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報】南昌航空大學測光學院高水平學科建設紀實
啟航網訊 12月6日,江西日報以《學科特色品牌是這樣鍛造的——南昌航空大學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高水平學科建設紀實》為題,報道了我校測光學院學科建設特色。
新聞鏈接: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page/186/2017-12-06/B01/78161512508445625.pdf
報道全文:
學科特色品牌是這樣煅造的
—— 南昌航空大學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高水平學科建設紀實
王漢定 周振浪
不久前,南昌航空大學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測光學院”)“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成功入選江西省一流學科。作為全省唯一儀器類學科,在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為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江西增添發展助力。
就在一年前,學院“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兩學科雙雙入選江西省高校學科聯盟盟主單位。一院兩學科擔任“盟主”,全省高校唯此一家。今年五月發布的全省高校本科專業綜合評價中,學院所屬的4個本科專業,3個位居全省第一,1個位居全省第二,為支撐學科的持續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專業基礎。
如今的測光學院,不僅同時擁有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兩個“國字號”平臺,而且成為全國無損檢測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最大基地,畢業生70%分布于航空國防領域。
學科交叉,以特色求發展
老牌學科要在新一輪學科“洗牌”中持續保持優勢,最堅實的根基是什么?
1982年,在錢學森先生的提議下,經原國防工辦和國家教委批準,國內首個“無損檢測”本科專業“落戶”昌航,由此開創了具有鮮明軍工特色的辦學之路,發展成為江西省“九五”至“十二五”期間全省重點學科,承擔著三個國防特色專業的建設任務。高教深改不斷推進,對學科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科布局上存在的資源力量分散和學科實力上面臨的“高原多、高峰少”等問題,成為擺在測光學院領導者面前一道難以回避的坎。
經過審慎研究,學院上下同心達成共識:要堅持以解決國家重大工程質量控制與安全評價關鍵技術為宗旨,以無損檢測技術研究與應用為主線形成學科特色。“這既是‘立足之根’又是‘競爭之本’;既是學校的歷史傳承,更是學院使命擔當。”學院黨委書記李琳教授說。
如何發揮原有優勢,提升整體水平?怎樣優化結構,補齊短板,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這些問題考驗著領導層的決心、信心和智慧,需要有壯士斷臂的決心和勇氣。
學院積極跟蹤國家學科、教育、科技政策導向,對照學科評估指標和標準,從內部“清除藩籬”“打破圍墻”,融合現有資源和提煉研究方向,從“圖像檢測與智能識別”“精密儀器與動態測試”“光電檢測技術與器件”“電磁與聲學檢測技術”四個方向建立起跨專業合成作業的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新團隊,并將有限的人、財、物資源高度聚集在傳統特色技術和骨干人才的培養上,集中力量干大事。這至關重要的一步,讓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了推進學院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讓學科的定位更加明確,主干方向交叉融合互為支撐,以人為核心要素打造科教集群,帶動整體發展。”陳震院長介紹說。
聚焦前沿,形成高層次研究平臺
無損檢測與光電傳感技術及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作為全校首個國家級科研平臺的成功立項,使學院省重點學科這艘戰艦在破浪前行中擁有了一顆更加強勁的“心臟”。
以國家工程實驗室為龍頭,多個省部級科研實驗室、研究中心以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化基地聯合驅動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將學院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和區域產業創新基礎能力,對接服務于江西地方經濟建設、航空國防工業,對實現內涵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學院瞄準國家、國防、軍工等重要工程項目,以中航發動機公司成立為契機,與行業企業聯合申請產學研創新工程專項;“航空構件與材料綜合檢測實驗室”“航空發動機綜合監測(檢測)實驗室”“特種裝備(設備)綜合檢測實驗室”等專業研究室組建的論證工作陸續啟動;在航空軍工復合新材料、3D打印等新工藝中,積極參與無損檢測、光學檢測行業標準制定,為后續發展搶占制高點。作為主要起草人,制定了無損檢測工業計算機層析成像(CT)、無損檢測磁粉檢測用試樣等國家和行業新標準8項。
短時間內,依托該學院建設的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達5個,覆蓋學院主干學科和重點專業,一個與當前行業重點熱點無縫對接的現代化科研平臺規模初具。
學術傳承,搭建層次分明人才梯隊
有了專業領域一流的科研平臺,測光學院便有了引人引智、頻頻向省內外一流人才“拋繡球”的底氣。
測光學院積極實施“領軍人才引進與培養、存量人才業務能力升級、儲備人才規劃建設”計劃,以高層引智工程、拓寬青年教師成才渠道、建立完善激勵機制等為抓手,積極打造一支青年人才儲備充足、老中青結構合理、具有強勁科研實力和創新后勁的人才梯隊。
“實驗室還缺什么?經費夠不夠?”學院主要負責人多次現場辦公,為李清華博士牽頭的“80后科研戰隊”解決一系列實際問題。
鼓勵學術傳承、團隊協作的新時期“師徒制育人模式”被推廣。一大批老黨員不僅帶頭主持面上基金、“兩機”專項、國防專項、民機專項、大型競賽等,而且花費大量心血對年青人進行“幫扶助、嚴要求”。對于重點和有挑戰性的工程項目,有意讓年青人挑重擔,讓他們在實踐中茁壯成長。
宋凱師承無損檢測專業奠基人之一任吉林教授,打下了扎實的無損檢測技術研究基礎。2017年8月,他帶領科研骨干通過層層激烈的角逐,成功獲批一項千萬級科研項目。這距他主持百萬級項目不過3年多時間。
在陳震教授的實驗室里,年青的張聰炫博士接受了多年的專業化學術歷練,如今已成功拿下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并在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等領域國際頂尖權威雜志《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發表高水平論文。
作為測光學院新生代科研骨干代表,36歲的李清華博士所帶領的團隊已有4篇論文被列為全球ESI高引論文。其本人所發表的學術論文SCI引用率已突破1300次,單篇SCI引用率已突破250次,7篇論文被列為全球ESI高引論文。
2017年,測光學院將12項國家基金項目摘入囊中。其中,兩項面上項目被兩名新晉不久的省杰青斬獲,來院不到一年的儀器學科小將則雙雙拿下青年項目。大批中青年才俊活躍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為學科帶來勃勃生機。
據統計,2017年,學院入選省部級以上人才計劃數在2016年基礎上翻了一番,兩年新增國家千人計劃人選、省政府特殊津貼人選、省主要學科學術帶頭人、省百千萬人才人選以及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省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等省部級以上人才計劃近10項。
創新引領,在服務社會中快發展
用“超聲掃描”輕輕一掃,鋼結構上肉眼無法看見的裂縫能被檢測到。
在省國際體育中心“鳥巢”建設中,我們見識了這項神奇的技術。有關課題組所研制的高性能檢測設備已出口到國外。制定的國內首個網架和鋼結構探傷工藝規范也在建筑領域廣泛應用。
學科建設不僅要注重學術水平提升,更要在服務社會中凸顯生產力,嵌入地方發展產業鏈,才能獲得生長力,這是測光學院的經驗。
仔細研究近年來在科研成果上的表現,你就能發現,學院科研“大牛”身后的專業領域,都是江西乃至中國社會轉型升級的發展急需。不僅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引領性的理論、模型、方法與前沿技術,還實現了從跟蹤研究到引領發展的跨越——
智能化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較好地對光、電、磁等多種檢測信息進行多層次、多維度的綜合分析與診斷,實現了針對復雜環境下待檢對象的三維可視化技術,檢測精度與效率得到顯著提升,構建的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的多維檢測平臺,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的無損檢測與智能識別等難題;
一種集非接觸式、高精度、高信噪比、可大面積遙測和實時監測、抗干擾能力強等優異特性于一體的系列新型激光雷達系統在這里誕生;
用于分析發動機過載狀態下運行狀況的特種裝備完成了整體設計,技術達到業內先進水平;
復合材料及異型構件在航空、航天以及民用工程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一款可完成A掃描、B掃描、C掃描、相位特征成像、當量特征成像、層析成像和頻譜分析等多種特征掃描成像檢測設備實現了工程化應用;
研制的可應用于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的4-3/4電磁波隨鉆測量系統工程樣機和遠距離穿針測量系統,技術參數及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除此之外,還有航天裝備重要部件數字射線成像、飛機GLARE層板結構成像、民機微磁檢測、工業超聲相控陣技術、石油管線電磁檢測及微傳感器設計、儲罐底板缺陷漏磁檢測、發動機轉子系統故障診斷、微納光學器件制作、納米帶光電性能研究、光纖陣列傳感與解調、條紋投影三維測量等等一系列的科研項目,代表著最新的科研方向和研究動態,切實解決了企業許多技術瓶頸,為產業化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實踐育人:增強創新創業能力
2017年7月,由學院王慶老師指導學生團隊的“天宮開悟——實景與VR相結合的青少年航空國防素質教育”項目,在全國532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憑借其獨特新穎的創新性、航空航天與VR相結合的突出特點,榮獲全國“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新銳創意獎,成為江西省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參加活動并獲獎的項目。
“天宮開悟”的一炮打響,折射出測光學院在探索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改革創新。
學院通過加強大學物理實驗國家級示范中心、國家級質量工程建設,鼓勵學生進科研團隊、積極參加各類科技競賽,不斷增強工科生的實踐訓練能力和水平。“無損檢測技術與儀器實驗中心”的建成,將原先散落在各處的實驗室進行功能融合,按無損檢測新標準新技術推進實驗條件建設,對相關專業的學生開放,為加強工科生動手實踐能力提供了良好條件。
2017年,首次實現江西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在研究生、本科兩個層次的全覆蓋。
這里還有三大品牌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無損檢測)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級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以及昌航-洪都集團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這些國家級教學質量工程堅持“擇優擇強”從嚴選拔和“只出不進”定期評估的管理機制,采取“3+1”本科應用設計型工程師培養和實行學校、企業雙導師制指導等教育模式。學院的卓工班表現出極強的戰斗力,學生普遍能較獨立地解決企業或工程實踐問題。
正因為有著嚴謹而契合人才發展的育人之道,測光學院學生在各類科技創新大賽上頻頻獲獎。如在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榮獲二等獎。還有兩項作品走出國門,分別在韓國國際可再生能源頂級設計大賽和第30屆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中獲特等獎和金獎。近些年來,累計獲得省級以上競賽獲獎100余項,國家級以上(含國際)獲獎66項,申請專利185項,發表論文29篇。近一、兩年,先后有六名在校學生注冊公司進行創業,學院就業率穩居到90%以上。2017年,本科生考取985高校研究生占升學總數四成。
堅守和拓展并重,繼承與創新同行。在國家傾力發展高等教育的“天時”、身處江西這塊紅土地的“地利”以及省內外優秀人才匯聚的“人和”等合力下,南昌航空大學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正朝著全面建成‘檢測技術優勢突出、航空軍工背景鮮明’的研究教學型學院”目標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