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育臺:訪南昌航空大學校長余歡
啟航網訊 2010年12月4日和5日,江西教育臺《教育新聞》欄目以“《新起點,新教育》大型系列報道——訪南昌航空大學校長余歡”為題,對我校校長余歡進行了專訪,分兩期播出。余校長從國防生教育、學校特色、戰略合作、招生就業、未來發展等方面作了介紹。以下是兩期節目的文字內容:
《新起點 新教育》大型系列報道 ——訪南昌航空大學校長余歡(上)
南昌航空大學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要求,不斷優化結構,建立完善軍隊人才培養體系,把堅持新型軍事人才培養作為創新之路,努力打造國防生教育品牌。
記者問:“余校長您好,請您介紹一下目前我們學校國防生培養的有關情況,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是怎樣的?”
南昌航空大學校長余歡說:“2003年開始和海軍聯合培養海軍航空國防生,開始學校在建立合作關系以后,十分重視國防生的培養工作,所以,我們專門成立了國防生工作;領導小組,在這個新校區規劃的時候,專門為國防生建立了一個海軍國防生園區,這個園區主要是集中國防生管理,按照部隊的方式成立國防生大隊、中隊,日常的管理都是按照軍隊,比如早操、晚自習、晚點名、熄燈制度,這都是跟部隊一樣的,但是日常的學習都是按照普通在校大學生一樣,進入專業學習,這樣就有更多的機會讓他有一個養成的過程。”
記者問:“余校長,我們學校現在與哪些部隊建立了合作關系,那么學校在國防生培養方面做了些什么工作呢?”
南昌航空大學校長余歡:“我們主要和南海艦隊,共建國防生的培養。一個是加大了學生按照軍事化的這種訓練,管理的要求。第二方面,加強了他們到部隊實習的環節,每年利用暑假時間,從事海上實習,專業實習。”
記者問:“國防生畢業之后他們要走入軍營,那么他們要完成從學生向軍人的這樣一個轉變,那么學校怎么幫助,完成這個角色轉換的呢?”
南昌航空大學校長余歡說:“我們的學生和普通的大學生有一個不一樣的就是,他有一個軍政訓練的環節。我們專門有一個訓練區,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和適應部隊的要求,會有一些專項訓練。因此,我們在培養當中,把一些體育課,我們通識教育課程,就把這些課程轉換成我們部隊所需要的軍政訓練方面的內容。”
記者問:“據《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我們學校在今后培養國防生方面又有哪些舉措?”
南昌航空大學校長余歡說:“目前,我們學校也正在圍繞中長期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在制定自己的十二五戰略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里,第一就是怎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怎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那么對國防生來講,我想加上一個條,就是怎么樣真正為軍隊服務的能力,這個服務能力也包括為軍隊服務的這種意愿和自覺為軍隊服務的意向。”
《新起點 新教育》大型系列報道——訪南昌航空大學校長余歡(下)
南昌航空大學全面貫徹《教育規劃綱要》精神,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與時俱進,科學制訂具有學校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為社會和國家培養一大批高質量人才。請看本臺記者專訪南昌航空大學校長余歡:
記者問:“余校長您好,我們學校是一個以工科為特色的學校,那么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和辦學優勢都有哪些?”
南昌航空大學校長余歡說:“我們學校要建設成為一所工科優勢突出,航空特色鮮明,能夠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為國防科技工業和江西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我們有很厚實的叫做以國防、航空情節或是精神來作為支撐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我們培養的學生作風過硬,能夠獻身祖國的航空國防事業,能夠獻身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事業。”
記者問:“我們學校是如何與大公司或者說是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培養更多的應用性人才又做了哪些工作?”
南昌航空大學校長余歡說:“這些年來我們和中廣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這是世界五百強的企業,今年的九月份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按照協議的要求,中航工業集團每年給學校一千萬的航空創新基金項目,用于我們的研究和開發,除了這個之外我們還和他下屬的企業。我們現在在搞3.5 0.5或者3 1的模式,就是有三年在學校,或者三年半在學校,那么有一年或者半年在企業或者研究所,進行畢業設計、工程實踐。”
記者問:“學校現在就業情況怎么樣,學生的就業方向都有哪些?”
南昌航空大學校長余歡說:“這幾年為了加大學生的就業力度,我們開了多場或者是專場招聘會,比如說我們專門舉辦航空的專場、航天的專場,還舉辦一些中小企業的專場等等,我們把用人單位都請到學校來,大量的提供崗位,每次大概比例是在1.2:1。”
記者問:“根據《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學校對今后的新發展有什么好的舉措?”
南昌航空大學校長余歡說:“第一個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我們在學校里面構建一個三三制的人才培養,什么叫三三制,就是我們在人才培養的階段上分三個階段。第二個我們就是面向應用,我們已經取得兩個國家級的示范性的實踐教學中心。第三個我們加大在校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專門給學生設置了一個創新實踐的環節,這個環節要求學生人人都要過,模式也多樣化。現在我們每年拿出一百萬來給學生專門做專項經費,我想十二期間我們會逐漸加大力度,會更好的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