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報: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創新團隊顯山露水
轉載于《江西日報》2010年9月17日A2版
放棄單兵孤立作戰 實施團隊合作攻關
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創新團隊顯山露水
本報訊(記者李文亭 通訊員杜為)9月13日,記者從南昌航空大學獲悉,該校科技創新捷報頻傳:不久前結束的省科技獎勵大會上,該校“基于圖像圖形的三維重建與識別理論和方法研究”、“樁土共同作用若干實現方法與工程應用研究”和“基于多層安全代理的集成訪問控制系統”等3個項目,分別獲得省自然科學獎、省技術發明獎、省科技進步獎的二等獎。令人欣喜的是,該校另外3個科研項目已通過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評審。取得這些成果,這些科研成果均由,標志著該校組建科技創新團隊推進科技創新取得成功。
一直以來,該校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學校發展的動力,不斷提高服務航空國防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全校科研工作持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2009年,為了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該校積極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創新學校的科研管理體制,組建30余個科技創新團隊。在此基礎上,該校進一步完善校、院、團隊3級建構兩級管理的管理體制,并且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人事管理體制和考核激勵機制,為推動全校科研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該校科技處處長周賢良高興地說,組織若干個技創新團隊,目的是把原來單個的優秀人才凝聚在一起,集中力量,團結協作,共同攻關,為學校參與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創造條件。為了保證這一改革舉措取得成效,該校創新科技創新團隊的考核機制,把以前“短、頻、快”的年度傳統考核改為3年一考核,對個人考核改為對團隊考核,以此鼓勵科研人員和創新團隊沉下心來,潛心鉆研。與此同時,為策劃、培育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該校加大了對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投入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資助獎勵力度。2009年度,該校投入近千萬元用于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
該校以組建科技創新團隊為核心的改革措施,激發全校科技創新的熱情,取得了喜人的成效。去年,該校獲2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舉實現資源環境領域“863計劃”項目的零突破;該校“影響多晶硅太陽電池轉換效率的關鍵原因研究”獲得2009年江西省重大招標項目立項;該校國防科技研究院院長杜楠教授參與的《鋼鐵材料及制品大氣腐蝕數據積累、規律和共享服務》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今年,該校又獲2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能源再生型可穿戴的混合智能材料開發”項目獲得科技部2010年度國際科技合作計劃資助。如今,該校科技創新團隊積極參與航空國防科研工作和地方經濟建設,在國家大飛機、新型戰斗機和發動機項目,在國防科工局“民用配套項目”和總裝預研基金項目研究中,在南昌地鐵建設等科研中,處處閃現他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