6萬余名。劉光華自然遺產博物館主任周筱旭告訴記者。
開門辦館的還有贛南醫科大學紅色衛生史博物館。該館得到了民間收藏家、蘇區歷史愛好者等各方人士的熱切關注和大力支持,他們紛紛將有關資料或實物無償捐獻給博物館,豐富了博物館館藏資源。
謝煥輝曾任紅軍第一后方醫院院長兼黨委書記等職,他的后人捐贈了謝煥輝使用過的藤編藥籃、戴過的老花鏡,以及撰寫的回憶錄和學醫筆記等實物照片。就拿謝煥輝的筆記來說,手掌大小的筆記本上,用米粒大小的行楷謄寫的學醫心得,沒有一處誤抄涂改,盡顯老一輩醫務工作者的精神,十分珍貴。
博物館是研究者的“蓄水池”,也是思政教育“體驗所”。贛南醫科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第一課便是參觀紅色衛生史博物館,讓新生們充分了解中國共產黨白手起家,一步步建立、發展、完善蘇區醫療衛生體系,保障軍民生命健康的歷史,走好醫學生從醫之路的第一步。
早在2011年,國家文物局、教育部就印發文件,部署加強高校博物館建設與發展,鼓勵高校博物館增強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社會服務效益。當下,藏品的“高冷”屬性已在多方努力之下被剔除,它們親切可感、近在眼前,“飛”入尋常百姓家。
走,一起去逛高校博物館,觸摸真實可感的歷史,用更多元的視角解鎖有趣的江西文化吧。
附相關媒體鏈接:
中國教育發布:http://fx.xwapp.moe.gov.cn/article/202501/677b446a95e2352a57702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