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專訪全國人大代表、校長羅勝聯
啟航網訊 3月16日,中國航空報專訪全國人大代表、校長羅勝聯。羅校長表示:“還有更多課程的開設已在我們的計劃之中,在航空產業邁向‘中國制造2025’進程中,我們航空院校愿意做最堅強的后盾。”
媒體鏈接:
1.《中國航空報》 http://www.cannews.com.cn/epaper/zghkb/2017/03/16/A01/story/1382551.shtml
2.《中國航空新聞網》 http://www.cannews.com.cn/2017/0316/163023.shtml
3.搜狐新聞 http://mt.sohu.com/20170316/n483510521.shtml
4.今日頭條 http://www.toutiao.com/a6397923263733317889/
全文:
《我為院校代言做中國制造最堅強的后盾》
制造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人才。近年來,我國將人才作為實施制造業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依然面臨著結構性過剩與短缺并存等問題。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南昌航空大學校長、農工黨江西省委副主委羅勝聯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采訪時呼吁,推進制造業人才供給的結構性改革,加快實現產業和教育資源的深度融合。
作為航空院校帶頭人,羅勝聯認為,人才培養一定要以國家需求和市場需求為導向,與國民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如果對社會需求的分析和把握不足,人才供給就會產生問題。“現在國家一直倡導要解決就業和入學的雙重問題,解決就業最重要的抓手就是進行人才的供給側改革。”
日前,《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發布,對此有著更清晰地描述:“精準對接重點領域人才需求;促進學科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同步。”
“航空類院校的天然屬性就是為航空服務,關鍵是能不能與時俱進,使我們提供的專業方向與產業發展同步。”羅勝聯說。
今年以來,國家大力推進通航產業發展,以《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這一頂層設計出臺為標志,全國上下形成了一股推動產業發展的政策合力。南昌航空大學也在順勢而動,為滿足對通航人員的未來需求新開設了飛行技術專業和航空維修專業,提前布局產業需求。“還有更多課程的開設已在我們的計劃之中,在航空產業邁向‘中國制造2025’進程中,我們航空院校愿意做最堅強的后盾。”羅勝聯說。
不過,羅勝聯也敏銳地捕捉到了國家和社會公眾對人才評價體系的變化。近年來,頻頻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工匠精神”就是最為直觀的體現。“誠然,航空產業作為一個高科技產業,對掌握核心技術的高端人才有著天然的需求,然而在工業制造過程中,高端技術人才的設計理念,需要更多的人去完整表達和實現。這就對技能人才提出了更強大的需求。”羅勝聯表示,隨著“中國制造”概念的提升,社會對質量和品牌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以往被忽略的工匠精神逐漸進入視野,對院校的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質量之魂,存于匠心。”剛剛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猶響在耳。總理在報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羅勝聯認為,這種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要基于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其次是引導學生對產品工藝、產品質量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作為航空技能人才的主要供給源,我們航空院校會朝著這個目標一直不斷努力,不管是在文化氛圍的營造上,還是在校企合作的實踐中,引導學生深入航空、了解航空、熱愛航空。希望在不遠的未來,院校培養體系中能夠誕生更多真正滿足國家需求的大國工匠,成為中國制造最堅強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