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報道我校97屆畢業生陳明
轉載于2010年11月12日中國青年報,軍事周刊
導彈營長的三次漂亮“轉身”—記南京軍區某導彈團二營營長陳明
昔日的大學同學說:陳明是令人羨慕的。他在火熱的軍營里取得了驕人業績。
身邊的戰友說:陳明是我們的驕傲。他完成了從大學生到優秀士兵再到全軍優秀指揮官的三次漂亮“轉身”。
部隊首長說:陳明是大學生士兵的佼佼者。他執著從軍報國理想,立足軍營磨礪成才,是在軍事斗爭準備中涌現出的新時期精武標兵。
南京軍區某導彈團二營營長陳明,用行動書寫了一名大學生士兵的成才之路。
當兵是好兵
1997年,陳明從南昌航空大學計算機系畢業,被分配到江鈴汽車集團擔任計算機管理員。剛到單位,陳明就分得一套單身公寓,收入優厚,工作體面。然而,出身軍人家庭的他,心里卻始終有一個軍營夢,當年年底,陳明作出一個慎重的決定:參軍入伍。
雖然入伍前知道部隊訓練苦、紀律嚴,做好了心理準備,但陳明到了部隊后還是不適應。新兵連每次組織木馬訓練,陳明總是不敢跳,沖到木馬前就減速,練了很多天依舊沒能過關。
“你是大學生,這個都練不會啊!”戰友不經意的一句玩笑話,刺痛了他的心。
陳明暗自發力,和班長一起設計訓練方案,練腹肌,每晚做100個仰臥起坐雷打不動;練彈跳力,每天蛙跳兩次,每次不少于100米;練膽量,每天堅持在晃動懸梯上練數十個回合。半個月后,新兵連進行木馬考核,他起跑、跳躍、撐臂、躍起、落地,整套動作如行云流水,贏得了戰友們的掌聲。
新訓結束,陳明脫穎而出:體能課目項項全優,隊列動作全排最標準,條令考核次次優秀,內務衛生全班最好。
新兵剛下連,陳明就參加了新組建導彈團的新裝備試驗,親眼目睹了導彈發射命中目標的場景。此時,他迫不及待地想駕馭戰車,成為一名優秀的發射手。可參加完試驗回到導彈團時,躊躇滿志的他失望了:原以為可以駕馭戰車,結果每天的工作卻變成了種菜、幫廚、打掃衛生。
一天,輪到陳明所在班打掃廁所。他心里開始抱怨:“我是來當兵打仗的,又不是來打掃廁所的?”那一次,廁所衛生被通報,班級被點名批評,并罰全班打掃廁所一周。
事后,陳明在心中暗暗告訴自己:“小事做好了才有資格做大事!”
隨后,無論是種菜、幫廚還是打掃衛生,他都認真干。夏天,連隊組織割營區四周的雜草,陳明手掌磨起血泡也不吭聲,仍和大家搶著干。平整菜地垅臺是個細致活兒,他主動跟老兵學,拉起繩子校正垅臺,一個個垅臺被他拍得又平又光棱角分明,連老兵都豎起大拇指。
2000年3月,陳明被直接提干。而與他一起入伍的其他26名大學生士兵相繼退伍。
精武是尖兵
操作戰車,指揮發射,看似只需輕輕一按按鈕,卻需要千錘百煉才能取得資格。
剛調到導彈團時,正好趕上換新裝備。陳明學的一號手需要掌控五六十個按鈕,操作難度大。
新裝備理論教材都是外語。他借來字典,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查閱,最后參考外文資料編寫出一套營戰術訓練方案。
2002年的一次考核前,站長有事請假回家。時任操作手的陳明主動擔負起站長職責。站長操作比號手操作復雜得多,不僅體現在按鈕操作和指揮口令上,更需要統攬整體作戰態勢。他抓住車炮場日等點滴時間,帶領全站官兵進行口令訓練和冷機操作,提高操作技能,強化協同意識。
考核中,陳明所在站獲得全團第二名的好成績。
“沒想到這個站的素質真不錯!”當考核組得知“站長”陳明只是一名操作手時,佩服得豎起了大拇指。
2007年,上級組織導彈團在某基地組織復雜電磁環境下檢驗性演練,陳明被選為主打站站長。
復雜電磁環境是全新課題,沒有經驗可借鑒;戰車從發現到發射、命中目標,整個過程只有幾十秒,這意味著必須快速分析空情、識別真假、抑制干擾、跟蹤目標、發射導彈。
在隨后的訓練中,陳明每次都用照相機記錄各類靶標的跟蹤情況,晚上忍著蚊蟲叮咬,挑燈夜戰研究最佳抗干擾措施,繪制目標運動軌跡、圖像,建立數學模型進行精確分析,將導彈開火時機和遭遇距離精確到秒和米。
演習開始了。“藍軍”突然加大了干擾強度,顯示器上目標跟蹤質量線劇烈地抖動起來。陳明深吸了一口氣,死死盯著屏幕,時而旋轉按鈕,時而下達指令。
“目標跟蹤穩定,導彈準備!”“發射!”陳明果斷地按下發射按鈕。導彈直撲目標,隨即發出一團耀眼的光芒。
“命中!”官兵們齊聲歡呼。在這次演習中,陳明發射的4枚導彈全部命中目標,由他總結出的“8類干擾現象、12種抗干擾措施”成為集團軍復雜電磁環境下裝備操作的指導性教程,受到軍委、總部首長高度評價。
帶兵是標兵
某新型導彈程序復雜、操作難度大,為了讓新操作手迅速記牢戰車開關機程序,爭取更多的實裝操作機會,他把在大學中學到的計算機編程理念運用到操作訓練中,按照從上到下、從左至右、從車內到車外的順序,把戰車操作艙按鈕歸納為8個組合,把復雜的開關機程序編成瑯瑯上口的“順口溜”。
“他能把復雜的問題和復雜的數據簡單化。”已經成長為營指揮室主任的黃奇瞻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陳明教的“順口溜”。
在陳明的訓練日記本上,有這樣一段話:不把眼睛盯在未來戰場上練兵的指揮官,是不稱職的。他認為,未來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突發性強,敵我雙方誰爭取了時間,誰就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這就要求我們在導彈操作上必須提高效率。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陳明對發射站各個操作手的職責以及整個操作流程進行了細心研究,總結出提高導彈發射效率的“三部曲”:
第一部,他根據系統論和“木桶理論”的有關原理,在普遍提高單個號手操作技能的基礎上,著重對主號手提出訓練目標,強化訓練,縮短操作時間。
第二部,他運用運籌學的相關知識,對原操作流程重新進行科學編排,減少不必要的操作,使一些可以同步操作又互不影響的工作同時展開,從而使各專業之間銜接更加緊湊,配合更協調。
第三部,對號手重新分工,進行一專多能訓練,達到號手在同一專業內部可以相互替代。
這“三部曲”經過實踐,收到了明顯效果,戰斗操作時間比過去大大縮短。
2008年3月,陳明擔任營指揮室主任。他結合自己多年的訓練心得,帶領發射站人員,悉心研究發射站操作手的成長規律,并有針對性地改進訓練方法,提升訓練效果。
發射四站站長魏圣權第一次實彈打靶經驗不足,錯過了跟蹤目標的最佳時機,所幸二號手及時補位,捕捉到目標。
“不要泄氣,下次一定會成功。”陳明幫助魏圣權分析失利原因,進行針對性訓練。在隨后的3次實彈打靶中,魏圣權均在第一時間捕捉到了目標。
對于魏圣權的成長,陳明看在眼里,積極向上級領導推薦他擔任站長。魏圣權不負眾望,上任后不久就在一次實彈射擊演習中取得首發命中的好成績。榮立三等功。
2008年6月,浙北某地驕陽似火,陳明第一次組織全營進行野外駐訓。訓練中,他通過計算機系統向各發射站發送了一條指令代碼,結果十幾分鐘過去了,還未見任何反應。發射站站長出身的陳明,很快發現各站過于依賴有線通信,對無線通信未放在心上。突然傳過來的計算機指令代碼,并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這怎么行呢?有線通信的局限性太大了,高新裝備只能把有線通信當成輔助手段,更多的要發揮無線通信的作用。
在此后的訓練中,陳明不再使用有線通信,每一個訓練指令都通過無線下達,逼著戰士們提高注意力,減少了遺漏目標的現象。
此外,他還組織捕獲目標競賽,調動戰士們的訓練積極性,增強了訓練效果。
擔任站長3年多,陳明所在發射站連續三年被評為“紅旗站”,被集團軍表彰為“制空獵手站”,先后有8人次立功受獎。擔任營指揮室主任兩年多,陳明帶出的18名專業訓練尖子在導彈試驗和實彈射擊演習中,取得了14發14中的優異成績。擔任營長不到半年,全營就取得了機場駐訓總評全團第一、個人集團軍比武考核第二的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