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南昌航大:在軍旗升起的地方傳承
啟航網訊 家事國事天下事,國防建設是大事;邊防海防空中防,十億神州為國防。10月23日,《中國教育報》以《南昌航大:在軍旗升起的地方傳承》為題,報道南昌航空大學國防情結薪火相傳、國防特色鮮明,寫好“國防教育”大文章。
新聞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10/23/content_507349.htm?div=-1
報道全文:
傳承紅色基因 共筑國防長城
南昌航大:在軍旗升起的地方傳承
通訊員 王漢定 劉芝平
在革命英雄城——南昌,軍旗升起的地方,有這樣一所學校,66年前建校之時首屆627名學員均是從人民解放軍和志愿軍干部、戰士中選拔出來的現役軍人,學校始終胸懷發展國家重器的理想仰望,肩負捍衛國土海疆的大義擔當,其國防情結薪火相傳,國防教育特色鮮明,它就是南昌航空大學。
多年來,學校堅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國,服務地方、服務國防”的服務面向,寫好“國防教育”大文章,獲得“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國防生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全國學生軍事訓練工作先進單位”“江西省軍事課教學展示一等獎”等稱號。
改變“老三樣” 創新軍訓模式
一位大二學生家長在給學校的感謝信中寫道:“學校究竟采用了什么樣的‘魔法’,讓我的孩子在一年內變化如此之大?懂得感恩,更加自信,樂于助人,渾身上下散發著溫暖的光芒。簡直是一次成長蛻變!”
帶給家長巨大驚喜的原因是,該生在校擔任了一年的學生軍訓教官兼班級管理員。
傳統意義上的軍訓,通常是站軍姿、踢正步、打軍體拳等“老三樣”。而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如何保持軍事紀律嚴要求與學生人格權益之間的平衡,如何合理界定軍訓教官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等問題顯現。
在此背景下,南昌航空大學在全國首創學生軍訓教官兼班級管理員制度,該模式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每年該校都會從大二近6000名學生中,精挑細選出200名品學兼優的學子,強化軍事技能訓練,進行帶班工作培訓,擔任學生軍訓教官兼班級管理員,負責大一新生軍訓及協助輔導員管理班級日常事務。
如此一來,和傳統意義上的軍訓相比,軍訓教官的作用擴大和延伸到后續的班級日常教育與管理中,教官們除了帶好軍訓,還要成為學生“思想上的教導員、學習上的輔導員、生活上的指導員”,將學生習慣養成教育貫徹始終,把軍訓的短期效應轉變為學生管理中的長期效應。
這支200人的教官隊伍常年分布在校園各個角落,使得“雷厲風行、令行禁止”的軍人作風在全校蔚然成風,也有效激發了青年學子們崇軍尚武熱情。每年征兵季,都有眾多大學生積極報名參軍。2015年以來,該校有200名普通大學生通過考核,實現了自己的軍人夢。
鑄造“國防芯”打造精品課堂
“不列顛空戰中的戰斗機,越戰美軍的直升機……”南昌航空大學的曹美龍老師課堂上一聊起飛機和空戰,話匣子就關不上。他的選修課“飛機與戰爭”是學生眼中的“搶手貨”,每周需要分好幾個大班授課。截至目前,累計數萬名學生選修此課程。
因為講課圖文并茂、生動鮮活、言傳身教、極富感染力,曹美龍老師的國防課一座難求,其本人也先后榮獲全國軍事理論教學授課二等獎、南京軍區學生軍訓軍事理論課教學一等獎、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軍事多媒體教學一等獎、江西省軍事理論課教學一等獎等榮譽稱號。
鑄造“國防芯”同樣需要有一顆匠心。“只有下了真功夫,精準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才能把國防教育課講到學生心里頭,國防教育才不會空對空。”曹美龍老師深有感觸。
目前,南昌航空大學擁有5個國防特色學科,常年開設“軍事理論”“飛機與戰爭”“戰爭與法”“軍事初級指揮”“定向越野與野外生存”等國防教育課程。
依托老區資源激活“紅色基因”
地處革命老區,該校國防教育更具優勢。
6月,著名軍事史專家、國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徐焰走進南昌航空大學,為千名師生作了題為《傳承紅色基因,不忘革命初心》的專題報告。報告結束后,現場一名學生動情地說:“徐教授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井岡山精神教育今天的我們同樣要保持艱苦奮斗的本色和作風。”受報告會感召,不久后,即有一大批青年學子志愿奔赴贛南蘇區進行“三下鄉”社會實踐,開展蘇區脫貧攻堅狀況調研、國防文化傳播、農村環保科普宣傳等活動。
此外,學校還組織師生重走井岡山“挑糧小道”,舉辦走進新時代“紅色文化”教職工文藝會演、組織學生觀看《南征北戰》《百團大會戰》等愛國主義影片……一系列紅色主題教育活動激活了國防教育的“紅色基因”,培育了師生國防情懷。學校李康平教授的研究著作《江西紅色資源開發與教育研究》,也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在軍旗升起的地方,南昌航空大學師生傳承紅色基因,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共筑新時代的國防長城。